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節課
壬二(莫因痛苦而厭倦)分叁:一、觀察所斷之罪過而不厭倦;二、觀察對治之功德而不厭倦;叁、觀察自己承諾而不厭倦。
癸一、觀察所斷之罪過而不厭倦:
首先要觀察煩惱的過患,在對治煩惱方面,千萬不能生厭煩心。爲什麼呢?因爲世間中很多沒有重大意義的事情,人們都非常重視,一直不舍棄精進,那我們爲了自己的今生來世和一切衆生的利益而修學菩提心,就更不能舍棄精進了。頌詞中是這樣說的:
列陣激戰場,奮力欲滅除,
終必自老死,生諸苦惱敵,
僅此尚不顧,箭矛著身苦,
未達目的已,不向後逃逸。
此處用戰場的比喻來說明學習佛法應該具備勇敢之心。衆所周知,將士們到了戰場上,英勇無畏的精神就能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浴血奮戰,極力想消滅敵人,然而這些敵人即使沒有被兵器殺掉,也會自然死亡的。大家都知道,人類在一百年中幾乎都被無常的魔軍所吞噬,有些人的壽命是幾十年,有些人是幾個月,即便沒有人殺死他,敵人也都會死亡的。同時,他們還被各種業力煩惱所逼迫,沒有自主、極其可憐。盡管如此,將士們也非要竭盡全力予以消滅,在沒有全部滅盡敵人之前,不顧被箭矛等兵器擊中的痛苦,就算遇到再大的危險,也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在這裏,作者通過描述古印度的英雄好漢來說明大乘菩薩的精神。從這些生動活潑貼切的比喻來看,當時印度的生活習慣跟我們的基本相同,那時戰場上也有弓箭、長矛、刀劍等兵器的攻擊,不過《修心劍輪》的講義裏面說,印度當年雖有這些兵器,但像現在這樣的子彈、槍等是沒有的。不管怎麼樣,他們到了戰場上,爲了殲滅敵人而不顧一切,沒有獲得勝利的話,絕對不會向後逃跑。
世間上也有這種情況,以前參過軍的人,經常回來給人們講:“我在戰場上的時候,前面是敵人,後面有督軍,如果不沖上去而退回來,後面的人會開槍打死你的。”這種事情我都聽過,世間上確實有這樣的英雄事迹。我們藏地也有種說法:非常英勇的人在跟敵人作戰的過程中,腹部被刀劍等刺穿,腸子都已經流出來了,他也會用衣服包著腸子,繼續在前線上沖鋒陷陣,跟敵人浴血到底,進行殊死的搏鬥。
以前的民族英雄嶽飛也是非常勇敢,他大概是39歲死的,在此之前,他率兵打仗有如神助,常令敵人潰不成軍,慘敗而逃。還有叁國時期的關羽,其英勇好鬥也爲人們極爲贊歎。有一次他在沖鋒的過程中,不慎中了敵人的埋伏,胳膊上中了毒箭。在拔箭的時候,由于箭上有倒鈎並帶有劇毒,醫生要把這塊肉割下來,進行刮骨療傷。由于當時沒有麻醉藥,醫生要求他閉著眼睛,不然受不了。但關羽面不改色,一邊跟人下棋一邊接受治療。法國以前有個拿破侖,也是非常了不起的軍事家,他一生征戰過六十多次,基本上百戰百勝,被後人譽爲“馬背上的英雄”。他每次作戰的時候都奮不顧身、英勇無畏,一直到獲得勝利爲止,所以人們都說:如果當時像現在這樣信息發達,他可能被稱爲世界第一的英雄。
在過去的年代裏,不管是哪一個民族,都認爲英雄最了不起。有些人認爲民族英雄了不起,有些人認爲國家英雄了不起,有些人認爲發動戰爭的人了不起,包括有些村裏的人認爲自己村裏的英雄最了不起。那時候的趨勢就是這樣,但現在稍微有點改變了,如果一個民族裏面有個英雄、一個國家裏有個英雄,他的聲望並不是特別高,因爲現在人們都崇尚和平,假如一個人發動戰爭,站起來說他什麼都不在乎,大家不但不會認爲他是非常了不起的英雄,反而認爲他酷愛戰爭、喜歡殺人,有點接近于恐怖分子。
所以現在那些比較落後的村落、部落,應該用這種開放的思想來灌輸一些佛教教育。記得我們小的時候,所學的知識都是贊歎英雄、歌頌戰爭,裏裏外外的宣傳物幾乎都是這樣的。但現在如果再這樣宣傳,那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可能都會發生沖突的。當然,現在殺旁生的人叫“英雄”,你一天若能殺多少泥鳅、多少黃鳝,在他們這一界人當中就認爲很了不起,除此以外,全球的大趨勢已經改變了。
總之,印度當時就有這種傳統:如果一個人在戰場上獲得勝利、凱旋歸來,大家就覺得他是真正的英雄,爲此他也是舍生忘死不顧一切,直到獲得勝利爲止。此處寂天菩薩就是用了這樣的比喻。
我們在座的人也好,外面的道友也好,有些人平日特別喜歡看戰爭方面的電視。其實,大家對看電視、看電影最好不要有太大興趣,除了一些可靠的新聞以外,其余的並沒有多大意義。尤其是你們在家居士,依靠這些魔影,會將自己的修行時間全部都浪費了。還有一些出家人,也不要每次到賓館旅店以後,還沒有吃飯就馬上打開電視機,津津有味地專注于此。有些人覺得,依靠這種對境可以找到很多快樂,其實也不快樂,如果從佛教的眼光來看,裏面都是騙人的。可能你覺得這些話有點過分,但若真實觀察一下,你從中能得到什麼知識?
世間上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根本不學佛,也沒有任何宗教信仰,但也從不浪費時間看這些。我今年到大連的時候,遇到一位在美國工作的博士,他對佛法很有興趣,對世間上任何一個知識也特別有興趣,他說自己好幾年都沒有看過電視了,一直專注于研究方面,雖然他的研究領域不是佛教,但一些創造發明對人們還是有很大的幫助。爲了研究這些,他白天晚上一直專注,尤其是到了晚上,他就像以前的大修行人一樣,只用短短的時間睡一會兒,其他什麼享受時間都沒有。他說:“我現在已經四十多歲了,沒有時間娶妻子,也沒有時間觀光旅遊,我畢生的願望就是將自己所擁有的智慧全部奉獻給人們,希望能對整個人類做一點好事。”他自己平時連掃地的時間都沒有,早上開車到上班的地方去,一直專心研究,晚上回來後就睡覺了。所以他睡的地方沒有灰塵,其他的地方全部是灰塵,只有一條路。這個人非常聰明,心地也極爲善良,一直想到衆生的事情,雖然跟大乘的理念稍有差別,但他對工作的專注認真,令我這個佛教徒都非常慚愧。
像他這樣的世間人,對蠱惑人心的這些外境都不感興趣,但是有些所謂佛教徒,一遇到電視就不能自拔了。前一段時間,我聽說有個人學《入行論》大概用了四十多分鍾,就覺得時間特別長,但是他花五六個小時看連續劇,反而覺得時間特別短。真的是業力現前!在這五六個小時裏,你學到了多少知識?小孩子可能不太懂,但你是真正的成年人,應該想一想自己能獲得什麼樣的受益?倘若什麼受益都沒有,那這樣浪費時間值不值得?所以,希望大家以後盡量少接觸這些引生貪嗔癡的對境,自己應該掌握自己的時間!
從比喻而言,世間上的英雄在沒有達到目的之前,不畏死傷,決不逃跑,這就是他們勇敢的精神,下面從意義方面來講:
況吾正精進,決志欲滅盡,
恒爲痛苦因,自然煩惱敵。
世間人爲了沒有意義的事情,尚且如是勇敢、如是精進,那我們已經在諸佛菩薩面前發了菩提心,承諾自己要利益衆生而修學佛法,爲了消滅一切痛苦的根源——自然煩惱敵,爲什麼不應該精進?
要知道,世間上的普通敵人在我活著的時候,不可能帶給我所有的痛苦,在我死了以後,也不可能將我投入到叁惡趣中。我如果沒有毀謗他、背後說他或者故意搞破壞,始終對他非常恭敬,他也不會無緣無故地害我。但煩惱敵卻非如此,它是自然怨敵,損害我不需要任何理由,盡管我沒有欺負過貪心、誹謗過嗔恨心,但它動不動就找我麻煩,就像有些惡人一樣,曆來就喜歡害人,非常毒惡凶狠,一直危害所有的衆生。既然世間人對那些自然會死亡、煩惱深重非常可憐的仇敵都有這麼大的嗔恨心,需要這麼大的力量來對付它,那我們作爲修行人,作爲跟煩惱作戰的戰士,更要跟煩惱搏鬥到底了。
當然,在與煩惱決戰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各方面的精神准備。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們越是精進,魔王波旬的加害就會越大,自己修的法越深、信心越強,魔障就會經常來幹擾。但不管怎麼樣,多少個魔障來幹擾,你的信心和毅力也不能退轉,心裏應該這樣想:世間人爲了沒有任何意義的戰爭,對付敵人都如是精進、如是堅強,那我作爲在諸佛菩薩面前發菩提心的人,永遠也不能退下去!這一點非常重要,對自然煩惱一定要頑抗到底。
故今雖遭致,百般諸痛苦,
然終不應當,喪志生懈怠。
在對付煩惱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痛苦困難,比如有些修行人沒有吃的、沒有穿的、身體不好、別人經常幹擾、違緣重重、受到挫折等等,但無論遭受到何種損害,也必須要意志堅定、毫不氣餒,不能因爲這些違緣而退失菩提心和信心,不要在修學過程中懈怠散亂。
看看以往印藏漢高僧大德的曆史,有時候對自己的心有非常大的幫助,每位大德在修學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應該效仿他們在遇到煩惱時是怎樣面對的。前段時間我看了金厄瓦格西的一個傳記,他的修行跟我們完全不同,他在熱振寺附近閉關了十二年,那時候他的一位上師說:“你不要太精進了,不然身體受不了,還是應該稍微放松一下。”他回答道:“一想到人身這麼難得,現在的機會這麼好,我就沒有放松的時間,否則根本來不及的。”(他的這番話,真的令我們非常慚愧,現在很多人修行就是爲了治病、爲了發財、爲了健康,從來沒有想過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他在閉關的時候特別精進,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天黑、什麼時候天亮,十二年中基本上都是這樣,一直不分晝夜地專注修行。所以,以前大德們的成就率是相當高的,那時的外境也不像現在這樣散亂,他們一心一意地專修,唯一就是想獲得來世的解脫。然而,現在很多修行人並不是求來世,而是爲了求今生的福報,這樣的話,動機已經不純了,不可能獲得真正的解脫果。
有些人剛開始的時候趾高氣揚、…
《《入行論講記》第叁冊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四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