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 翫法无得

  

(一)公案本文

  

僧问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曰:「髻中珠谁人得?」

  

(缘起现象界与本体界,佛性之获得,真心佛性,何种人可得之?)

  

崇信禅师曰:「不赏翫者得!」

  

(修有为法者,均迷惑於有为法之功用,而玩法者,自不能空其一切相,得了悟自性,终不得证入法空理地,亦不能悟真如体性。喜欢玩弄咒术心法者,宜应慎戒之。)

  

僧曰:「安着何处?」

  

(实性空性显露後,髻中珠得後安於何处?)

  

师曰:「有处。」

  

(悟空後禅定力坚固,可不再沉空守寂,应依慈悲心起用,不堕入空亡,永住在空处。)

  

僧曰:「有处即道来!」

  

(空、有本是自性一体两面,亦是道之本来也。)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修法空智时,对自己来说,无事时不要常起妄想心,或胡乱祈求,而似想要有所得。如此,终究将因认识不清法的真实而终究无境界可得,因一切法无常故,认识不清,常会被虚幻之法所骗,或被业缘所欺而证不到法空,更得不到解脱。我们只要能随时对心不起一事来烦它,面对着诸事缘来时,也能不起一善恶、美丑之心与之相应。

  

若能做到如此境界,则自己体性虚凝而能现起灵通之力,因寂灭而能得妙有之用。若行者无知,草率躁进,在鸡毛蒜皮事现执着之心,或落於语言文字等事相。如此,实是本末不分,都是自欺欺人之举。修行人若有丝毫、微细念头被抓住、绑住,则此是地狱、饿鬼、畜生叁途所羁绊之相,若沦落後,纵经万劫而不复得人身。

  

行者修证时,虽获得圣名,但与凡夫之名号并无不同,都是虚声名字,只是一个假名相而已。若一个人欲求有为,想得到些什麽法力,这不会是很累吗?若对有为之法求之,则当你得到它後,对它起厌倦心时,却挥之不去,如此又要成为心头大过患,这终究是无利益事的。

  

时下有些人未悟说悟,行径乖张,宣扬自己悟的境界,是真悟还是错悟,又无明师 定,还到处乱骂别人不是,看其行为不像是一个开悟的人。此种行为会给有智慧的後学产生错觉,也许他会说:「开悟若像是这样,那我不悟也罢!」

  

开悟的人心性显露,应是无话可说,忙着在对付内在微细的习气,哪有心去执着外境的是与非。另还有诸佛、菩萨、正护法神在督促,哪有给你乱讲话的馀地。举一例来说,廿年前刚开始出来说法时,事理有些还不是太正确,一提到稍有违反事理者,或显然是事实但不能明说者,就有一个力量阻止你出口,这力量来自於自己的觉知,或是诸佛、菩萨的督促,到现在还是存疑。也有同学 谈时,遇到不能说,且有一觉知的力量阻止他说出,但到底是业力太强了,最後还是冲出口来,说後才在後悔。问我怎麽办?当然,能随顺觉性不说最好,若是业力强过你的定力,说出口来,业既已造成,那坦然去承受就好了。

  

若行者真悟後,自然能现出般若智慧 出世间智,对外境所见所闻,皆能空掉其心,不会好胜、好辩,好说是非,不会说己是而他非,何况自己都还在任运期间,所知所见都不真实,就如小孩说话似地,天真但不切实况,明眼人看在心里,难免为他可惜。所以我常告戒你们,修行过程间不要乱说话,乱立「名言」,一说话,人家就知道你的境界及习气还有那些。古僧大德常说的:「潜默将养」,意思是什麽?怕你小孩(素法身如小孩)认法不真,故不要乱说话。心还未净,故要随缘将就修心。

  

《大般若经》中云,修行的境界无所谓对错,只是大众在成佛的道路上,今生立足点不同,所达到的境界不同,外道、天道、佛道,世间禅、小乘、大乘、菩萨道等,各有其立足点,故无所谓对错。就是今生成魔,千万亿年後,还有回归正法的时候,故无对错可言,只要认知你今生是立在何界地就好。

  

果地佛如世尊者具足各个境界,当世尊要成佛时,其修证是从世间禅、出世间禅、出出世间禅等完全经历一趟,故他具知一切法。其他我等众生,今生学世间禅也好,学出世间禅也好,外道法也好,佛道也好,小乘也好、大乘也好,代表你走到那一站。

  

我看某某同学,他喜欢南传小乘法,我们的「经行法门」是他去南传国家学回来後教我们的,我也为他高兴,到底他已有个入处。不能说菩萨道应从观心地入手,你为何还喜欢行戒?如此尊重每个修行人,哪有是非可言!不能认为他人与你不同,说自是而他非,这是不学观心入空的行者,不求法空智,虽言行大乘法,说是悟,到头来悟後迷的,还有一大堆人哩。

  

2. 释题

  

本公案名为「[习+元]法无得」,「[习+元]」字是古字,和我们现在的「玩」字一样,到修行要进入开悟的阶段,能觉得一切的妄想、习气、执着等,都与自己体性无碍,虽知道那是本来就有的一点灵通力,但能不去玩弄你心意所起的法,如此才是修无为法的正路。

  

以前在《大乘精舍》上课时,某天有位较老的大德问:「你一天到晚课堂上一直在讲『开悟』,那『开悟』是什麽?」这位大德以前没见过,不知从那儿来的,我愣了一下,就告诉他说:「开悟的『开』是打开之意,『悟』就是悟见自心习气等。」这实在就是开悟的真实写照,如果你不知道什麽是「打开我的心扉」,跟你讲後,还是不清楚。心的窗户打开,就可以看到屋里的东西,这些东西是乱七八糟的,贪、 、痴、慢、疑等种种习气、妄想,真真假假一大堆。能看到真心以外的妄心,这个妄心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我们能控制的是第六意识的主观意念,我要想、我要听是第六意识心,可以随自心意。

  

但打开这个本来之妄心,几乎不听你的指挥、控制,就像灰尘一样,扫把一扫,它就飞扬而起一样。你在这时觉得一切的妄想,跟阿赖耶识的种子都会现,所以你叫它不想,它不会听你的。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前後照样依序而出。在禅宗来讲,这时是散乱或散位不定的时候,没有一个完整的主观意念,也不受主宰。当今提过此现象的,好像只有月溪禅师,他言悟後习气毛病合盘托出,真的就是这样子,若没有这样子,你就没有禅宗所讲的大彻大悟。

  

到此时,只要你不随此念转,当法尘静止时,就能见其空性,才有点见性的样子,也才可说是明心见性。故明心见性是最後的阶段,但也还没成圣人。心明见性後应可回过头来观此心,进入行阴区宇的修证。某些道场动不动就说已明心见性,真是不知境界过程。

  

当然刚刚讲的这位大德,他大概从没听过这个,没表示懂或不懂,当成听故事一样,就回去了。当天晚上睡觉时,这个外道行人就来压身,我用心意跟他说,修外道法终究没办法打开心扉的,没办法求得解脱的。这也是标准的外道邪师之类,都是修些有为之法,不会去学习入空、证无为。

  

真正禅宗行者是等到开悟後才真正在修心,所以讲「我空智」、「法空智」,是开悟以後才能修的。开悟以前修的话,你断不了它们,因为你没有看到心的根本,你看的都是表面的妄心,这个住境生心,你看什麽就起什麽心念,听到什麽就起什麽心念,这样没有修入你真心深深处。对境生心,境有色、声、香、味、触等,真正我们要看的是,阿赖耶识里面所储存的种子,累劫累世所养成的种种概念、习气,放不下的执着,深根蒂固的习气。既然打开来就能修它,打不开怎麽修?打不开就等於我的脑筋窠臼没有破,就是有一点灵通力,也修不到心。

  

现在来说怎麽[习+元]起法来呢?你会玩法就是心开了,心开了就是证得六结使(动、静、根、觉、空、灭)中的「觉」字位了。到此境界,心觉知以後,能起心动念相应,它就可以成就一切法了,但同时你也就造业了。开悟後就是地上菩萨,没有开悟就是地前菩萨,不是真正的菩萨。今生有能力证到开悟了,不管用什麽方法,练气功也好,打坐也好,念佛也好,只要你打开本来的话,就是地上菩萨。

  

《楞严经》里讲的,要修一大阿僧 劫才能够开悟,你以前有没有修到一个阿僧 劫呢?「阿僧 劫」是不可数的数字,但是很用功的人就不见得,因为他发大心,不吃不睡,日日用功,这样用功的话,就缩短了的修行时间。所以《楞严经》里面阿难赞叹世尊说:「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 获法身。」不必要修一个阿僧 劫就可以获得法身,问题是说你破得色身时,你要知道起心动念马上就在造业,这不是行为造业的问题,是心念造业的问题,所以心念就是感知、觉知後才会起心动念的。

  

其实开悟的时候和我们要死亡时很相像,死亡时会起个中阴身,开悟者法身活起,但同时也有个中阴身,因心还不清净故。法身是清净的…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1· 翫法无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