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 翫法無得▪P3

  ..續本文上一頁信禅師曰:「不賞[習+元]者得!」這髻中珠不要去觀賞它,也不要去玩弄,不要去看它會發光來照外境,不要說它很好玩,可以這樣、可以那樣,認爲很好玩就去玩它,不能玩!一玩,你起好的念當然還好,起了不好的念,就造業害人,所以不能去玩、不能動它!因爲這個時候很好玩,是很好玩,很多不懂的人都在玩這些,玩的結果怎麽樣?身敗名裂!每個看起來很有力量,很了不起,徒衆一下子聚集很多,道場一個一個開,不久遍布全省,但最後都是身敗名裂,入地獄就像射箭一樣快,所以不能玩!《金剛經》講到這個階段就要修空,當然要以觀空智來破一切有相,有相對著你,能不起煩惱,破內在的一切執著,就是消你的業,不要去著境,在斷你的習氣,不要讓它真正成爲再造業的種子。 

  

我們按語說修有爲法,玩法者終不得證入法空理地,不管還沒進入的時候,修什麽法都是有爲法,譬如說禅宗要不要打坐?打坐也是修色身的一種,不管你觀心也好,念佛也好,都是還有一個法在,只是禅宗有一個境界來,能學習讓你的心不要著境,不要隨緣起滅;不要隨緣依你的習氣說好或不好來對境生心,這樣的話就不好了。這時候就是在修無爲。

  

我們說要修證入真正的無爲,真正的無爲是真如無爲。修無爲過程有(1)虛空無爲,(2)擇滅無爲、(3)非擇滅無爲、(4)不動無爲、(5)想受滅無爲、(6)真如無爲。這些都是在修行之間的一個無爲境界,但是有層次的,因爲你還沒有真正的證到真如體性的時候,這些都還不具足,所以有階段性的無爲境。

  

  • 「虛空無爲」:心裏面如一片虛空,不存一切境,似無色界的境界,把你的心觀如虛空一樣,所以覺知心,沒有去起想念,性如虛空。這是空無爲的狀態,這是外道的無想天的無想境界,這些都不是真實的,因真如離諸障礙,猶如虛空的緣故。
  • 「擇滅無爲」:好的,我才做;不好的,我不做。有選擇性,無漏智揀擇的無爲。
  • 「非擇滅無爲」:好不好都無所謂,皆能以無爲心對之。因爲你都還有一點病因,但不會做得太離譜。若本性清淨,當然不用揀擇。
  • 「不動無爲」:行者遠離叁禅時,滅苦樂受,舍念清淨,所證之無爲。
  • 「想受滅無爲」:行者入滅盡定,想受不起,似涅槃之無爲。大迦葉尊者現住雞足山,保護佛的正法眼藏,待彌勒菩薩下生成佛,將傳交給彌勒佛。此尊者是入滅受想定中。
  • 「真如無爲」:是涅槃勝境的真如現象,這才是我們要的,是佛性的真如無爲,既然是真如無爲,回到自己的本心來的時候,他自己會應緣,不必用你的習氣毛病應緣,所以你的佛性可以面對一切境,這種無爲,不用一法但可以轉一切境。

如果修到體性心性如一,就如大圓鏡智一樣,沒有這些枝枝節節的東西,境界來的時候,你不會粘它,不會被抓住,如果你有知覺的話,唉!這是善愛的心,喜歡某種東西,或是厭惡某種東西,這是怕死的心,這是愛欲的心,這是...,你看知覺那麽多,業來就隨便抓,你怎麽會解脫?解脫不了!所以你內心清淨就是一切無爲,舍一切,不管好的、壞的,主觀、客觀的意念都要舍掉,舍到不能再舍,沒有好壞分別,沒有什麽分別,這樣的話,你看大圓鏡裏面是空,沒有一個法可以抓住你。如何調解你的業,就像你手掌張開那麽大,故會去抓業緣。我們的體性空,把「空」劃一小點,手掌能不能抓住?真正的體空是無量的,跟虛空等齊,怎麽去抓?劃這個「空」,是給你們體會一下,我們的體性是怎麽樣,大的像虛空一樣,圓融沒有枝節,沒有貪、 、癡、慢、疑等種種毛病,或者是什麽心都沒有了,我們的業就像一只手一樣,要抓,怎麽抓也抓不住,這個太大了。

  

如果我有怕死的心,只怕出去就會出事,剛好這點被抓住,它不要抓住整個你,只要抓你的習氣毛病就好了,那枝節就來了,就被抓住,怎麽解脫?解脫不了,所以沒有辦法轉境,能轉境的是什麽?是無爲!上一節所講的「無爲法」是最高無上的解脫道,不是你去修那個咒,修那個法,修得多好都沒有用的,你真心反照,就能夠産生無窮的力量,反而可以轉境,不要去玩法。

  

不賞[習+元]者可以得髻中珠,[習+元]法就是修有爲,禅宗來講很簡單,剛開始就是修有爲,有爲是在幹什麽?是在忙著治你的心,這個念頭起,看著它,動念幹嘛?沒有你動念的地方。想到小孩子 想他幹什麽?小孩跟你有什麽瓜葛,所以你看著它、罵它,它就下去了,不再想!所以禅宗爲什麽能直接趨入體性呢?

  

現在講的是依空應緣才起一切自性,現在我不讓它應,所以它的自性無從起,聽到聲音,聽到是聽到,不讓我的心(聞性)聽到馬上去追第二念,自性聞到聲音,但是我在第一義谛「空」裏面,不讓它起相應的心。

  

什麽是「第一義谛空」:是空得不能再空的意境,第一義谛空以聲音來講,聞性聽到聲音以後,不再執取它;聽了一句話,沒有引起我的好、壞相應的心。這樣人家在罵你,你不覺得有人在罵我,只有一個聲波過去而已,不起第二念想,住第一念之境而無著。你怎麽會生氣,當然到這個境界,你不會生氣,因爲你沒有生氣的種子,這是第一義谛空,禅宗就是要修到這樣子的。

  

密宗是修有相密,有相密是身、口、意叁合一,身體打坐,手結手印,心中觀想,口中念咒,這是叁合一,大部份是觀月輪,觀修法的本尊,譬如說修觀世音菩薩就觀觀世音菩薩,修那一尊菩薩或那一尊佛就觀那一尊,觀是無中生有,是誰生起來的?其實都是你阿賴耶識所幻化起的,你的心所幻化而起的,所以心本來就不真實,心所幻化的能當真嗎?像我觀太陽好了,真的!太陽好大哦!一直在發白光,發什麽光的,這是你的意識幻化出來的,既然我可以觀太陽,那可以觀佛像嗎?可以!

  

你觀阿彌陀佛,他就現;你想到媽媽,媽媽的影像就現,這代表你心有那個能力會幻起一切境,如果你這樣的話,跟我們剛剛講的動、靜、根、覺、空、滅一樣,處在那一根上,是在根結上,所以這時候要修大手印,也就是密宗的大手印。所謂「大手印」就是在修空觀。

  

我們有叁位在中華佛教居士會的老同學,去參加密宗灌頂,是無上心法、無上密法的灌頂。結果,每個人灌頂完了,他說這個法是至高無上的,沒有口令、沒有意念、沒有咒,是爲大手印。禅宗開始就是在修這個,密宗繞一圈,讓你觀,能觀後,再回到原點,最後直接驅入體性的空,爲什麽要這樣呢?你說每個人直接用自性來看體性不是好嗎?有的人不喜歡這樣,要有個東西可觀,才覺得有意思。這牽涉到因緣果報跟智慧的問題,他們一定要繞一圈,他才會痛快,修法時要有個東西可抓住。修什麽?修觀呀!若說不要去觀,就看體空那個樣子,他就覺得這個樣子很可怕,還是觀一觀我在那裏。若不起心動念,光觀一個空,這樣子他修不來,會害怕,倒底我在何處。這是真的牽涉到智慧跟果報問題,勉強不來的。

  

所以有人很喜歡密法,有一天你修得有境界了,最後還是要修空觀,觀一切法空,那不是剛剛講的「動、靜、根、覺、空、滅」的「空」?你還是要走一趟。所以法都是一樣的,不管你從那裏進入,到最後都是相通的。

  

我說未入門有八萬四千法門,入門後就只有一法門,學空觀智,不修空的就像外道,一樣會迷失掉。如果真正沒聽到正法,得正確教導的話,是很容易迷失掉,你不知道你在修什麽?你認爲修得可以飛,可以知道過去、未來,可以知道他人的心裏面在想什麽,認爲這樣就很偉大,很了不起了。真正在修佛法,剛剛講的這些都是枝節而已,我們要的是真正證到體性空,哪一個因緣來了,我不被它抓住,這樣才能解脫。你如果真的修得很好,就像菩薩一樣,能千萬億化身,衆生誰想你,你就可以化身去幫忙,化身不是隨便起的,所以叫做「應化身」;不是自覺無聊,起個念去你家看看你,那就是有爲。心不清淨,一個人的心亂跑,是外道法。

  

有時候看到很多同學因緣蠻雜的,也不能叫他不要這樣,不要那樣,出家人也是一樣。以前在《大乘精舍》的時候,有位同學常常被一個修外道的人跑到夢裏去,這個外道大概太無聊了,吃飽飯沒事做,心亂跑,後來搞得兩人有情愛發生,這不是迷失在愛欲裏。真正的菩薩應化身是你有意念他時,他給你一個應化身,他自己本身的體是空的,所以你想觀世音菩薩的同時,全世界有五十億人口也在想觀世音菩薩,他們也都是佛教徒,觀世菩薩就化五十億的化身給他們,每一個人一尊觀世音菩薩化身,你有什麽願望,他都能滿足你,這才是應化身。所以有意念想他,他就化身而起。阿彌陀佛也一樣,你憶想他,當然你現在還沒往生的時,憶念他沒有用,真的是想走的時憶念他,他就來接你走,所以一切法都是相通的。

  

回來公案。僧曰:「安著何處?」如果是你不玩法,可以得到髻中珠,那得到後要放到那裏?這無爲法得到以後,放在那裏?你說剛剛在講空,永遠空到底是不對,所以在六結使的「空」之後,有個「滅」,此「滅」是對待的滅,不是絕對的滅、沒有了,也就是對境不生心,境是有了,但我不著境,不生心,這就是「滅」的境界。「不著」是什麽?是「動、靜、根、覺、空、滅」的生滅法不再起,…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 翫法無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