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二」是真正的佛法,是自己開悟後,認得體性本清淨,真正要修行不能脫離緣起,因爲緣起中有貪、 、癡、慢、疑相應,才會有鬥爭的心,才有愛的心,給你好看的心,你面對這些能不能自在,是不是很如意地容納它們,如是那才真正的解脫。
所以來畫個山形狀,爲什麽兩邊畫同樣的高度呢?兩個是一樣的,我們公案的五蘊身表面上看都一樣,但內心不一樣,因爲這(右邊)是解脫,這個(左邊)呢?還沒有入門!剛要入門還沒入門,色受想行識這五蘊,對言語來說兩邊都一樣,但是解脫的人呢?利用色受想行識來渡化界生,如果你沒感情作用的話,一個不善語言,面無表情的人,人家一看你就怕,還聽你說法呀?不對!你也會表示這件事不對,不高興哦!生氣!但是這裏(左邊 未解脫者)的生氣跟這邊(右邊 解脫者)的生氣不一樣,這邊(左邊 未解脫者)生氣是以你的喜怒來生氣,但這邊(右邊--解脫者)是以度化他的心來表示你對他所做的不高興,但是你的內心如如不動。所以在坐的應該有很多人有這種功夫,表面上很生氣罵小孩,但內心好像跟你沒什麽事情一樣,裏面有一個如如不動的我,那是真我!但是你要教小孩,所以要表示生氣的樣子。
這邊(右邊--解脫者)是你要假借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身來度化衆生和利益有情,但是表面上看起來跟這個(左邊 未解脫者)有沒有一樣?真不一樣的存在於內心的不同,整個架構是這樣。所以這裏所講的,到八地菩薩位以後,才真的有解脫知見。你還有什麽貪呢?還有什麽 呢?還有不認識因果?當然你都清清楚楚,這個時候才了知一切業識。功用行就是剛剛講的,八地以前的菩薩都是要用功的,而用功的方法是銳利的方法,所以叫功用行。
「遠行地菩薩」是七地菩薩,七地以前是要用功的有學位,要修空、無相、無願叁叁昧,這就是功用行。無功用行是八地以後的菩薩,對內心已無可修,此時要修心的神通妙用,還是有所用功的。
「功用行」與「無功用行」的修行者,對第七意識相應的俱生法執現行作用,或起或伏,第七意識就是執著八識一切有我的意識,因爲你們這班還沒講到「唯識」,可能對「唯識」還不是很清楚。現在道場那一班剛好在講「唯識」,談「唯識」裏面的第六、第七、第八意識。
「阿賴耶識」是第八意識,也是我們的本心,也可以講本識,它今生跟以前無始劫以來所熏習、所經曆的大小業識都種在裏面,你如果是在睡覺或是禅定之間,會現出阿賴耶識的種子,那都是你的心念,以前你做了什麽好事,幹了什麽壞事都會現起,會現起都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的種子被掃到,本來阿賴耶識只會現這些種子,它沒有什麽好壞認知,所以說它本是清淨的。
阿賴耶識現出一個種子起的時候,譬如說一個念頭好了,第七意識的見分(唯識裏面的見分功用)功能發揮功用 (看到念頭的功用就是「見分」),看到第八識所起的念,他就說:「哦!這是我起的念頭!」然後産生第七識的相分,之後再執著這個就是「我」!執著第八意識中一切大小所起的法都是「我」,所以如果第七識俱生法執不滅的話,沒有辦法調伏業識,證得解脫的。
我常常畫這個圖,現在再畫一次,其實你懂得佛法的話,你就可以看出來,第八識阿賴耶識現什麽?譬如:山,這「山」是實境的,是在外的,山是色相,阿賴耶識裏面分生五根 眼、耳、鼻、舌、身,這是阿賴耶識所變現,唯識裏所講的阿賴耶識所變現的,我們眼睛看到這山,當認知的時候,那是第二個念,第一個先看到山的是我們的本體,是阿賴耶識。
如果你是第一次聽這個,可能不容易了解,有一個現量意識,它是現實量知一切法境,真認知一切境的是第八意識的現量。你透過眼睛可以看到這個山,山會現出來,你認爲是眼睛看到的。那修行的人不一定要用眼睛來看,用你的體來照,眼睛閉起來,也可以看到一座山,或一個人的影像,假設這個人像是真實的話,那你現這個現量最真實的,是佛性的現量,我們主要是在開發這個東西,不是只藉眼睛才可以看到東西;很多人用眼睛看到的,是因眼睛光波長改變,故可以看到鬼神,那是光波長改變,跟我們修佛法用真正的體性來照,是不一樣的。用眼見或其他四根來觸知外境,雖也是現量,但真正的現量是第八阿賴耶識,五識認知塵境是依托阿賴耶識而有現量,此是五識的現量。
我們佛性的現量可以照這個境的時候,第七識的見分看到自己本來的心所現的影像,它看到了,然後自己産生自識形相,相分就是形相,第七識創造自己的一個形相,會依習氣把它畫成不一樣的形狀。本來這兩個所見是一百分相像的,不知道爲什麽會變成這樣異狀,是自己心喜歡妄想,喜歡羅曼蒂克的想法,不正常的心所産生的,所以就轉成不正常的形相,你毛病越多,這個變形就越大。原有見分與七、六識見分而生形變,這就是我們要調整過來的,我們要永伏或暫伏,把它壓住,不讓它起改變形態,你心有沒有妄想?有沒有左右一切束縛的想法
這都是心病!
再過來講第六意識,它是分別。它的見分所看到的是七識相分這一個,看到後它自己又幻想出一個相分,所以這個相分跟次原(七識)的不一樣,甚至於現出顛倒的樣子,那就更離譜了,顛倒是非,那表是你的壞心更多了,本來是這樣(正方但變形),現在這裏(變形後還倒立)是更加離譜了。這裏顛倒過來就是顛倒是非,更離譜的,這種是不可救藥了,白的說成黑的,黑的說成白的,這種人德行真的太差了!
我們舉了其中一個來講。「見分」,見到這個會産生「相分」,相分若有變化,就不是原形了,這些就是我們修行要去調伏的。不正常的心態,就要去調伏,這邊(第六意識)不起功用了,這邊(第七意識)調伏了,留下來只有這一個,真識(八識)所現,不經改變,所以看這一個爲真,不會改變。我們佛性只會照、映照,不會改變它的形相;會改變它的,都是你的個性習氣毛病,那你就知道你要修什麽。我們都是在修這些,今生前世所養成的習氣毛病,改變一切觀見,産生自我的心念,善惡也就依它而起。
回過來講講義 「永伏」跟「暫伏」。「第七意識相應之俱生法執現行作用,或伏或起,未能完全控製其現行作用。」你不能夠控製,你看到這個山,起了不正常的意念的時候,甚至於頭顛倒過來的時候,你沒有辦法控製它,因你的心有病,所以都要調伏,調到你看到什麽就是什麽,就像鏡子一樣,「漢來漢現,胡來胡現,不來不現」,你不會故意去改變它的形相。有所改變的,都是我們心有不正常的念,這些要把它控製。
「直到金剛道後,法空智果現前。」「金剛道」就是八地菩薩以後,再真正的修如來禅定的,如此才能永伏現行種子,而入無漏境界。也可以說,你開悟以後證到金剛如來境界的話,才有辦法不被一切境轉,這才是真正的法空智果。證到這個境界,才能真正的解脫,要脫離叁界,不能分別一切法,才能夠做到。這些公案僅是告訴我們修到法空智果,還沒談到去分別心,建立平等性。
叁、畢竟空相之必要
徑山宗杲大慧普覺禅師曰:「學道人日用,空境易而空心難,境空而心不空,心爲境所勝,但空心而境自空矣。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則是此心未得空,複爲境所奪。此病不除,生死無由出離。不見龐公呈馬祖偈曰:『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爲。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此心既空矣,心外複有何物而可空耶?」
「法空智果」是在說明心與境之間的關系深淺,大師言「空境易而空心難。」「空境」是空「我執相」,破第六意識心執;「空心」是破「法執相」,破第七意識對八識所映照境之心執相。修行當然先修第六識的我執,再滅第七識的法執。
又言「境空而心不空,心爲境所勝。」境空是言逼迫六識對境不黏,還有用一點絕對空的法來對境,如此可說還用一法治一法,是謂心沒有空掉,若心空掉,就不怕境是如何,或是在、不在,故說在此情況,還是心爲境所奪。故大師言「心爲境所勝」。若也能空此心,而不故意滅此境,就是「見」入「空有不二」之境,如此,大師言「但空心而境自空矣」。
初悟心空但習氣猶存,面境時,起初如如不動,是謂心空;隨後心又起第二念相應,又要生起另一心空其境,此時當知悟不真實,還有馀習做怪,最後心還是爲境所奪。此現象我常舉例,當你被罵時,當下心空無惡,但隨後又住境生心,不願、不服心又感境而起,雖即時知心之非,要滅其法執境,顯示此心未證得真空,是謂心空未證。若證得真心空,再起心念欲空其空境,也動了心用,還是被空境所奪。故大師言: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則是此心未得空,複爲境所奪。
上述這些現象,都是心還有病,若認知不真,或不知如何修習斷執,大師言:生死無由出離。最後大師舉龐公呈馬祖偈,此偈曰:「十方同聚會,個個學無爲。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此意思在說什麽?是說開悟的任何一個人,若不知修習無爲法,就不能悟得真空,不能悟得真空無爲,在選佛場中你就不會成佛果而被選上,即成佛無份,因你無真悟得心空。此段可明白告訴那些搞怪力亂神、有爲諸法的人,要悟得佛性當悟心空,悟得心空,即得真如無爲之境界。
若此心既悟得空時,心外之境歸境,何必要強滅那境呢?這是入「空有不二」之境地,心能應緣現境,境歸境,我心如如,即能知萬種緣,即心即佛是此境界,當如此,複有何煩惱,複有何所執習氣。故最後大師言:此心既空矣,心外複有何物而可空耶?故有大德雲:青青翠如,盡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心內無物,內外一如,法空智至此才是成熟,當得解脫知見也。
( 86 年 2 月 24 日 講於 龍潭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前言》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