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今天發了新的講義,因爲有人建議法空智很重要,法空智公案沒講,所以現在開始講「求法空智」。我們知道凡夫有兩種執著:我的執著、法的執著。我的執著又分爲:分別我執和俱生我執;法執也是一樣又分爲分別法執和俱生法執兩種;分別我執、分別法執是今生所薰習的,這兩個習氣比較淡薄,要斷比較容易。而俱生我執、俱生法執是過去無始劫以來所薰習的,所以要斷就很難,因爲你還沒出生的時候,就已經汙染了這些習氣。
你斷了分別我執的話,大概已控製了第六意識的執著;斷了俱生我執跟分別法執的話,大概斷了第七意識的執著,所以第六識、第七識妄執滅了後,才現起觀俱生法執的能力,第八意識本自清淨,具足了一切法源,第七意識妄執八識一切法爲我的俱生法執才滅,這個時候才是徹底的解脫,所以修解脫法是不簡單的!去掉分別我執、俱生我執,去掉分別法執、俱生法執,那才能夠超越叁界及命濁。「我空智」我們已經講完了,現在講「法空智」,如何來觀一切法不真實、不空呢?先看新講義公案開頭。
二、講義文及說明
「在入地菩薩中,雖地地均能漸伏業識,惟真令其永伏不再生現行作用者,必須進入第八地(不動地)菩薩位之後。入地菩薩功用行之行者,對第七意識相應之俱生法執起現行作用,或伏或起,未能完全控製其現行作用,直到金剛道後,法空智果現前,才能永伏現行種子,而入真正無漏境界。」
在入地菩薩位中,開始消除遷業流識,地地一直往上修。什麽叫做「地地」?佛教菩薩位階有54位階,從初發心十信位開始,發心學佛法,或修善行,這不是只有佛教徒而已,信耶稣基督、天主、阿拉、..等衆都可以,主要他發心要修善行都包括在內了,再來是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之後,在這個重要的關頭要加上一個四加行位,才能進入菩薩行列。何謂四加行?就是「 、頂、忍、世第一」,即能入菩薩位階。
經雲:「 、頂,依能取識,觀所取空。下忍起時,印境空相。中忍轉位,於能取識,如境是空,順樂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雙印空相。皆帶相故,未能證實。故說菩薩此四位中,猶於現前安立少物,謂是唯識真勝義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帶相觀心,有所得故,非實安住,真唯識理。彼相滅已,方實安住。」
你修到這個菩薩分水領的緊要關頭的時候,要修四加行,就身心而言, 就是熱,身體要能産生能量,用氣來說明也可以,然後能夠達到一切加行境界,如我們色身的頭頂也好,整個身體布滿了氣,此時對一切法就能有「忍」的力量,能看得開。身無氣對境能忍的功夫會衰退,故修行人當業障來時,先失身之氣,亦即丹田氣機閉死,隨之,心定力衰退,其忍的工夫就失。
再下來是世間第一法,這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是世間裏面最高之法,也就是靠氣得定、得忍的最高法。而這不是佛教解脫道裏面的法,無上佛法是以般若智渡到彼岸的。故世間裏面第一法的定忍,還是世間法裏面的法。證到四加行的話就可以准備證入地上菩薩了。
入地菩薩後也有十位階,到八地--不動地的話,對一切境界能夠如如不動,到這境界才能如如不動,聽說上虛下雲老和尚是八地菩薩來出生的;九地善慧地、十地法雲地,法雲灌頂一切法,這位階的菩薩心也就變化無量,有能力讓衆生在一切法之下,得安詳領受你的法益,這是十地菩薩。
再過去就是金剛如來地,金剛如來地又分十地。金剛十地是真正像釋迦牟尼佛的果地佛。我們修行的人,要將這些果位搞清楚,才不會迷頭認影、自我肯定,果地佛只有釋迦牟尼佛。
九地以前都還是因地佛,這邊所講的還是因地菩薩,真正阿羅漢的位階相當於菩薩八地,阿羅漢是身執解脫了,但是得小乘的果位,如果以菩薩的果位來衡量的話,是八地不動地的位階,八地菩薩是內心無礙的。講義所講入地菩薩就是開悟以後的菩薩,地地上修才能真正斷一切法空,如果沒有的話,你就沒有辦法修到內心的清淨。
「雖地地均能漸伏業識,惟真令其永伏不再生現行作用者,必須進入第八地菩薩位之後,才能永伏。」什麽叫「永伏」?什麽叫「暫伏」?「暫伏」就是我心裏面還有汙染(雜草)、很多毛病,暫用一塊石頭把它壓住,不讓它再長,但根部還在裏面,永遠除不了根,也就是說永遠除不了你的業種。
我們很多人說:「我打坐的時候,氣充滿頭部,沒有煩惱了,心看得開了!」那種是暫伏,不要走錯路,你要真正像修佛法的,要把我們內心打開,也就是色身要打開,在禅宗來講是「開悟」,在《楞嚴經》來講是「色身破」。開悟以後,你的心原原本本的暴露出來,然後你對著這個境塵,有沒有貪心?有沒有妒念?等等,把它拿掉!斷掉!
我常講的修行要有境界來磨、來考,譬如說我在修不偷盜,那邊有十萬塊,我看了不心動,以前我常說:如果在路上看到一大 的鈔票掉在地上,還是一千元大鈔耶!起碼也有一百萬元!你抱著什麽心態呢?有的人說我不能占爲己有,把它檢起來,送到警察局去,這個是我應該做的,而且我不貪。這樣對否?也對!也不對!爲什麽呢?因你動了心。當你看到!最好是有看,當做沒看到的就走過去了,這是對境不動心,管它是誰掉的,管它以後的下落會怎麽樣?修行就是要這樣!
如果你檢起來了,代表你還有對物心動,是著相!當然這個要有超越的功夫。一般人言,很可惜呀!丟掉的人沒找到的話會傷心,所以最好送到警察局讓他招領,這些都是你在打妄想。
再談到「貪」,小金額你不會做貪的事,上千萬、上億的,好幾億的時候,而且您又很容易拿到錢的時候,你貪不貪?這就在考驗你定力有多深。很多高僧大德人家供養的紅包,他們就丟在屋裏,像上虛下雲老和尚的供養紅包堆成一座山,人家供養他,他也不打開、也不用、也不給人,就怕去碰這個錢。但修行最好是把它打開來,但不被它誘惑。
所以貪心有沒有滅,是要境界來考,你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貪心!貪、 、癡、慢、疑等種種毛病很多,打開本來的時候,你要一個個的去拿掉,拿掉才能真正懂,法的執著有多深。
「悟後要不要修?」這也造成很多的爭議。有的說,當下清淨體性就是佛,那還修什麽?有一派的人就這麽講,每一個人都是佛,我們說如來禅,如來禅不是當下認知你的體性,就已經悟道了!哪還要修?這種不必修的知見,是因他沒真的打開本來,見「無想」或氣壓心識不動,認爲已見性,這樣當然會說:不必修。如果一悟,八識法塵全部傾倒而出(大翻種子),看你要修不修?當然要修,要修,如何修?無所修,只是去掉你的遷業流識,故古僧大德講,修不修是兩頭話,說修無所修,說不修卻有無始無明、遷業流識當前。如果在初禅,了解我們這個體一絲不染,我們的體本空,體空然後不染一塵,你雖懂了,但境界一來就迷糊了,又犯了貪、 、癡、慢、疑種種毛病。是否真正開悟是一回事,還要加以實證,那什麽叫「實證」呢?禅宗講的就是開悟,《楞嚴經》講的就是色身要破,破才能把你的心抛出來,所以這叫做「悟後起修」。
如果你說:「悟就悟了,還要修什麽?」這就是不了解經義。「開悟」是打開我的心扉,「悟」是悟到我的心,我的心裏面亂七八糟的垃圾一大堆,剛好拿來修,一個一個把它拿掉。面對境界,你真的有沒有解脫?不是你說解脫,就解脫!不是的!譬如說你還有嫉妒心,對你的另一半很在意,別人跟他講話,你內心有一種不舒服的感覺,表面上說無所謂,但內心有沒有無所謂?有一絲一毫的不痛快的毛病,也就是心病,忘不了另一半跟誰比較親密,其實你的另一半並沒有什麽心,只是盡朋友的心去幫她、去照顧她而已。像這樣,你自己最清楚有沒有解脫?有沒有挂礙?
開悟的人就是在修這些微細的毛病,不是修什麽不殺人、要人家的錢、…,若你還有這些毛病,那你就進入不了開悟的境界,還未修到這個階段。所以悟後再修,才是真正有在實修,在開悟以前是緣修,是在培養我們的資糧。所以要發這個願,從初發心開始,當然不必 講今生,講以前多世,以前你已經修過佛法,所以這一世才能接觸到佛法,這都是因緣的。
開始修行,修布施、持戒、精進用功,修到這裏,去掉我們的妄想心,有一天開悟了,開悟了還要修什麽?還要去掉無始以來的習氣毛病。修行修到最高點的話,就是悟到「空」。「空」也可以進一步解釋,悟空的境界怎麽樣?空有很多的不同意味,有畢竟空、相對的空、絕對的空、..。等證到了以後要回凡,「空」這裏是聖境,永遠住在聖境也不對,只會跟「空」連在一起了,所以一個人證到什麽都空了 我空了、法空了,他就偏重於逍遙自在的樣子。如果你證到完全圓融,「空有不二」的話才是究竟。悟到「空有不二」,就要回凡,回凡的話就是圓融,那就是中道;就是我心空了,但是面對境界的時候,我內心如如不動,就像剛剛講的第八地菩薩的時候,也就是能以如實空的體,面對如實不空的境,內心都如如不動。因內心是如如不動,外面境塵是如實不空,境界起就是因緣起的法,這就是以如實空的體,面對如實不空的境,心能如如不動,不被它(外境)轉,這樣佛性本來有了,佛性的另一面「有」的境界也有了,所以空、有都具足了,這就是圓滿。
如果偏於空,雖然你逍遙自在,但不會在現實的人間求一個完整的解脫,那種人是小乘的行者,只會求內心清淨,在沒有人來吵的時候很清淨,等到有一票人在那裏的時候,或每一個人所面對的人事物的時候,你心不能清淨,就心慌意亂,就說我在山上只聽到鳥叫、水流聲,沒人來煩我,多逍遙自在呀!現在一到臺北,人擠人,到處都是車子,你就說煩死了!空氣太差了,我呆不下去了!還是回到山上去吧!那你就不適合修真正圓融的這一套。
「空有不…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前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