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一日有行者名降魔者,來參訪北宗神秀禅師。
(緣起現象界,因訪者名降魔,而引起佛魔之論說。)
師問曰:「汝名降魔,此無山精木怪,汝翻作魔耶?」
(您名叫降魔,但此山無山精,也無木怪,是汝翻成爲魔乎?)
降魔曰:「有佛、有魔。」
(內心境界有佛之覺境,亦有魔之煩惱境。)
師曰:「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
(若善用此心,成就不思議境界,若不爲衆生,有所造作,均可謂魔法。)
降魔曰:「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
(住入佛境界,了知諸法幻有,本是空相,何境界之有乎?)
師懸記之曰:「汝與少 之墟有緣。」
(禅師預言您與少 之山墟有緣,將在那裏度衆。)
降魔尋入泰山,數稔,學者雲集。
(言談之間,顯是法器,終成一代宗師也。)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大家都很喜歡佛法,但是修行過程之間,有佛就還有世界,無佛才無世界,才是脫離叁界之束縛,故你不要搞錯了。剛開始修行過程之間,會有覺悟的一個關卡,什麽叫「佛」?佛就是覺悟,有這個「覺」的時候,你還是沒有解脫,還是凡夫身,處於叁界內。再看我們諸根的「六結使」,你懂得這「六結使」的話,且能過走一趟,把「六結使」度過,學佛法學分滿了,您就能畢業了。佛法講那麽多,其實都是在講這個「六結使」的去除。
「六結使」者乃動、靜、根、覺、空、滅等六個毛病,是使我們輪回不能超越的習氣與毛病,前叁個結使(動、靜、根)是什麽?是屬於色根的毛病!色根也就是我們肉體,包括五根、六塵境。後叁個(覺、空、滅)又是什麽?是講心的毛病!修行離不開「身」跟「心」的去妄歸真,身跟心要有成就,是離不開在世界裏修證,在有佛的世界中去求得無佛覺,才能得解脫知見。
我們這個心超越了「覺」始真入「空」位,始證得解脫,能不再被諸外在的境界所左右,不再被內心的塵境所迷惑。覺知心對外在的動向及對內心的境界不被左右時,是爲「動」、「靜」滅,此時你回到只是用根,有諸根的超能力,可用眼觀叁、四度空間事,耳可聞異聲,鼻有異能能聞另一世界的香臭味,舌根有時入一味性,超越酸甜苦辣之味覺,身根能覺知異類衆生存在與否,不必用眼睛來觀看,等等都是諸根的原來所應有的功能。但凡夫不覺,以爲這是證聖、成佛、作祖,真是錯缪的可以。初步修行是要舍掉這個心識,面境時不去起心動念相應, 用這個根就好了,你就可以聽而不聞,視而不見,嗅而不覺香臭,舔而不知酸、甜、苦、辣,觸而不知軟硬、堅實等。入此境界即是動、靜滅的修證。
第一階段修行不用心,只用根,動、靜都不去執著外境,你這樣修!修!有一天你的諸根就會起異能了,這時不能講是神通,我常常講有異能就很不錯了,神通你得不到的,因神通境是不尋常的境界,是色界天神的境界。「異能」就是一般人不能的,但你可以,可以超越我們的叁度空間,進入四度空間,人不能聽的,你能聽;人不能看的,你能看到。問題就在這裏,你用什麽聽?用什麽看?都是用我們的五根,五根是依附在身體上的,基本上依附在阿賴耶識的識心上。修行超越根結使時,最後才會進入心靈的深處,只有心識的覺知,心是無形無相的,但心可以感覺一切的世界,無時空之隔。但你還有一個心覺的話,覺知過去、覺知現在、覺知未來,覺知每一個人的心是什麽心態,覺知那一件事情是會怎麽樣。
有此「覺」就還有世界,爲什麽?「覺」不是很好嗎?很多人不是在追逐這個嗎?很好是沒有錯,但是你太過於攀緣的話,每件事都要去插一腳,預知那一件事情要發生了,能預知是跟你有緣,你又去攀那個緣,所以你就會知道了。很多人常說:「我的那位同事或是那位朋友會怎麽樣,我叁天前就知道了。」這是你喜歡攀緣,所以你會知道。此種人是有「覺」而無「空」的修證。
有「覺」而無「空」證,對佛法來說,還是世間凡夫,還有輪回的。故要學解脫當要斷一切的有爲諸法,行者應沒有不可思議的境界。此時行者心鏡 能照而不要亂起心動念,若以識心幻化一些似有但實虛的妄境界,就是所謂的不可思議境界,學習佛法者當要斷除這些。
2. 釋題
本公案名爲「佛魔不著」,佛者是覺心知性能不迷,魔者是覺知心能,又迷上幻成種種事,故說魔除心覺外,還能充份學習到心的使用方法,故有不可思議的神變, 可惜並不知去修學解脫的道理,雖善用心但不究竟。這麽說來,佛是沒有不可思議的神變?非也,佛者對心能求不被虛妄性所迷,悟得一切空後,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後,再以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産生一切的神變事。這是學佛道與外道不同處,在於一得解脫,一未解脫,另在神通變化上一用妄心成事,一用真心實性成事,當能有一切陀羅尼門、叁摩地門時,諸佛境界起,當能有更有力量的神變,這是佛、魔最大不同的地方。
我們不去講一般沒有修行的人,有修行的人修得很好的時候,什麽都不知道,爲什麽呢?因爲他的靈知不去攀緣,故不會常住覺知中。但是喜歡攀緣的、喜歡動心意念的人,天天去攀緣,所以有「覺」就還有世界,就沒有解脫,還是在輪回之流。如果把「覺」空掉了的話,不要去亂攀緣了,不要去知道人家亂七八糟因果報應事,甚或無聊的事情,心地自然就輕安。真的人家有事情直接來找您,您能對境處理就好了,您不必先預知,也就是說解脫是什麽都沒有挂礙的,不要去預知過去或未來,有因緣沖者我來,我就跟他辦理,沒有因緣沖著我來,就像鄭板橋居士說的:「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就是沒有「佛覺」,那就沒有世界了,就不會再輪回了,這是在「空」的境界,無佛無世界就完了嗎?沒有!還要進入遨遊於畢竟空,一個人如果是什麽都搞懂的話,他就可以利用這個有佛覺的境界來辦一些佛事,以利益衆生。
所以有佛有世界也不對,無佛無世界,對不對?無佛無世界總是比這個有佛有世界好,但是也不對。所以祖師大德講「有佛處急需走過,無佛處切莫遨遊。」無佛處是在「空」證中,在「空」處就是在聖境中,不要說那個「空無」的境界中,非常安詳,沒有煩惱,我真想常住此境界中,這還不是真正修佛法的終點,住在聖境之間,雖然不再輪回,但是你還要再回凡,這才能遨遊於畢竟空。畢竟空不是什麽都沒有,畢竟空是空裏面隨便讓您來玩,想怎麽玩就怎麽玩,沒有挂礙,這個境是「滅」的境界,我對一切境界是很自然無礙的,不受它影響,不是說境界沒有,境界有,也可以講「處有相中」,雖有相但能無礙,我心裏面空掉,所以可以容納一切有相的在我心中,不管一般人如不如意事或是什麽事情都無所謂,我都可以容納,這才是真正修法的最後階段,所以我們遨遊的畢竟空裏是有佛的境界,但已能解脫了。
3. 語體文解
一日有行者名降魔者,來參訪北宗神秀禅師。有一天一個名叫降魔的修行者前來參訪神秀禅師。神秀禅師,各位應不陌生,大家都知道吧!就是五祖的第二個有成就的徒弟,第一位是禅宗六祖惠能禅師,神秀原是入門的大弟子,爲什麽後來法沒有傳給他呢?因爲在五祖要選接班人的時候,他當時悟境還沒究竟,當五祖說:「你們大衆有修證的話,各做一首偈語來,闡述你的悟境。」
大家說:神秀!您是大弟子,應該由您做一首偈呈上去,結果神秀師就寫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此偈是有點樣子,但不是佛法的究竟,意即每個人時時要去除掉妄塵,擦擦心鏡不要讓灰塵掉在上面,這首偈語大家都能熟知。
五祖一看明明知道還沒有到見性解脫的境界,還執取有相,修行第一個階段不能修有相,是要修空觀,第一階段的有都是妄有,不是真的有相;五祖沒說:這個沒開悟,只是要大家依照這個去修,對你們有好處。
結果大家就將這首偈語念呀念的,這時候在廚房舂米的惠能聽到大家在念的偈,一聽就覺得不對,這還沒有究竟,惠能是沒讀書,不識字的,但他能一聽即知道不對,他的心中自生智慧,佛法是從他心地起的,不是從書本上得來的。他一聽後即向那位念偈的師兄說:「師兄!我沒有讀過書不會寫字,我有一首偈請師兄幫我寫一下,貼上布告欄,可以嗎?」
那位師兄就笑罵他說:「你這位南方葛獠也懂得佛法呀?」惠能六祖即說:「你幫我寫了以後,會給你好處的。」師兄說:「真的嗎?你真的那麽行嗎?好!我幫你寫,但以後真的當接班人,你要先度我。」結果惠能六祖就念給他寫道:「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兩首偈語一比較,您當知道其差異處,前者著有相,後者什麽都沒有了,是悟空了。身是菩提樹也沒有了,心是明鏡臺也沒有,所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一看這首偈,不得了了,有佛出現了,又不敢聲張,因爲這南方葛獠,大家已經容納不了他了,他又能寫出這種偈子出來,所以馬上就把它擦掉,並說還是沒開悟。後來五祖跑到廚房去見惠能師說:「你篩米篩得不錯,篩熟了沒有?」惠能是開悟的人,智慧超人一等,所以他不會說:「篩得怎麽樣!」而說:「篩熟了!」篩熟意即是已經開悟了。之後五祖拿起他的錫杖,在地上敲了叁下後就走了,心有靈犀一點通,惠能六祖馬上意會:師父叫我今晚叁更到他房裏去。
叁更的時候惠能師就偷偷的到五祖房間去,五祖跟他印證佛法,然後就把衣缽傳給他,並叫他馬上趕快往南方逃。不然這些號稱修行人,還是脫離不了貪法心,想擁有衣缽自重。人的貪心是沒有辦法滅的,大家都要這個衣缽當傳人,所以惠能六祖就連夜往南逃跑。
第二天五祖稱病不上殿堂,大家覺很奇怪,師父昨天還好好的,怎麽今天就生病了呢?於是大家就…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四、公案 — 求我空智 10· 佛魔不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