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僧問澧州龍潭崇信禅師曰:「髻中珠誰人得?」
(緣起現象界與本體界,佛性之獲得,真心佛性,何種人可得之?)
崇信禅師曰:「不賞翫者得!」
(修有爲法者,均迷惑於有爲法之功用,而玩法者,自不能空其一切相,得了悟自性,終不得證入法空理地,亦不能悟真如體性。喜歡玩弄咒術心法者,宜應慎戒之。)
僧曰:「安著何處?」
(實性空性顯露後,髻中珠得後安於何處?)
師曰:「有處。」
(悟空後禅定力堅固,可不再沈空守寂,應依慈悲心起用,不墮入空亡,永住在空處。)
僧曰:「有處即道來!」
(空、有本是自性一體兩面,亦是道之本來也。)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修法空智時,對自己來說,無事時不要常起妄想心,或胡亂祈求,而似想要有所得。如此,終究將因認識不清法的真實而終究無境界可得,因一切法無常故,認識不清,常會被虛幻之法所騙,或被業緣所欺而證不到法空,更得不到解脫。我們只要能隨時對心不起一事來煩它,面對著諸事緣來時,也能不起一善惡、美醜之心與之相應。
若能做到如此境界,則自己體性虛凝而能現起靈通之力,因寂滅而能得妙有之用。若行者無知,草率躁進,在雞毛蒜皮事現執著之心,或落於語言文字等事相。如此,實是本末不分,都是自欺欺人之舉。修行人若有絲毫、微細念頭被抓住、綁住,則此是地獄、餓鬼、畜生叁途所羁絆之相,若淪落後,縱經萬劫而不複得人身。
行者修證時,雖獲得聖名,但與凡夫之名號並無不同,都是虛聲名字,只是一個假名相而已。若一個人欲求有爲,想得到些什麽法力,這不會是很累嗎?若對有爲之法求之,則當你得到它後,對它起厭倦心時,卻揮之不去,如此又要成爲心頭大過患,這終究是無利益事的。
時下有些人未悟說悟,行徑乖張,宣揚自己悟的境界,是真悟還是錯悟,又無明師 定,還到處亂罵別人不是,看其行爲不像是一個開悟的人。此種行爲會給有智慧的後學産生錯覺,也許他會說:「開悟若像是這樣,那我不悟也罷!」
開悟的人心性顯露,應是無話可說,忙著在對付內在微細的習氣,哪有心去執著外境的是與非。另還有諸佛、菩薩、正護法神在督促,哪有給你亂講話的馀地。舉一例來說,廿年前剛開始出來說法時,事理有些還不是太正確,一提到稍有違反事理者,或顯然是事實但不能明說者,就有一個力量阻止你出口,這力量來自於自己的覺知,或是諸佛、菩薩的督促,到現在還是存疑。也有同學 談時,遇到不能說,且有一覺知的力量阻止他說出,但到底是業力太強了,最後還是沖出口來,說後才在後悔。問我怎麽辦?當然,能隨順覺性不說最好,若是業力強過你的定力,說出口來,業既已造成,那坦然去承受就好了。
若行者真悟後,自然能現出般若智慧 出世間智,對外境所見所聞,皆能空掉其心,不會好勝、好辯,好說是非,不會說己是而他非,何況自己都還在任運期間,所知所見都不真實,就如小孩說話似地,天真但不切實況,明眼人看在心裏,難免爲他可惜。所以我常告戒你們,修行過程間不要亂說話,亂立「名言」,一說話,人家就知道你的境界及習氣還有那些。古僧大德常說的:「潛默將養」,意思是什麽?怕你小孩(素法身如小孩)認法不真,故不要亂說話。心還未淨,故要隨緣將就修心。
《大般若經》中雲,修行的境界無所謂對錯,只是大衆在成佛的道路上,今生立足點不同,所達到的境界不同,外道、天道、佛道,世間禅、小乘、大乘、菩薩道等,各有其立足點,故無所謂對錯。就是今生成魔,千萬億年後,還有回歸正法的時候,故無對錯可言,只要認知你今生是立在何界地就好。
果地佛如世尊者具足各個境界,當世尊要成佛時,其修證是從世間禅、出世間禅、出出世間禅等完全經曆一趟,故他具知一切法。其他我等衆生,今生學世間禅也好,學出世間禅也好,外道法也好,佛道也好,小乘也好、大乘也好,代表你走到那一站。
我看某某同學,他喜歡南傳小乘法,我們的「經行法門」是他去南傳國家學回來後教我們的,我也爲他高興,到底他已有個入處。不能說菩薩道應從觀心地入手,你爲何還喜歡行戒?如此尊重每個修行人,哪有是非可言!不能認爲他人與你不同,說自是而他非,這是不學觀心入空的行者,不求法空智,雖言行大乘法,說是悟,到頭來悟後迷的,還有一大堆人哩。
2. 釋題
本公案名爲「[習+元]法無得」,「[習+元]」字是古字,和我們現在的「玩」字一樣,到修行要進入開悟的階段,能覺得一切的妄想、習氣、執著等,都與自己體性無礙,雖知道那是本來就有的一點靈通力,但能不去玩弄你心意所起的法,如此才是修無爲法的正路。
以前在《大乘精舍》上課時,某天有位較老的大德問:「你一天到晚課堂上一直在講『開悟』,那『開悟』是什麽?」這位大德以前沒見過,不知從那兒來的,我愣了一下,就告訴他說:「開悟的『開』是打開之意,『悟』就是悟見自心習氣等。」這實在就是開悟的真實寫照,如果你不知道什麽是「打開我的心扉」,跟你講後,還是不清楚。心的窗戶打開,就可以看到屋裏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亂七八糟的,貪、 、癡、慢、疑等種種習氣、妄想,真真假假一大堆。能看到真心以外的妄心,這個妄心不是我們能控製的,我們能控製的是第六意識的主觀意念,我要想、我要聽是第六意識心,可以隨自心意。
但打開這個本來之妄心,幾乎不聽你的指揮、控製,就像灰塵一樣,掃把一掃,它就飛揚而起一樣。你在這時覺得一切的妄想,跟阿賴耶識的種子都會現,所以你叫它不想,它不會聽你的。一個念頭接著一個念頭,前後照樣依序而出。在禅宗來講,這時是散亂或散位不定的時候,沒有一個完整的主觀意念,也不受主宰。當今提過此現象的,好像只有月溪禅師,他言悟後習氣毛病合盤托出,真的就是這樣子,若沒有這樣子,你就沒有禅宗所講的大徹大悟。
到此時,只要你不隨此念轉,當法塵靜止時,就能見其空性,才有點見性的樣子,也才可說是明心見性。故明心見性是最後的階段,但也還沒成聖人。心明見性後應可回過頭來觀此心,進入行陰區宇的修證。某些道場動不動就說已明心見性,真是不知境界過程。
當然剛剛講的這位大德,他大概從沒聽過這個,沒表示懂或不懂,當成聽故事一樣,就回去了。當天晚上睡覺時,這個外道行人就來壓身,我用心意跟他說,修外道法終究沒辦法打開心扉的,沒辦法求得解脫的。這也是標准的外道邪師之類,都是修些有爲之法,不會去學習入空、證無爲。
真正禅宗行者是等到開悟後才真正在修心,所以講「我空智」、「法空智」,是開悟以後才能修的。開悟以前修的話,你斷不了它們,因爲你沒有看到心的根本,你看的都是表面的妄心,這個住境生心,你看什麽就起什麽心念,聽到什麽就起什麽心念,這樣沒有修入你真心深深處。對境生心,境有色、聲、香、味、觸等,真正我們要看的是,阿賴耶識裏面所儲存的種子,累劫累世所養成的種種概念、習氣,放不下的執著,深根蒂固的習氣。既然打開來就能修它,打不開怎麽修?打不開就等於我的腦筋窠臼沒有破,就是有一點靈通力,也修不到心。
現在來說怎麽[習+元]起法來呢?你會玩法就是心開了,心開了就是證得六結使(動、靜、根、覺、空、滅)中的「覺」字位了。到此境界,心覺知以後,能起心動念相應,它就可以成就一切法了,但同時你也就造業了。開悟後就是地上菩薩,沒有開悟就是地前菩薩,不是真正的菩薩。今生有能力證到開悟了,不管用什麽方法,練氣功也好,打坐也好,念佛也好,只要你打開本來的話,就是地上菩薩。
《楞嚴經》裏講的,要修一大阿僧 劫才能夠開悟,你以前有沒有修到一個阿僧 劫呢?「阿僧 劫」是不可數的數字,但是很用功的人就不見得,因爲他發大心,不吃不睡,日日用功,這樣用功的話,就縮短了的修行時間。所以《楞嚴經》裏面阿難贊歎世尊說:「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 獲法身。」不必要修一個阿僧 劫就可以獲得法身,問題是說你破得色身時,你要知道起心動念馬上就在造業,這不是行爲造業的問題,是心念造業的問題,所以心念就是感知、覺知後才會起心動念的。
其實開悟的時候和我們要死亡時很相像,死亡時會起個中陰身,開悟者法身活起,但同時也有個中陰身,因心還不清淨故。法身是清淨的…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 翫法無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