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習氣毛病不再「啪」的一下起,能住境而不通商量。
「生滅法」是什麽?是動滅靜生,靜滅根生,根滅覺生,覺滅空生,空滅滅生,證到滅的時候,生滅滅已,寂滅現前,這是觀世音菩薩教我們的法。生滅滅已,生滅法,滅的時候,我們寂靜體性要能夠對境界不著境就是滅,此境現前就是佛性現起。「寂滅」是佛性的代表,什麽是佛性呢?有空、不空的兩面,「空」就是「寂」,寂然是我們的體;「滅」是有境,對境但不住,是「不空」。所以體是空,滅是有相,能住「空有不二」境界。你的佛性空體可以感召、感知,住不二境的時候,這就是你佛性的本來。
若沒證得空,直接入滅的境界好不好,這種人定力不夠,因爲沒有空的修證,所以定力不夠,小境界來的時候,可以應付,沒有挂礙;大境界來的時候,沒有辦法,我們在面對業力的時候,有時候是很可怕的,它不來則已,要來就是全部一起來,自己、家人、..,不如意的事一直來,你能不能放下?能不能沒有挂礙?這是要有真正定力面對,不是書本看一看,懂得就有定力,所以空最重要在於磨練,沒有磨練的定力是沒有用的,腳根不穩,所以空是重要的!
很多人說不要修,我們就有佛性了,那是自欺欺人,自已沒有這樣去走一趟的話,當下認爲如六祖所講的:「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這樣你修什麽?沒錯!那是六祖呀!你的妄想習氣跟佛性同在,怎麽解脫?所以我們看祖師大德的文章,不要斷章取義,然後就自成一派,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佛性,如果這樣的話,六祖爲什麽要跑到獵人隊待了15年?他是在修內心無始的習氣,要證入空,他只是告訴你修到最後就是這樣,或道理認知是這樣的。
釋迦牟尼佛說衆生皆有佛性,只是妄想執著,不認識它而已,所以你不修,怎麽斷掉妄想執著呢?你有妄想執著,你就是凡夫,你修到覺知曆曆,好像什麽都是真的,這個時候你空不掉的話,就像會算命,但不會轉命,所以你修佛法,還修不到能轉業的話,就是會算命不會轉命,也沒用,算命先生算你那一年會怎麽,那一天會怎麽樣,怎麽解呢?他不會,那不是他的事,沒有辦法,確實沒有辦法,如果他說有辦法的話,是騙你的錢,有辦法的話,何必落到算命地步呢!他能轉命,早就發大財了,何必一天賺幾百塊錢呢?
回過來,空修證完就要回凡,去空就要回有,到最後能入「空有不二」。「空有不二」也就你常在經典上看到的「中道觀」,中道觀我的看法是很簡單,幾個字就說完了,以我們如實空的體,去面對如實不空的境,內心又能如如不動,這就是中道義。如實空是要去證的,不是我們嘴巴講講的,如實不空的境就是指外境,如如不動,不是我什麽都不做了,不是的!是我有感知,但內心不執著,因爲有這個境界,我知道,我以如實空的體去面對,或者去感應如實不空的境,能夠如如不動,這才是圓滿的境界。
學佛修到空,只是走一半路。我空智、法空智,你說法空智很難修,你修到法空智,但你還沒有圓融,所以修到法空智不是絕對空,不是什麽都沒有,而是你坦然的去面對有的境界,但你不被它轉,境界來還可以轉這個境。那諸佛、菩薩更厲害,從空中(無相)去化一個有,所以能變化無量無邊,度化一切衆生,那是依空起用,這不是只有面對,如如不動還不夠,還要從真正的空裏起用,就是從無中生有,用這個心法化一切相,然後化一個境,化一個人去度化衆生,這是諸佛、大菩薩才有辦法。我們真正能修到解脫就很不錯了,除了很發心出家好好去修,道理懂了,要發願精進的去修,去體會空是怎麽樣的,從空中怎麽去起一切有,怎麽去幻化,這個在《法華經》裏面有提到,《華嚴經》也有。
我們現在要修空,不講心相,在第一階段修解脫時,要懂空理。等到你要修神變時,就要講唯識,沒有這個心,不認識它怎麽去變,變不起來,唯識講得很清楚,證得大圓鏡智時,心是清淨了,然後我們的體性依眼、耳、鼻、舌、身之五識起用,才能産生神變。以前說眼睛不要看,看了心會生煩惱,耳朵不要聽,聽了會勾起我內心的善惡美醜,怕煩惱,所以要收回來。到最後「成所作智」起時,就要用這個五識,用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等識去産生你的神變,這是心的用。
第八意識不清淨的話,就是沒有大圓鏡智,這些你們都有概念了,大圓鏡智就是說修佛法要修四種智慧 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成所作智。妙觀察智是破解第六意識的分別執著,及對一切法的執著,第六意識清淨的時候,你就有妙觀察智,來觀一切衆生、觀世間一切相,簡單講的話,妙觀察智就是你的行爲要端莊,不是隨隨便便、彎彎曲曲,就能觀一切衆生相、觀世間一切相。如果你心是這樣彎彎、曲曲的話,不平行,你看別人也是彎彎、曲曲的,因爲你用你的彎彎曲曲心去看別人,你心不清淨,就沒有妙觀察智去分別其他人;若心清淨,不用什麽神通就可以看他的心,可以從講話的內容看出有沒有心病,妙觀察智是入地菩薩第一個要去修的智慧。
如果剛剛講的彎彎、曲曲的心態,其實這就是我見,主觀意念太強,分別心太強,就起不了妙觀察智,所以我見、分別心、執著,主觀意念,沒有辦法去除,就産生不了妙觀察智的功用。
平等性智是第七意識特性,第七意識能執著阿賴耶識一切法塵中爲我,就有善惡順逆之不平等覺産生,如此就得不到平等性智。你有對法的執著,對善惡一切境界不能夠同等觀之,不能夠讓它平等覺。譬如說善惡,善就是善,惡就是惡,怎麽會相等呢?或者說苦樂相,身體的痛苦,跟氣充滿色身的快樂,沒有什麽分別,這才是真正平等。平等性智怎麽得到呢?你心要無病,所謂:「平等性智心無病」,如果沒有病就沒分別。我們都喜歡快樂,喜歡善的,不喜歡惡的、痛苦的,這有沒有平等?沒有!有樂不樂,有善不善,有苦不苦,這些就沒證得平等。對我來講,我現在感冒生病了,感冒就看醫生吃藥,平常心對之,不要去煩 我生病了,沒有力量了,沒有..。不要討厭生病,我不要感冒,這就是心有病,怕感冒。
回來公案,他說:安在那個地方?我們按語說,不沈空守寂,應依慈悲心起用,不住空處。眼觀外境時,我定力不夠的話,我什麽法看不開,被粘住時候,我要觀一切法空、沒有我,以及「諸法無我,諸行無常,寂滅爲樂。」這是佛的叁法印。釋迦牟尼佛怕末法時期,大家迷迷糊糊,沒有辦法分辨那個是正法、那個是邪法,所以告訴我們叁法印,如果那一個人講法,依這叁個道理講就是正法,否則是邪魔歪道。
「諸法無我」,法裏面沒有一個我,「諸行無常」,沒有一個永遠不變的事物,這是我們肉體無我,要追求寂滅才是最快樂的,寂滅剛已講過了,不要去執著有爲法,或執著一切法裏面有一個我。那一個人講法,拿來對對看,其實這是小乘法修的,這邊講的幻一切神變的是大乘佛法,是大菩薩才能修到這個境界。
僧曰:「有處即道來!」簡單的講,從空回有,那就是我們一切法本來就是那樣,你還沒修以前也是有「空」、有「有」,只是那時你不知道空,沒有解脫,現在證到空了,再回來到有的時候,你可以依空的體,面對不空的境,都沒有挂礙。你還沒有進去以前就是這境界,你要走了一趟才會知道;就像你沒有去過大陸,在電視上、電影上,講大陸講得頭頭是道,北京、天安門、..,沒有踏實感,如果去一趟以後,天安門是個大廣場,對面有個什麽東西,你去了以後才知道。修行也是一樣的,到裏面繞一圈後才知道,哦!原來是這樣子。
舉個斷食例子來說,陳大德以前沒有斷食的經驗,也沒有體會過斷食的過程,現在一步一步的去體會,體會然後去沖破色身的苦痛,這些都是她的經驗。講了半天,你聽是聽了,不曉得回去忘了沒,很多同學開始講到重要的時候,我們認爲很重要,但他聽是聽了,有聽沒有進去,等到過了一年、兩年、叁年碰到這個問題,不要說兩叁年,就以一個禮拜、兩個禮拜來說,碰到這問題,他就來問,不知道的時候跟你講沒有用,你不注意或不關心,等到真碰到問題的時候來問,是不會忘的,這是我的切身問題,當然不會忘記。就講經典義句也一樣,經典上每一個字都是很重要的境界,你聽歸聽,那個法師講的幾十卷的錄音帶,從頭聽到尾,但習氣毛病還是一樣沒有改進,這就是你還沒有進去那境界,如果真的走一趟的話,一進去再出來雖結果似一樣,但是還是要進去,進去修才能體會,原來就是這麽回事。
回到了本來,就是「空有不二」。「空」、「有」本來就是一體兩面,所以空跟有,一個會生滅、一個不生滅,是在同一個體上,如水與浪是同一體,「空」如水性,「有」如波浪;水(空)能隨風(緣)起浪(有),水性是體 不生滅,波浪是有 會生滅。我們就代表空,可以産生不空的境,但知一切空的體,這兩個不同,不空的境完了,就回到這個體,那個因緣來的時候,它就現。從那裏現?從空現出來,因緣滅了,這個也沒有了,回到空,所以這是生滅法。什麽是生滅法?動、靜、根、覺、空、滅,你的心就跟著動、靜、根、覺、空、滅在起滅,所以懂得生滅法、不生滅法,然後練到習氣毛病沒有,就有解脫的能力,就可以轉業力,所以法空智就是這麽練來的。
( 86 年 3 月 11 日 講於 龍潭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 翫法無得》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