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五節課

  第四十五節課

  現在還是講“觀察對治之功德而不厭倦”,下面的頌詞主要講應當恒時精進修安忍。

  對學習大乘菩薩行爲的我們而言,首先必須要具足精進,沒有精進的話,就像《薩迦格言》和《君規教言論》裏面所說,就連小小的事情也不能成辦,更何況說是利益衆生的大事情了。因此作爲修行人,我們應該學習前輩高僧大德們的精神,他們爲了獲得解脫、爲了斷除煩惱是怎樣精進的,相比之下,我們爲此而下過什麼樣的功夫?應該反反複複地問自己。

  通過下一頌可以了知,世間上的芸芸衆生爲了沒有多大意義的生活,尚且奔波忙碌,那我們爲了利益天邊無際的一切衆生,令其獲得無上圓滿的佛果,就更需要精進和忍耐了。

  漁夫與屠戶,農牧等凡俗,

  唯念己自身,求活維生計,

  猶忍寒與熱,疲困諸艱辛。

  我今爲衆樂,雲何不稍忍?

  漁夫、屠夫、農民等僅僅是考慮到維持自己的生活,也能忍受嚴寒酷暑等千辛萬苦,而發了無上菩提心的我們,爲了利益一切衆生,爲什麼不需要苦行呢?

  世間上的人們不懂因果規律,爲了自己的生活而不顧一切代價,經常日日夜夜地操勞。就拿漁夫來講,他們早上很早的時候來到魚市場,將自己所打的魚賣給魚販子,不管是冬天也好夏天也好,天氣的寒熱根本不能阻擋他們的腳步,在如是的環境中,爲了利潤而如是的辛苦。原來我在大連和臺州那邊,經常會看到海邊的漁夫,他們爲了打魚不被海浪所吞噬,在出海之前,首先要在所信奉的媽祖面前進行祈禱,作各種各樣的儀式,然盡管如此,仍有相當一部分人喪生在大海中無法順利地回來。他們晚上在茫茫無際的大海上,依靠一盞小小的明燈來捕魚,確實看起來非常可憐。屠夫們也是如此,早上叁四點鍾就起來了,將該殺的豬牛等宰殺、除毛、清洗、切割,天剛蒙蒙亮的時候,就把所有的肉都准備好了,並拿到市場上出售,而到了晚上,他們在十二點鍾之前是不會睡覺的。可見,這些人的生活非常非常辛苦。

  世間上的工人、農民、牧民、商人等,爲了維持生計,心裏的壓力也是非常大的。有些人雖然表面上看來經濟條件不錯,生活過得非常富裕,但他們的心理壓力遠遠超過了一些小人物。比如說一個承包工程的大老板,他下面的工人白天辛苦地做工,晚上會睡得比較香。但是這個老板還要回去想很多問題,經常徹夜不眠。如果工程順利的話,他能賺得到一點錢,但實際上除了身體付出以外,他心裏還付出了多少呢?只有他自己最清楚。所以,從每個人的生活來看,佛陀所說的輪回痛苦確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對于過著清淨生活的出家人來講,有些人不一定了解世間的這種痛苦,但大多數人應該說是深有體會。現在的社會上,無數人爲了自己的生存,白天不休息,晚上不好好睡覺,他們早出晚歸、披星戴月,將星星當作自己的帽子,白霜當作自己的鞋,不管是炎熱酷暑還是狂風暴雨,根本不能阻擋他們的工作。

  平時在學院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很多工人,剛才我過來的時候,都快接近九點鍾了,還有一群工人在幹活,他們早上七點多就上班了,辛辛苦苦了一整天,最後得到的是什麼?就是一點點工錢。這些工錢能不能解決他們的生活呢?絕對是不能的。大家都知道,好多人打工就是爲了供孩子讀書,現在的小孩子讀書,從小學、中學、高中、大學一直讀上去,沒有幾十萬是根本沒辦法的,這種生活壓力非常大,很多家庭都承擔不起,因此各種精神壓力的綜合病也是層出不窮。當然,我們出家人的生活比較簡單,一個人吃飽了全家都不餓,一件衣服穿幾十年也沒有問題,生活上不知道什麼叫壓力,尤其是從小就出家的人,認爲這個世界非常平安,好像沒有什麼事。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世間上的很多在家人,爲了家庭、爲了孩子、爲了父母,整天都在忙忙碌碌,短短的人生幾十年,爲了這個臭皮囊而忍受各種難以想象的艱辛和痛苦。人們從早到晚耗盡自己的精力,究竟目的是什麼呢?就是爲了吃得飽、穿得暖,生活過得比較安閑。可得到這些又有什麼用呢?人生無常,以往多少人不管是生活條件也好,青春美貌也好,都不可能長久住留,他們即使得到了這些,也沒多大的價值和意義。

  而我們作爲修行人,尤其是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人,跟這些世間人完全不同,我們的人生是爲了利益衆生,正如《華嚴經》中所講“不爲自己求安樂,但願衆生得離苦”,這種極其可貴的精神就是我們的究竟目標。所以爲了衆生而奮鬥,其意義和價值超過了所有世人的目標和希求。既然已經發了菩提心,那在成辦自他一切安樂的過程中,一些小小的痛苦,如生活中無吃無穿或者身體不太好,根本不能影響自己的菩提心,也不能阻擋我們行持菩薩的大願。

  有些人爲了聽受這部法,甘願忍受一點暫時的困難。昨天有個道友說,她家裏有叁個孩子,早上六點鍾給他們做飯、送學校,在此之前她就起來開始學習這部論典了。白天在外面打工,晚上回來時是十一點左右,十一點以後又開始學習、做作業,好多方面是非常不錯的。她自己認爲,這樣的佛法千百萬劫難遭遇,尤其在大城市裏能遇到正法,這種人身實在非常難得,因此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家庭壓力,她也一定要認認真真地學習,並通過各種途徑給我彙報。我看了以後,覺得自己雖然在這方面沒有特別懈怠,但有時候比較起來,大家都是人,但她的精進和我的精進恐怕是不同的。

  我們這裏有些道友也非常精進,早上路燈剛亮的時候就在外面背書,晚上很晚了才休息。但有些人卻不是這樣,今天稍微下雨了,路比較滑,就不去聽輔導了;今天肚子比較痛,稍微有點不舒服,又不去聽課了……經常有這個理由、那個理由,這樣的話,自己沒有勇氣,沒有毅力,世間中有這麼多障礙,我們學習的順緣又那麼少,那你的修行永遠也不可能成功的。要知道,世間上那麼多人爲了自己的生存都如是辛苦,所得到的利益只是爲了多賺一點錢養活自己的家庭,那我們爲了生生世世永久的利益,只是遇到一點點困難,怎麼可以退失信心呢?

  記得上師如意寶有一次從色達到馬爾康去看病,正好遇上修公路堵車,一堵就是好幾個小時。上師看到路邊有好多修路工人,當時就想起了寂天菩薩的這個頌詞,並深深感受到世人爲了自己的生存,尚且不顧千辛萬苦,我們作爲發了菩提心的人,爲什麼不需要精進呢?後來從醫院回來,法王如意寶就經常宣講他老人家當時所看到的這種景象。

  其實,工人、農民不僅僅做工很痛苦,在生活方面,他們也經常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我在醫院裏看見有些病人,他們的家庭非常貧窮,沒有能力付醫療費,就被醫院掃地出門。還有些人死了以後,醫院要求屍體要放在他們的殡儀館,醫院跟火葬場直接有聯系。現在的社會問題比較複雜,尤其是偏僻地方的農民,生存的壓力簡直超過須彌山,實在很難以承受。其實,現在的社會上不管是什麼身份的人,都有一定的生活壓力,表面上看來公務員好像過得不錯,但他們的心理壓力也超乎尋常,有些人由于自己的水平、能力、智慧有限,趕不上別人時就産生嫉妒心,能力強的人就産生傲慢心,各種情況不言而喻,大家也是非常清楚。

  學習了這部論典以後,大家應該從內心認識到這一點。畢竟這次學習的出家人比較少,大多數都是在家人,你們一定要好好體會這個頌詞的意思。當然,我並不是讓所有的在家人聽完這部法以後,將家庭工作全部放棄,一定要到寂靜地方去剃發出家,這對你們來講不一定現實,也沒有必要。有些人聽了一兩次出家的功德,就什麼都不考慮了,馬上要去出家,但這種出家的心不穩固,遇到違緣很容易退,假如以後還俗了,那在一輩子中變來變去也不太好。

  所以,我並不要求大家搞什麼離婚,弄得家庭不和,學佛不一定要反對所有的家人,在家庭中天天吵吵鬧鬧,我過我的生活,你過你的生活。外面的很多高僧大德也都提倡:作爲佛教徒,不僅家庭內部應該和睦相處,與其他宗教也應該團結和合,這就是我們佛教的原則。如果你學了佛以後,性格完全變成另一種人,從此以後對父母不照顧,對家人也不管,對自己的孩子也不做飯,整天就拿一本《金剛經》,躲在一個小小的屋子裏,這樣的獨立主義我們佛教不太贊歎。相反,你應該以佛教的精神來感化別人,這個非常有必要。同時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好好思維:我爲了短暫的幾十年,都如是的奔波操勞,那在學習佛法方面,自己下過多少功夫,花了多少精力?以前噶當派的大德也說:如果將我們在世間法方面下的功夫用在佛法上,大多數的人早就成就了。正如我剛才所講,那些漁夫、屠夫早上起得那麼早,晚上睡得那麼晚,一天基本上沒有休息的時間,倘若這樣精進地修學佛法,再怎麼樣也能使自相續中的煩惱有所減少。但是大多數人根本不知道這個道理,因此我們應該對那些不知佛法的人生起悲心,想盡一切辦法讓他們從正面了解佛法的殊勝。

  聽了這些道理以後,大家應該空出一些時間來學習佛法、研究佛法。當然,研究和學習並不光是爲了辯論,或者給別人說一些道理,而應從內心深處真正生起一個定解,這樣以後,相續中的自私心、虛榮心、自尊心等千姿百態的虛假分別念,才可以消掉、根除。大家應該記住:表面上的一些虛構框架對我們修行人來講不是特別重要!

  癸叁、觀察自己承諾而不厭倦:

  下面是講必須要精進,如果不精進的話,那你當初爲什麼發這樣的菩提心?

  寂天菩薩在前幾品說菩提心的功德非常大,想方設法讓我們發心,進入大乘的這種圈子。發完心以後就開始嚴格要求了,他老人家也是非常的聰明。

  前段時間有位法師到我家鄉去傳法,他在第二天中午的時候說:“所有的年輕人跟我到那邊的草地上,在花叢裏快樂一下,我給你們每人買一瓶飲料。”好多年輕人就騎著摩托車跟他去了。在幾十公裏以外的花叢中,他給他們…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五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