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 翫法无得▪P3

  ..续本文上一页信禅师曰:「不赏[习+元]者得!」这髻中珠不要去观赏它,也不要去玩弄,不要去看它会发光来照外境,不要说它很好玩,可以这样、可以那样,认为很好玩就去玩它,不能玩!一玩,你起好的念当然还好,起了不好的念,就造业害人,所以不能去玩、不能动它!因为这个时候很好玩,是很好玩,很多不懂的人都在玩这些,玩的结果怎麽样?身败名裂!每个看起来很有力量,很了不起,徒众一下子聚集很多,道场一个一个开,不久遍布全省,但最後都是身败名裂,入地狱就像射箭一样快,所以不能玩!《金刚经》讲到这个阶段就要修空,当然要以观空智来破一切有相,有相对着你,能不起烦恼,破内在的一切执着,就是消你的业,不要去着境,在断你的习气,不要让它真正成为再造业的种子。 

  

我们按语说修有为法,玩法者终不得证入法空理地,不管还没进入的时候,修什麽法都是有为法,譬如说禅宗要不要打坐?打坐也是修色身的一种,不管你观心也好,念佛也好,都是还有一个法在,只是禅宗有一个境界来,能学习让你的心不要着境,不要随缘起灭;不要随缘依你的习气说好或不好来对境生心,这样的话就不好了。这时候就是在修无为。

  

我们说要修证入真正的无为,真正的无为是真如无为。修无为过程有(1)虚空无为,(2)择灭无为、(3)非择灭无为、(4)不动无为、(5)想受灭无为、(6)真如无为。这些都是在修行之间的一个无为境界,但是有层次的,因为你还没有真正的证到真如体性的时候,这些都还不具足,所以有阶段性的无为境。

  

  • 「虚空无为」:心里面如一片虚空,不存一切境,似无色界的境界,把你的心观如虚空一样,所以觉知心,没有去起想念,性如虚空。这是空无为的状态,这是外道的无想天的无想境界,这些都不是真实的,因真如离诸障碍,犹如虚空的缘故。
  • 「择灭无为」:好的,我才做;不好的,我不做。有选择性,无漏智拣择的无为。
  • 「非择灭无为」:好不好都无所谓,皆能以无为心对之。因为你都还有一点病因,但不会做得太离谱。若本性清净,当然不用拣择。
  • 「不动无为」:行者远离叁禅时,灭苦乐受,舍念清净,所证之无为。
  • 「想受灭无为」:行者入灭尽定,想受不起,似涅槃之无为。大迦叶尊者现住鸡足山,保护佛的正法眼藏,待弥勒菩萨下生成佛,将传交给弥勒佛。此尊者是入灭受想定中。
  • 「真如无为」:是涅槃胜境的真如现象,这才是我们要的,是佛性的真如无为,既然是真如无为,回到自己的本心来的时候,他自己会应缘,不必用你的习气毛病应缘,所以你的佛性可以面对一切境,这种无为,不用一法但可以转一切境。

如果修到体性心性如一,就如大圆镜智一样,没有这些枝枝节节的东西,境界来的时候,你不会粘它,不会被抓住,如果你有知觉的话,唉!这是善爱的心,喜欢某种东西,或是厌恶某种东西,这是怕死的心,这是爱欲的心,这是...,你看知觉那麽多,业来就随便抓,你怎麽会解脱?解脱不了!所以你内心清净就是一切无为,舍一切,不管好的、坏的,主观、客观的意念都要舍掉,舍到不能再舍,没有好坏分别,没有什麽分别,这样的话,你看大圆镜里面是空,没有一个法可以抓住你。如何调解你的业,就像你手掌张开那麽大,故会去抓业缘。我们的体性空,把「空」划一小点,手掌能不能抓住?真正的体空是无量的,跟虚空等齐,怎麽去抓?划这个「空」,是给你们体会一下,我们的体性是怎麽样,大的像虚空一样,圆融没有枝节,没有贪、 、痴、慢、疑等种种毛病,或者是什麽心都没有了,我们的业就像一只手一样,要抓,怎麽抓也抓不住,这个太大了。

  

如果我有怕死的心,只怕出去就会出事,刚好这点被抓住,它不要抓住整个你,只要抓你的习气毛病就好了,那枝节就来了,就被抓住,怎麽解脱?解脱不了,所以没有办法转境,能转境的是什麽?是无为!上一节所讲的「无为法」是最高无上的解脱道,不是你去修那个咒,修那个法,修得多好都没有用的,你真心反照,就能够产生无穷的力量,反而可以转境,不要去玩法。

  

不赏[习+元]者可以得髻中珠,[习+元]法就是修有为,禅宗来讲很简单,刚开始就是修有为,有为是在干什麽?是在忙着治你的心,这个念头起,看着它,动念干嘛?没有你动念的地方。想到小孩子 想他干什麽?小孩跟你有什麽瓜葛,所以你看着它、骂它,它就下去了,不再想!所以禅宗为什麽能直接趋入体性呢?

  

现在讲的是依空应缘才起一切自性,现在我不让它应,所以它的自性无从起,听到声音,听到是听到,不让我的心(闻性)听到马上去追第二念,自性闻到声音,但是我在第一义谛「空」里面,不让它起相应的心。

  

什麽是「第一义谛空」:是空得不能再空的意境,第一义谛空以声音来讲,闻性听到声音以後,不再执取它;听了一句话,没有引起我的好、坏相应的心。这样人家在骂你,你不觉得有人在骂我,只有一个声波过去而已,不起第二念想,住第一念之境而无着。你怎麽会生气,当然到这个境界,你不会生气,因为你没有生气的种子,这是第一义谛空,禅宗就是要修到这样子的。

  

密宗是修有相密,有相密是身、口、意叁合一,身体打坐,手结手印,心中观想,口中念咒,这是叁合一,大部份是观月轮,观修法的本尊,譬如说修观世音菩萨就观观世音菩萨,修那一尊菩萨或那一尊佛就观那一尊,观是无中生有,是谁生起来的?其实都是你阿赖耶识所幻化起的,你的心所幻化而起的,所以心本来就不真实,心所幻化的能当真吗?像我观太阳好了,真的!太阳好大哦!一直在发白光,发什麽光的,这是你的意识幻化出来的,既然我可以观太阳,那可以观佛像吗?可以!

  

你观阿弥陀佛,他就现;你想到妈妈,妈妈的影像就现,这代表你心有那个能力会幻起一切境,如果你这样的话,跟我们刚刚讲的动、静、根、觉、空、灭一样,处在那一根上,是在根结上,所以这时候要修大手印,也就是密宗的大手印。所谓「大手印」就是在修空观。

  

我们有叁位在中华佛教居士会的老同学,去参加密宗灌顶,是无上心法、无上密法的灌顶。结果,每个人灌顶完了,他说这个法是至高无上的,没有口令、没有意念、没有咒,是为大手印。禅宗开始就是在修这个,密宗绕一圈,让你观,能观後,再回到原点,最後直接驱入体性的空,为什麽要这样呢?你说每个人直接用自性来看体性不是好吗?有的人不喜欢这样,要有个东西可观,才觉得有意思。这牵涉到因缘果报跟智慧的问题,他们一定要绕一圈,他才会痛快,修法时要有个东西可抓住。修什麽?修观呀!若说不要去观,就看体空那个样子,他就觉得这个样子很可怕,还是观一观我在那里。若不起心动念,光观一个空,这样子他修不来,会害怕,倒底我在何处。这是真的牵涉到智慧跟果报问题,勉强不来的。

  

所以有人很喜欢密法,有一天你修得有境界了,最後还是要修空观,观一切法空,那不是刚刚讲的「动、静、根、觉、空、灭」的「空」?你还是要走一趟。所以法都是一样的,不管你从那里进入,到最後都是相通的。

  

我说未入门有八万四千法门,入门後就只有一法门,学空观智,不修空的就像外道,一样会迷失掉。如果真正没听到正法,得正确教导的话,是很容易迷失掉,你不知道你在修什麽?你认为修得可以飞,可以知道过去、未来,可以知道他人的心里面在想什麽,认为这样就很伟大,很了不起了。真正在修佛法,刚刚讲的这些都是枝节而已,我们要的是真正证到体性空,哪一个因缘来了,我不被它抓住,这样才能解脱。你如果真的修得很好,就像菩萨一样,能千万亿化身,众生谁想你,你就可以化身去帮忙,化身不是随便起的,所以叫做「应化身」;不是自觉无聊,起个念去你家看看你,那就是有为。心不清净,一个人的心乱跑,是外道法。

  

有时候看到很多同学因缘蛮杂的,也不能叫他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出家人也是一样。以前在《大乘精舍》的时候,有位同学常常被一个修外道的人跑到梦里去,这个外道大概太无聊了,吃饱饭没事做,心乱跑,後来搞得两人有情爱发生,这不是迷失在爱欲里。真正的菩萨应化身是你有意念他时,他给你一个应化身,他自己本身的体是空的,所以你想观世音菩萨的同时,全世界有五十亿人口也在想观世音菩萨,他们也都是佛教徒,观世菩萨就化五十亿的化身给他们,每一个人一尊观世音菩萨化身,你有什麽愿望,他都能满足你,这才是应化身。所以有意念想他,他就化身而起。阿弥陀佛也一样,你忆想他,当然你现在还没往生的时,忆念他没有用,真的是想走的时忆念他,他就来接你走,所以一切法都是相通的。

  

回来公案。僧曰:「安着何处?」如果是你不玩法,可以得到髻中珠,那得到後要放到那里?这无为法得到以後,放在那里?你说刚刚在讲空,永远空到底是不对,所以在六结使的「空」之後,有个「灭」,此「灭」是对待的灭,不是绝对的灭、没有了,也就是对境不生心,境是有了,但我不着境,不生心,这就是「灭」的境界。「不着」是什麽?是「动、静、根、觉、空、灭」的生灭法不再起,…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 翫法无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