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 翫法无得▪P4

  ..续本文上一页习气毛病不再「啪」的一下起,能住境而不通商量。

  

「生灭法」是什麽?是动灭静生,静灭根生,根灭觉生,觉灭空生,空灭灭生,证到灭的时候,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这是观世音菩萨教我们的法。生灭灭已,生灭法,灭的时候,我们寂静体性要能够对境界不着境就是灭,此境现前就是佛性现起。「寂灭」是佛性的代表,什麽是佛性呢?有空、不空的两面,「空」就是「寂」,寂然是我们的体;「灭」是有境,对境但不住,是「不空」。所以体是空,灭是有相,能住「空有不二」境界。你的佛性空体可以感召、感知,住不二境的时候,这就是你佛性的本来。

  

若没证得空,直接入灭的境界好不好,这种人定力不够,因为没有空的修证,所以定力不够,小境界来的时候,可以应付,没有挂碍;大境界来的时候,没有办法,我们在面对业力的时候,有时候是很可怕的,它不来则已,要来就是全部一起来,自己、家人、..,不如意的事一直来,你能不能放下?能不能没有挂碍?这是要有真正定力面对,不是书本看一看,懂得就有定力,所以空最重要在於磨练,没有磨练的定力是没有用的,脚根不稳,所以空是重要的!

  

很多人说不要修,我们就有佛性了,那是自欺欺人,自已没有这样去走一趟的话,当下认为如六祖所讲的:「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不生灭。」这样你修什麽?没错!那是六祖呀!你的妄想习气跟佛性同在,怎麽解脱?所以我们看祖师大德的文章,不要断章取义,然後就自成一派,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佛性,如果这样的话,六祖为什麽要跑到猎人队待了15年?他是在修内心无始的习气,要证入空,他只是告诉你修到最後就是这样,或道理认知是这样的。

  

释迦牟尼佛说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妄想执着,不认识它而已,所以你不修,怎麽断掉妄想执着呢?你有妄想执着,你就是凡夫,你修到觉知历历,好像什麽都是真的,这个时候你空不掉的话,就像会算命,但不会转命,所以你修佛法,还修不到能转业的话,就是会算命不会转命,也没用,算命先生算你那一年会怎麽,那一天会怎麽样,怎麽解呢?他不会,那不是他的事,没有办法,确实没有办法,如果他说有办法的话,是骗你的钱,有办法的话,何必落到算命地步呢!他能转命,早就发大财了,何必一天赚几百块钱呢?

  

回过来,空修证完就要回凡,去空就要回有,到最後能入「空有不二」。「空有不二」也就你常在经典上看到的「中道观」,中道观我的看法是很简单,几个字就说完了,以我们如实空的体,去面对如实不空的境,内心又能如如不动,这就是中道义。如实空是要去证的,不是我们嘴巴讲讲的,如实不空的境就是指外境,如如不动,不是我什麽都不做了,不是的!是我有感知,但内心不执着,因为有这个境界,我知道,我以如实空的体去面对,或者去感应如实不空的境,能够如如不动,这才是圆满的境界。

  

学佛修到空,只是走一半路。我空智、法空智,你说法空智很难修,你修到法空智,但你还没有圆融,所以修到法空智不是绝对空,不是什麽都没有,而是你坦然的去面对有的境界,但你不被它转,境界来还可以转这个境。那诸佛、菩萨更厉害,从空中(无相)去化一个有,所以能变化无量无边,度化一切众生,那是依空起用,这不是只有面对,如如不动还不够,还要从真正的空里起用,就是从无中生有,用这个心法化一切相,然後化一个境,化一个人去度化众生,这是诸佛、大菩萨才有办法。我们真正能修到解脱就很不错了,除了很发心出家好好去修,道理懂了,要发愿精进的去修,去体会空是怎麽样的,从空中怎麽去起一切有,怎麽去幻化,这个在《法华经》里面有提到,《华严经》也有。

  

我们现在要修空,不讲心相,在第一阶段修解脱时,要懂空理。等到你要修神变时,就要讲唯识,没有这个心,不认识它怎麽去变,变不起来,唯识讲得很清楚,证得大圆镜智时,心是清净了,然後我们的体性依眼、耳、鼻、舌、身之五识起用,才能产生神变。以前说眼睛不要看,看了心会生烦恼,耳朵不要听,听了会勾起我内心的善恶美丑,怕烦恼,所以要收回来。到最後「成所作智」起时,就要用这个五识,用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等识去产生你的神变,这是心的用。

  

第八意识不清净的话,就是没有大圆镜智,这些你们都有概念了,大圆镜智就是说修佛法要修四种智慧 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是破解第六意识的分别执着,及对一切法的执着,第六意识清净的时候,你就有妙观察智,来观一切众生、观世间一切相,简单讲的话,妙观察智就是你的行为要端庄,不是随随便便、弯弯曲曲,就能观一切众生相、观世间一切相。如果你心是这样弯弯、曲曲的话,不平行,你看别人也是弯弯、曲曲的,因为你用你的弯弯曲曲心去看别人,你心不清净,就没有妙观察智去分别其他人;若心清净,不用什麽神通就可以看他的心,可以从讲话的内容看出有没有心病,妙观察智是入地菩萨第一个要去修的智慧。

  

如果刚刚讲的弯弯、曲曲的心态,其实这就是我见,主观意念太强,分别心太强,就起不了妙观察智,所以我见、分别心、执着,主观意念,没有办法去除,就产生不了妙观察智的功用。

  

平等性智是第七意识特性,第七意识能执着阿赖耶识一切法尘中为我,就有善恶顺逆之不平等觉产生,如此就得不到平等性智。你有对法的执着,对善恶一切境界不能够同等观之,不能够让它平等觉。譬如说善恶,善就是善,恶就是恶,怎麽会相等呢?或者说苦乐相,身体的痛苦,跟气充满色身的快乐,没有什麽分别,这才是真正平等。平等性智怎麽得到呢?你心要无病,所谓:「平等性智心无病」,如果没有病就没分别。我们都喜欢快乐,喜欢善的,不喜欢恶的、痛苦的,这有没有平等?没有!有乐不乐,有善不善,有苦不苦,这些就没证得平等。对我来讲,我现在感冒生病了,感冒就看医生吃药,平常心对之,不要去烦 我生病了,没有力量了,没有..。不要讨厌生病,我不要感冒,这就是心有病,怕感冒。

  

回来公案,他说:安在那个地方?我们按语说,不沈空守寂,应依慈悲心起用,不住空处。眼观外境时,我定力不够的话,我什麽法看不开,被粘住时候,我要观一切法空、没有我,以及「诸法无我,诸行无常,寂灭为乐。」这是佛的叁法印。释迦牟尼佛怕末法时期,大家迷迷糊糊,没有办法分辨那个是正法、那个是邪法,所以告诉我们叁法印,如果那一个人讲法,依这叁个道理讲就是正法,否则是邪魔歪道。

  

「诸法无我」,法里面没有一个我,「诸行无常」,没有一个永远不变的事物,这是我们肉体无我,要追求寂灭才是最快乐的,寂灭刚已讲过了,不要去执着有为法,或执着一切法里面有一个我。那一个人讲法,拿来对对看,其实这是小乘法修的,这边讲的幻一切神变的是大乘佛法,是大菩萨才能修到这个境界。

  

僧曰:「有处即道来!」简单的讲,从空回有,那就是我们一切法本来就是那样,你还没修以前也是有「空」、有「有」,只是那时你不知道空,没有解脱,现在证到空了,再回来到有的时候,你可以依空的体,面对不空的境,都没有挂碍。你还没有进去以前就是这境界,你要走了一趟才会知道;就像你没有去过大陆,在电视上、电影上,讲大陆讲得头头是道,北京、天安门、..,没有踏实感,如果去一趟以後,天安门是个大广场,对面有个什麽东西,你去了以後才知道。修行也是一样的,到里面绕一圈後才知道,哦!原来是这样子。

  

举个断食例子来说,陈大德以前没有断食的经验,也没有体会过断食的过程,现在一步一步的去体会,体会然後去冲破色身的苦痛,这些都是她的经验。讲了半天,你听是听了,不晓得回去忘了没,很多同学开始讲到重要的时候,我们认为很重要,但他听是听了,有听没有进去,等到过了一年、两年、叁年碰到这个问题,不要说两叁年,就以一个礼拜、两个礼拜来说,碰到这问题,他就来问,不知道的时候跟你讲没有用,你不注意或不关心,等到真碰到问题的时候来问,是不会忘的,这是我的切身问题,当然不会忘记。就讲经典义句也一样,经典上每一个字都是很重要的境界,你听归听,那个法师讲的几十卷的录音带,从头听到尾,但习气毛病还是一样没有改进,这就是你还没有进去那境界,如果真的走一趟的话,一进去再出来虽结果似一样,但是还是要进去,进去修才能体会,原来就是这麽回事。

  

回到了本来,就是「空有不二」。「空」、「有」本来就是一体两面,所以空跟有,一个会生灭、一个不生灭,是在同一个体上,如水与浪是同一体,「空」如水性,「有」如波浪;水(空)能随风(缘)起浪(有),水性是体 不生灭,波浪是有 会生灭。我们就代表空,可以产生不空的境,但知一切空的体,这两个不同,不空的境完了,就回到这个体,那个因缘来的时候,它就现。从那里现?从空现出来,因缘灭了,这个也没有了,回到空,所以这是生灭法。什麽是生灭法?动、静、根、觉、空、灭,你的心就跟着动、静、根、觉、空、灭在起灭,所以懂得生灭法、不生灭法,然後练到习气毛病没有,就有解脱的能力,就可以转业力,所以法空智就是这麽练来的。

  

( 86 年 3 月 11 日 讲於 龙潭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 翫法无得》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