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前言▪P2

  ..续本文上一页二」是真正的佛法,是自己开悟後,认得体性本清净,真正要修行不能脱离缘起,因为缘起中有贪、 、痴、慢、疑相应,才会有斗争的心,才有爱的心,给你好看的心,你面对这些能不能自在,是不是很如意地容纳它们,如是那才真正的解脱。

  所以来画个山形状,为什麽两边画同样的高度呢?两个是一样的,我们公案的五蕴身表面上看都一样,但内心不一样,因为这(右边)是解脱,这个(左边)呢?还没有入门!刚要入门还没入门,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对言语来说两边都一样,但是解脱的人呢?利用色受想行识来渡化界生,如果你没感情作用的话,一个不善语言,面无表情的人,人家一看你就怕,还听你说法呀?不对!你也会表示这件事不对,不高兴哦!生气!但是这里(左边 未解脱者)的生气跟这边(右边 解脱者)的生气不一样,这边(左边 未解脱者)生气是以你的喜怒来生气,但这边(右边--解脱者)是以度化他的心来表示你对他所做的不高兴,但是你的内心如如不动。所以在坐的应该有很多人有这种功夫,表面上很生气骂小孩,但内心好像跟你没什麽事情一样,里面有一个如如不动的我,那是真我!但是你要教小孩,所以要表示生气的样子。

  这边(右边--解脱者)是你要假借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身来度化众生和利益有情,但是表面上看起来跟这个(左边 未解脱者)有没有一样?真不一样的存在於内心的不同,整个架构是这样。所以这里所讲的,到八地菩萨位以後,才真的有解脱知见。你还有什麽贪呢?还有什麽 呢?还有不认识因果?当然你都清清楚楚,这个时候才了知一切业识。功用行就是刚刚讲的,八地以前的菩萨都是要用功的,而用功的方法是锐利的方法,所以叫功用行。

  「远行地菩萨」是七地菩萨,七地以前是要用功的有学位,要修空、无相、无愿叁叁昧,这就是功用行。无功用行是八地以後的菩萨,对内心已无可修,此时要修心的神通妙用,还是有所用功的。

  「功用行」与「无功用行」的修行者,对第七意识相应的俱生法执现行作用,或起或伏,第七意识就是执着八识一切有我的意识,因为你们这班还没讲到「唯识」,可能对「唯识」还不是很清楚。现在道场那一班刚好在讲「唯识」,谈「唯识」里面的第六、第七、第八意识。

  「阿赖耶识」是第八意识,也是我们的本心,也可以讲本识,它今生跟以前无始劫以来所熏习、所经历的大小业识都种在里面,你如果是在睡觉或是禅定之间,会现出阿赖耶识的种子,那都是你的心念,以前你做了什麽好事,干了什麽坏事都会现起,会现起都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种子被扫到,本来阿赖耶识只会现这些种子,它没有什麽好坏认知,所以说它本是清净的。

  阿赖耶识现出一个种子起的时候,譬如说一个念头好了,第七意识的见分(唯识里面的见分功用)功能发挥功用 (看到念头的功用就是「见分」),看到第八识所起的念,他就说:「哦!这是我起的念头!」然後产生第七识的相分,之後再执着这个就是「我」!执着第八意识中一切大小所起的法都是「我」,所以如果第七识俱生法执不灭的话,没有办法调伏业识,证得解脱的。

  我常常画这个图,现在再画一次,其实你懂得佛法的话,你就可以看出来,第八识阿赖耶识现什麽?譬如:山,这「山」是实境的,是在外的,山是色相,阿赖耶识里面分生五根 眼、耳、鼻、舌、身,这是阿赖耶识所变现,唯识里所讲的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我们眼睛看到这山,当认知的时候,那是第二个念,第一个先看到山的是我们的本体,是阿赖耶识。

  如果你是第一次听这个,可能不容易了解,有一个现量意识,它是现实量知一切法境,真认知一切境的是第八意识的现量。你透过眼睛可以看到这个山,山会现出来,你认为是眼睛看到的。那修行的人不一定要用眼睛来看,用你的体来照,眼睛闭起来,也可以看到一座山,或一个人的影像,假设这个人像是真实的话,那你现这个现量最真实的,是佛性的现量,我们主要是在开发这个东西,不是只藉眼睛才可以看到东西;很多人用眼睛看到的,是因眼睛光波长改变,故可以看到鬼神,那是光波长改变,跟我们修佛法用真正的体性来照,是不一样的。用眼见或其他四根来触知外境,虽也是现量,但真正的现量是第八阿赖耶识,五识认知尘境是依托阿赖耶识而有现量,此是五识的现量。

  我们佛性的现量可以照这个境的时候,第七识的见分看到自己本来的心所现的影像,它看到了,然後自己产生自识形相,相分就是形相,第七识创造自己的一个形相,会依习气把它画成不一样的形状。本来这两个所见是一百分相像的,不知道为什麽会变成这样异状,是自己心喜欢妄想,喜欢罗曼蒂克的想法,不正常的心所产生的,所以就转成不正常的形相,你毛病越多,这个变形就越大。原有见分与七、六识见分而生形变,这就是我们要调整过来的,我们要永伏或暂伏,把它压住,不让它起改变形态,你心有没有妄想?有没有左右一切束缚的想法

  这都是心病!

  再过来讲第六意识,它是分别。它的见分所看到的是七识相分这一个,看到後它自己又幻想出一个相分,所以这个相分跟次原(七识)的不一样,甚至於现出颠倒的样子,那就更离谱了,颠倒是非,那表是你的坏心更多了,本来是这样(正方但变形),现在这里(变形後还倒立)是更加离谱了。这里颠倒过来就是颠倒是非,更离谱的,这种是不可救药了,白的说成黑的,黑的说成白的,这种人德行真的太差了!

  我们举了其中一个来讲。「见分」,见到这个会产生「相分」,相分若有变化,就不是原形了,这些就是我们修行要去调伏的。不正常的心态,就要去调伏,这边(第六意识)不起功用了,这边(第七意识)调伏了,留下来只有这一个,真识(八识)所现,不经改变,所以看这一个为真,不会改变。我们佛性只会照、映照,不会改变它的形相;会改变它的,都是你的个性习气毛病,那你就知道你要修什麽。我们都是在修这些,今生前世所养成的习气毛病,改变一切观见,产生自我的心念,善恶也就依它而起。

  回过来讲讲义 「永伏」跟「暂伏」。「第七意识相应之俱生法执现行作用,或伏或起,未能完全控制其现行作用。」你不能够控制,你看到这个山,起了不正常的意念的时候,甚至於头颠倒过来的时候,你没有办法控制它,因你的心有病,所以都要调伏,调到你看到什麽就是什麽,就像镜子一样,「汉来汉现,胡来胡现,不来不现」,你不会故意去改变它的形相。有所改变的,都是我们心有不正常的念,这些要把它控制。

  「直到金刚道後,法空智果现前。」「金刚道」就是八地菩萨以後,再真正的修如来禅定的,如此才能永伏现行种子,而入无漏境界。也可以说,你开悟以後证到金刚如来境界的话,才有办法不被一切境转,这才是真正的法空智果。证到这个境界,才能真正的解脱,要脱离叁界,不能分别一切法,才能够做到。这些公案仅是告诉我们修到法空智果,还没谈到去分别心,建立平等性。

  叁、毕竟空相之必要

  径山宗杲大慧普觉禅师曰:「学道人日用,空境易而空心难,境空而心不空,心为境所胜,但空心而境自空矣。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则是此心未得空,复为境所夺。此病不除,生死无由出离。不见庞公呈马祖偈曰:『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此心既空矣,心外复有何物而可空耶?」

  「法空智果」是在说明心与境之间的关系深浅,大师言「空境易而空心难。」「空境」是空「我执相」,破第六意识心执;「空心」是破「法执相」,破第七意识对八识所映照境之心执相。修行当然先修第六识的我执,再灭第七识的法执。

  又言「境空而心不空,心为境所胜。」境空是言逼迫六识对境不黏,还有用一点绝对空的法来对境,如此可说还用一法治一法,是谓心没有空掉,若心空掉,就不怕境是如何,或是在、不在,故说在此情况,还是心为境所夺。故大师言「心为境所胜」。若也能空此心,而不故意灭此境,就是「见」入「空有不二」之境,如此,大师言「但空心而境自空矣」。

  初悟心空但习气犹存,面境时,起初如如不动,是谓心空;随後心又起第二念相应,又要生起另一心空其境,此时当知悟不真实,还有馀习做怪,最後心还是为境所夺。此现象我常举例,当你被骂时,当下心空无恶,但随後又住境生心,不愿、不服心又感境而起,虽即时知心之非,要灭其法执境,显示此心未证得真空,是谓心空未证。若证得真心空,再起心念欲空其空境,也动了心用,还是被空境所夺。故大师言:若心已空而更起第二念欲空其境,则是此心未得空,复为境所夺。

  上述这些现象,都是心还有病,若认知不真,或不知如何修习断执,大师言:生死无由出离。最後大师举庞公呈马祖偈,此偈曰:「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此意思在说什麽?是说开悟的任何一个人,若不知修习无为法,就不能悟得真空,不能悟得真空无为,在选佛场中你就不会成佛果而被选上,即成佛无份,因你无真悟得心空。此段可明白告诉那些搞怪力乱神、有为诸法的人,要悟得佛性当悟心空,悟得心空,即得真如无为之境界。

  若此心既悟得空时,心外之境归境,何必要强灭那境呢?这是入「空有不二」之境地,心能应缘现境,境归境,我心如如,即能知万种缘,即心即佛是此境界,当如此,复有何烦恼,复有何所执习气。故最後大师言:此心既空矣,心外复有何物而可空耶?故有大德云:青青翠如,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心内无物,内外一如,法空智至此才是成熟,当得解脱知见也。

  ( 86 年 2 月 24 日 讲於 龙潭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前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