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今天发了新的讲义,因为有人建议法空智很重要,法空智公案没讲,所以现在开始讲「求法空智」。我们知道凡夫有两种执着:我的执着、法的执着。我的执着又分为:分别我执和俱生我执;法执也是一样又分为分别法执和俱生法执两种;分别我执、分别法执是今生所薰习的,这两个习气比较淡薄,要断比较容易。而俱生我执、俱生法执是过去无始劫以来所薰习的,所以要断就很难,因为你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污染了这些习气。
你断了分别我执的话,大概已控制了第六意识的执着;断了俱生我执跟分别法执的话,大概断了第七意识的执着,所以第六识、第七识妄执灭了後,才现起观俱生法执的能力,第八意识本自清净,具足了一切法源,第七意识妄执八识一切法为我的俱生法执才灭,这个时候才是彻底的解脱,所以修解脱法是不简单的!去掉分别我执、俱生我执,去掉分别法执、俱生法执,那才能够超越叁界及命浊。「我空智」我们已经讲完了,现在讲「法空智」,如何来观一切法不真实、不空呢?先看新讲义公案开头。
二、讲义文及说明
「在入地菩萨中,虽地地均能渐伏业识,惟真令其永伏不再生现行作用者,必须进入第八地(不动地)菩萨位之後。入地菩萨功用行之行者,对第七意识相应之俱生法执起现行作用,或伏或起,未能完全控制其现行作用,直到金刚道後,法空智果现前,才能永伏现行种子,而入真正无漏境界。」
在入地菩萨位中,开始消除迁业流识,地地一直往上修。什麽叫做「地地」?佛教菩萨位阶有54位阶,从初发心十信位开始,发心学佛法,或修善行,这不是只有佛教徒而已,信耶稣基督、天主、阿拉、..等众都可以,主要他发心要修善行都包括在内了,再来是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之後,在这个重要的关头要加上一个四加行位,才能进入菩萨行列。何谓四加行?就是「 、顶、忍、世第一」,即能入菩萨位阶。
经云:「 、顶,依能取识,观所取空。下忍起时,印境空相。中忍转位,於能取识,如境是空,顺乐忍可。上忍起位,印能取空。世第一法,双印空相。皆带相故,未能证实。故说菩萨此四位中,犹於现前安立少物,谓是唯识真胜义性。以彼空、有,二相未除,带相观心,有所得故,非实安住,真唯识理。彼相灭已,方实安住。」
你修到这个菩萨分水领的紧要关头的时候,要修四加行,就身心而言, 就是热,身体要能产生能量,用气来说明也可以,然後能够达到一切加行境界,如我们色身的头顶也好,整个身体布满了气,此时对一切法就能有「忍」的力量,能看得开。身无气对境能忍的功夫会衰退,故修行人当业障来时,先失身之气,亦即丹田气机闭死,随之,心定力衰退,其忍的工夫就失。
再下来是世间第一法,这是世间法不是出世间法,是世间里面最高之法,也就是靠气得定、得忍的最高法。而这不是佛教解脱道里面的法,无上佛法是以般若智渡到彼岸的。故世间里面第一法的定忍,还是世间法里面的法。证到四加行的话就可以准备证入地上菩萨了。
入地菩萨後也有十位阶,到八地--不动地的话,对一切境界能够如如不动,到这境界才能如如不动,听说上虚下云老和尚是八地菩萨来出生的;九地善慧地、十地法云地,法云灌顶一切法,这位阶的菩萨心也就变化无量,有能力让众生在一切法之下,得安详领受你的法益,这是十地菩萨。
再过去就是金刚如来地,金刚如来地又分十地。金刚十地是真正像释迦牟尼佛的果地佛。我们修行的人,要将这些果位搞清楚,才不会迷头认影、自我肯定,果地佛只有释迦牟尼佛。
九地以前都还是因地佛,这边所讲的还是因地菩萨,真正阿罗汉的位阶相当於菩萨八地,阿罗汉是身执解脱了,但是得小乘的果位,如果以菩萨的果位来衡量的话,是八地不动地的位阶,八地菩萨是内心无碍的。讲义所讲入地菩萨就是开悟以後的菩萨,地地上修才能真正断一切法空,如果没有的话,你就没有办法修到内心的清净。
「虽地地均能渐伏业识,惟真令其永伏不再生现行作用者,必须进入第八地菩萨位之後,才能永伏。」什麽叫「永伏」?什麽叫「暂伏」?「暂伏」就是我心里面还有污染(杂草)、很多毛病,暂用一块石头把它压住,不让它再长,但根部还在里面,永远除不了根,也就是说永远除不了你的业种。
我们很多人说:「我打坐的时候,气充满头部,没有烦恼了,心看得开了!」那种是暂伏,不要走错路,你要真正像修佛法的,要把我们内心打开,也就是色身要打开,在禅宗来讲是「开悟」,在《楞严经》来讲是「色身破」。开悟以後,你的心原原本本的暴露出来,然後你对着这个境尘,有没有贪心?有没有妒念?等等,把它拿掉!断掉!
我常讲的修行要有境界来磨、来考,譬如说我在修不偷盗,那边有十万块,我看了不心动,以前我常说:如果在路上看到一大 的钞票掉在地上,还是一千元大钞耶!起码也有一百万元!你抱着什麽心态呢?有的人说我不能占为己有,把它检起来,送到警察局去,这个是我应该做的,而且我不贪。这样对否?也对!也不对!为什麽呢?因你动了心。当你看到!最好是有看,当做没看到的就走过去了,这是对境不动心,管它是谁掉的,管它以後的下落会怎麽样?修行就是要这样!
如果你检起来了,代表你还有对物心动,是着相!当然这个要有超越的功夫。一般人言,很可惜呀!丢掉的人没找到的话会伤心,所以最好送到警察局让他招领,这些都是你在打妄想。
再谈到「贪」,小金额你不会做贪的事,上千万、上亿的,好几亿的时候,而且您又很容易拿到钱的时候,你贪不贪?这就在考验你定力有多深。很多高僧大德人家供养的红包,他们就丢在屋里,像上虚下云老和尚的供养红包堆成一座山,人家供养他,他也不打开、也不用、也不给人,就怕去碰这个钱。但修行最好是把它打开来,但不被它诱惑。
所以贪心有没有灭,是要境界来考,你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贪心!贪、 、痴、慢、疑等种种毛病很多,打开本来的时候,你要一个个的去拿掉,拿掉才能真正懂,法的执着有多深。
「悟後要不要修?」这也造成很多的争议。有的说,当下清净体性就是佛,那还修什麽?有一派的人就这麽讲,每一个人都是佛,我们说如来禅,如来禅不是当下认知你的体性,就已经悟道了!哪还要修?这种不必修的知见,是因他没真的打开本来,见「无想」或气压心识不动,认为已见性,这样当然会说:不必修。如果一悟,八识法尘全部倾倒而出(大翻种子),看你要修不修?当然要修,要修,如何修?无所修,只是去掉你的迁业流识,故古僧大德讲,修不修是两头话,说修无所修,说不修却有无始无明、迁业流识当前。如果在初禅,了解我们这个体一丝不染,我们的体本空,体空然後不染一尘,你虽懂了,但境界一来就迷糊了,又犯了贪、 、痴、慢、疑种种毛病。是否真正开悟是一回事,还要加以实证,那什麽叫「实证」呢?禅宗讲的就是开悟,《楞严经》讲的就是色身要破,破才能把你的心抛出来,所以这叫做「悟後起修」。
如果你说:「悟就悟了,还要修什麽?」这就是不了解经义。「开悟」是打开我的心扉,「悟」是悟到我的心,我的心里面乱七八糟的垃圾一大堆,刚好拿来修,一个一个把它拿掉。面对境界,你真的有没有解脱?不是你说解脱,就解脱!不是的!譬如说你还有嫉妒心,对你的另一半很在意,别人跟他讲话,你内心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表面上说无所谓,但内心有没有无所谓?有一丝一毫的不痛快的毛病,也就是心病,忘不了另一半跟谁比较亲密,其实你的另一半并没有什麽心,只是尽朋友的心去帮她、去照顾她而已。像这样,你自己最清楚有没有解脱?有没有挂碍?
开悟的人就是在修这些微细的毛病,不是修什麽不杀人、要人家的钱、…,若你还有这些毛病,那你就进入不了开悟的境界,还未修到这个阶段。所以悟後再修,才是真正有在实修,在开悟以前是缘修,是在培养我们的资粮。所以要发这个愿,从初发心开始,当然不必 讲今生,讲以前多世,以前你已经修过佛法,所以这一世才能接触到佛法,这都是因缘的。
开始修行,修布施、持戒、精进用功,修到这里,去掉我们的妄想心,有一天开悟了,开悟了还要修什麽?还要去掉无始以来的习气毛病。修行修到最高点的话,就是悟到「空」。「空」也可以进一步解释,悟空的境界怎麽样?空有很多的不同意味,有毕竟空、相对的空、绝对的空、..。等证到了以後要回凡,「空」这里是圣境,永远住在圣境也不对,只会跟「空」连在一起了,所以一个人证到什麽都空了 我空了、法空了,他就偏重於逍遥自在的样子。如果你证到完全圆融,「空有不二」的话才是究竟。悟到「空有不二」,就要回凡,回凡的话就是圆融,那就是中道;就是我心空了,但是面对境界的时候,我内心如如不动,就像刚刚讲的第八地菩萨的时候,也就是能以如实空的体,面对如实不空的境,内心都如如不动。因内心是如如不动,外面境尘是如实不空,境界起就是因缘起的法,这就是以如实空的体,面对如实不空的境,心能如如不动,不被它(外境)转,这样佛性本来有了,佛性的另一面「有」的境界也有了,所以空、有都具足了,这就是圆满。
如果偏於空,虽然你逍遥自在,但不会在现实的人间求一个完整的解脱,那种人是小乘的行者,只会求内心清净,在没有人来吵的时候很清净,等到有一票人在那里的时候,或每一个人所面对的人事物的时候,你心不能清净,就心慌意乱,就说我在山上只听到鸟叫、水流声,没人来烦我,多逍遥自在呀!现在一到台北,人挤人,到处都是车子,你就说烦死了!空气太差了,我呆不下去了!还是回到山上去吧!那你就不适合修真正圆融的这一套。
「空有不…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五、公案 — 求法空智 前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