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节课
壬二(莫因痛苦而厌倦)分三:一、观察所断之罪过而不厌倦;二、观察对治之功德而不厌倦;三、观察自己承诺而不厌倦。
癸一、观察所断之罪过而不厌倦:
首先要观察烦恼的过患,在对治烦恼方面,千万不能生厌烦心。为什么呢?因为世间中很多没有重大意义的事情,人们都非常重视,一直不舍弃精进,那我们为了自己的今生来世和一切众生的利益而修学菩提心,就更不能舍弃精进了。颂词中是这样说的:
列阵激战场,奋力欲灭除,
终必自老死,生诸苦恼敌,
仅此尚不顾,箭矛著身苦,
未达目的已,不向后逃逸。
此处用战场的比喻来说明学习佛法应该具备勇敢之心。众所周知,将士们到了战场上,英勇无畏的精神就能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浴血奋战,极力想消灭敌人,然而这些敌人即使没有被兵器杀掉,也会自然死亡的。大家都知道,人类在一百年中几乎都被无常的魔军所吞噬,有些人的寿命是几十年,有些人是几个月,即便没有人杀死他,敌人也都会死亡的。同时,他们还被各种业力烦恼所逼迫,没有自主、极其可怜。尽管如此,将士们也非要竭尽全力予以消灭,在没有全部灭尽敌人之前,不顾被箭矛等兵器击中的痛苦,就算遇到再大的危险,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在这里,作者通过描述古印度的英雄好汉来说明大乘菩萨的精神。从这些生动活泼贴切的比喻来看,当时印度的生活习惯跟我们的基本相同,那时战场上也有弓箭、长矛、刀剑等兵器的攻击,不过《修心剑轮》的讲义里面说,印度当年虽有这些兵器,但像现在这样的子弹、枪等是没有的。不管怎么样,他们到了战场上,为了歼灭敌人而不顾一切,没有获得胜利的话,绝对不会向后逃跑。
世间上也有这种情况,以前参过军的人,经常回来给人们讲:“我在战场上的时候,前面是敌人,后面有督军,如果不冲上去而退回来,后面的人会开枪打死你的。”这种事情我都听过,世间上确实有这样的英雄事迹。我们藏地也有种说法:非常英勇的人在跟敌人作战的过程中,腹部被刀剑等刺穿,肠子都已经流出来了,他也会用衣服包着肠子,继续在前线上冲锋陷阵,跟敌人浴血到底,进行殊死的搏斗。
以前的民族英雄岳飞也是非常勇敢,他大概是39岁死的,在此之前,他率兵打仗有如神助,常令敌人溃不成军,惨败而逃。还有三国时期的关羽,其英勇好斗也为人们极为赞叹。有一次他在冲锋的过程中,不慎中了敌人的埋伏,胳膊上中了毒箭。在拔箭的时候,由于箭上有倒钩并带有剧毒,医生要把这块肉割下来,进行刮骨疗伤。由于当时没有麻醉药,医生要求他闭着眼睛,不然受不了。但关羽面不改色,一边跟人下棋一边接受治疗。法国以前有个拿破仑,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军事家,他一生征战过六十多次,基本上百战百胜,被后人誉为“马背上的英雄”。他每次作战的时候都奋不顾身、英勇无畏,一直到获得胜利为止,所以人们都说:如果当时像现在这样信息发达,他可能被称为世界第一的英雄。
在过去的年代里,不管是哪一个民族,都认为英雄最了不起。有些人认为民族英雄了不起,有些人认为国家英雄了不起,有些人认为发动战争的人了不起,包括有些村里的人认为自己村里的英雄最了不起。那时候的趋势就是这样,但现在稍微有点改变了,如果一个民族里面有个英雄、一个国家里有个英雄,他的声望并不是特别高,因为现在人们都崇尚和平,假如一个人发动战争,站起来说他什么都不在乎,大家不但不会认为他是非常了不起的英雄,反而认为他酷爱战争、喜欢杀人,有点接近于恐怖分子。
所以现在那些比较落后的村落、部落,应该用这种开放的思想来灌输一些佛教教育。记得我们小的时候,所学的知识都是赞叹英雄、歌颂战争,里里外外的宣传物几乎都是这样的。但现在如果再这样宣传,那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可能都会发生冲突的。当然,现在杀旁生的人叫“英雄”,你一天若能杀多少泥鳅、多少黄鳝,在他们这一界人当中就认为很了不起,除此以外,全球的大趋势已经改变了。
总之,印度当时就有这种传统:如果一个人在战场上获得胜利、凯旋归来,大家就觉得他是真正的英雄,为此他也是舍生忘死不顾一切,直到获得胜利为止。此处寂天菩萨就是用了这样的比喻。
我们在座的人也好,外面的道友也好,有些人平日特别喜欢看战争方面的电视。其实,大家对看电视、看电影最好不要有太大兴趣,除了一些可靠的新闻以外,其余的并没有多大意义。尤其是你们在家居士,依靠这些魔影,会将自己的修行时间全部都浪费了。还有一些出家人,也不要每次到宾馆旅店以后,还没有吃饭就马上打开电视机,津津有味地专注于此。有些人觉得,依靠这种对境可以找到很多快乐,其实也不快乐,如果从佛教的眼光来看,里面都是骗人的。可能你觉得这些话有点过分,但若真实观察一下,你从中能得到什么知识?
世间上真正有智慧的人,即使根本不学佛,也没有任何宗教信仰,但也从不浪费时间看这些。我今年到大连的时候,遇到一位在美国工作的博士,他对佛法很有兴趣,对世间上任何一个知识也特别有兴趣,他说自己好几年都没有看过电视了,一直专注于研究方面,虽然他的研究领域不是佛教,但一些创造发明对人们还是有很大的帮助。为了研究这些,他白天晚上一直专注,尤其是到了晚上,他就像以前的大修行人一样,只用短短的时间睡一会儿,其他什么享受时间都没有。他说:“我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没有时间娶妻子,也没有时间观光旅游,我毕生的愿望就是将自己所拥有的智慧全部奉献给人们,希望能对整个人类做一点好事。”他自己平时连扫地的时间都没有,早上开车到上班的地方去,一直专心研究,晚上回来后就睡觉了。所以他睡的地方没有灰尘,其他的地方全部是灰尘,只有一条路。这个人非常聪明,心地也极为善良,一直想到众生的事情,虽然跟大乘的理念稍有差别,但他对工作的专注认真,令我这个佛教徒都非常惭愧。
像他这样的世间人,对蛊惑人心的这些外境都不感兴趣,但是有些所谓佛教徒,一遇到电视就不能自拔了。前一段时间,我听说有个人学《入行论》大概用了四十多分钟,就觉得时间特别长,但是他花五六个小时看连续剧,反而觉得时间特别短。真的是业力现前!在这五六个小时里,你学到了多少知识?小孩子可能不太懂,但你是真正的成年人,应该想一想自己能获得什么样的受益?倘若什么受益都没有,那这样浪费时间值不值得?所以,希望大家以后尽量少接触这些引生贪嗔痴的对境,自己应该掌握自己的时间!
从比喻而言,世间上的英雄在没有达到目的之前,不畏死伤,决不逃跑,这就是他们勇敢的精神,下面从意义方面来讲:
况吾正精进,决志欲灭尽,
恒为痛苦因,自然烦恼敌。
世间人为了没有意义的事情,尚且如是勇敢、如是精进,那我们已经在诸佛菩萨面前发了菩提心,承诺自己要利益众生而修学佛法,为了消灭一切痛苦的根源——自然烦恼敌,为什么不应该精进?
要知道,世间上的普通敌人在我活着的时候,不可能带给我所有的痛苦,在我死了以后,也不可能将我投入到三恶趣中。我如果没有毁谤他、背后说他或者故意搞破坏,始终对他非常恭敬,他也不会无缘无故地害我。但烦恼敌却非如此,它是自然怨敌,损害我不需要任何理由,尽管我没有欺负过贪心、诽谤过嗔恨心,但它动不动就找我麻烦,就像有些恶人一样,历来就喜欢害人,非常毒恶凶狠,一直危害所有的众生。既然世间人对那些自然会死亡、烦恼深重非常可怜的仇敌都有这么大的嗔恨心,需要这么大的力量来对付它,那我们作为修行人,作为跟烦恼作战的战士,更要跟烦恼搏斗到底了。
当然,在与烦恼决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各方面的精神准备。俗话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越是精进,魔王波旬的加害就会越大,自己修的法越深、信心越强,魔障就会经常来干扰。但不管怎么样,多少个魔障来干扰,你的信心和毅力也不能退转,心里应该这样想:世间人为了没有任何意义的战争,对付敌人都如是精进、如是坚强,那我作为在诸佛菩萨面前发菩提心的人,永远也不能退下去!这一点非常重要,对自然烦恼一定要顽抗到底。
故今虽遭致,百般诸痛苦,
然终不应当,丧志生懈怠。
在对付烦恼的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痛苦困难,比如有些修行人没有吃的、没有穿的、身体不好、别人经常干扰、违缘重重、受到挫折等等,但无论遭受到何种损害,也必须要意志坚定、毫不气馁,不能因为这些违缘而退失菩提心和信心,不要在修学过程中懈怠散乱。
看看以往印藏汉高僧大德的历史,有时候对自己的心有非常大的帮助,每位大德在修学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应该效仿他们在遇到烦恼时是怎样面对的。前段时间我看了金厄瓦格西的一个传记,他的修行跟我们完全不同,他在热振寺附近闭关了十二年,那时候他的一位上师说:“你不要太精进了,不然身体受不了,还是应该稍微放松一下。”他回答道:“一想到人身这么难得,现在的机会这么好,我就没有放松的时间,否则根本来不及的。”(他的这番话,真的令我们非常惭愧,现在很多人修行就是为了治病、为了发财、为了健康,从来没有想过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他在闭关的时候特别精进,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天黑、什么时候天亮,十二年中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直不分昼夜地专注修行。所以,以前大德们的成就率是相当高的,那时的外境也不像现在这样散乱,他们一心一意地专修,唯一就是想获得来世的解脱。然而,现在很多修行人并不是求来世,而是为了求今生的福报,这样的话,动机已经不纯了,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解脱果。
有些人刚开始的时候趾高气扬、…
《《入行论讲记》第三册 第四品 不放逸 第四十四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