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四、公案 — 求我空智 10· 佛魔不著▪P2

  ..續本文上一頁去請安,和尚身體安好嗎?佛法要怎麽傳呀?身體有病搞不好有一天會圓寂,怎麽辦?五祖說:「佛法已經南去矣!」正法已往南去了,大家才知道,原來佛法已經傳給別人,就是那位南方葛獠,於是大家就追出去了。

  這是在講神秀師悟的法是漸進的,也不是不對哦!漸進式地,所以明鏡要天天擦拭它,不要讓灰塵掉在鏡子上;惠能六祖所悟的境界是真正的悟境,它是頓悟,且馬上悟空的,最後兩者是沒有什麽沖突的。神秀師後來也有修證,既然佛法南去,他就往北方去弘揚,就在中國的北方弘法,而六祖在南方弘法,所以禅宗就此分爲南、北兩宗。

  按語說:緣起現象界,因訪者名降魔,而引起佛魔之論說。此參訪者是降魔,會用此名字,應是以往修行時,真的與魔有過一段周旋,最後降伏了魔衆,故名稱降魔。大凡真修實證者都要受過一段魔考,在魔考中離不開諸心病的調理,各種心病都要以六度波羅蜜依次對治,如此當能去除各種心病,最後能降服魔衆等。  

  禅師問說:「汝名降魔,此無山精木怪,汝翻作魔耶?」北宗神秀禅師開頭即問他說:您的名字叫做降魔,但此山中據我了解並無山精、木怪等,如此是否您翻過來作魔了?山裏面多少當有山精、木怪、水怪等,或許已被神秀禅師感化,故說這裏並沒山精、木怪,你幹什麽還叫降魔呢?是不是您翻做魔呢?

  每個修行人都有心魔,都要加以克服,故常言道:魔由心生,若心正則無魔境,能不生一法守真空,諸魔境將無能成。魔者有四種,即五蘊魔、煩惱魔、天魔、生死魔等四,前兩者開悟行者定當要真實去面對的,色、受、想、行、識等五陰魔境,是善境界但不能執取一法,不然就成不了佛道;再來要面對的是無始劫來所熏習的習氣,面境微細心還會相應,還會産生種種煩惱法,這當然亦要調伏,即對心的妄有加以降服。再來行者要超越叁界,當得受天魔的考驗,能斷淫欲心,離叁界可要受天魔的試驗。另一是生死魔,人的生死本由業力主導,修行人能否掌控自己生死,這些都是要修行人在真修實證時得去面對的。

  你說什麽是魔呢?這個降魔是降服外來的東西,我們看是一個現象界裏之事端,禅師也因爲見他的名字叫降魔,所以借此機緣來開示:什麽叫做佛?什麽叫做魔?

  降魔這位大德就說了:「有佛、有魔!」修行境界中橫跨佛魔二境,我們說一念覺就是佛,一念迷也可以說是魔,所以佛跟魔是一念之間,只有開悟的人,心處微細分野中,一念覺的話,不被境轉了,即是佛境。如果心感知一念而迷的話,邪念升起就是魔了。所以降魔說每個人的心裏面都有一個覺知的覺境,也有一個煩惱的魔境。

  按語說:內心境界有佛之覺境,亦有魔之煩惱境。他們剛開始的對答,雖然答得文有點不對題,就像我們現在的各執己見,從沒有交集,但沒有關系!反正大家各自表達意見。故降魔師則說,一個修行人當能體知兩種境況,內心境界有佛之覺境,亦有魔之煩惱境。若進一步說,覺知心強,當真的魔來擾亂時,亦能住覺而不迷。普通開悟行者當有金剛身與金剛心,前者身能自主,不受外邪來控製;後者金剛心,有菩提覺性,能安然依住於空性中,觀破一切魔境。故內心境界有佛之覺境,亦有魔之煩惱境,行者在實戰的經驗中,能確實體會得很清楚。

  既然你說有佛有魔,神秀禅師就講了:「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議境界。」佛法裏面不能講神通,不能講靈異,佛是什麽?「佛」是覺者,悟到空、無相的覺者,一切的有相都是虛幻不實在的,如果不爲利益衆生的話,難得去耍什麽心法,逍遙自在,不被一切境來迷惑,所以根本沒有不可思議的境界。不可思議的境界是來自於你的心用,喜歡用心法的人就是魔,所以他說如果是魔的話,您當有不可思議的神變。何謂不可思議?不能夠用你的心去想,也不能夠用你的嘴巴去議論,他會神變,變來變去,這是一般的外道,在未見性前,常喜歡去玩弄心法,耍花樣,這跟修佛法是完全背道而行的。

  我們說五陰魔相(色、受、想、行、識)都要把它推翻掉,推翻得無能再推的時候,你就能進到本來具有的佛性了。如果你沒有看經典,又沒有人指導的話,你心裏面想什麽就有什麽事成就,你說這家夥很討厭,心裏就想讓他摔一跤,真的他跌了一跤。這個心很好玩,有不可思議的神能,但善玩這些整人的把戲,正暴露出他的德性有瑕疵,心未能清淨,此種人還是智慧差一點。

  有位同學很喜歡到處參訪,有一次去埔裏參訪一位修行人,看到牆壁上有一個小窟窿,就問道:「師父!這牆壁怎麽會有一個窟窿呢?」師父說:「我打坐之間,突想要將這個心往牆壁上一甩,看看會怎麽樣?結果碰的一聲,牆壁上就出現一個深深的窟窿。」這就是在玩這個心念,當時師父他自己也嚇了一跳,哦!原來這心那麽偉大呀!會玩心法的不見能得解脫,因爲你沒有從空裏面去悟到本性,所以就沒有辦法解脫,沒辦法透過天魔、生死魔這關卡,也就是說玩心法的人會卡死在半路上,落入外道或世間禅定中。

  一般的外道都是這樣,我們佛教徒也是有很多這樣的人,不知道正法在修什麽,所以在過程之間去修得五神通,那還是凡夫,壽命盡以後就升天,天壽盡了還是要去輪回的,一樣沒有解脫。所以爲什麽要跟你強調證到空的重要性,因爲證到空的時候,就不被一切因緣來綁住、粘住,就不會跟它起相應,有那個功夫以後不必要什麽功夫,也不用神仙真 訣,就可以叫枯木開花,頑石點頭。

  修禅的人不會用神通,度化衆生不是用神通,是用他的空性去度化衆生,你罵我,我無所謂,你對我怎麽樣,我無所謂;如果我要度你的話,我可以罵你、修理你,但罵完、修理完了就沒事了,這樣跟你磨呀磨地!不爲世俗的法來縛住。你悟了空以後,什麽境來了都能以空相對,衆生有嗔心、貪心、..進來的話,您雖有所感知,但您能以空來應覺知,當然都會被你化解掉了。這樣一回磨、兩回磨,哪個人不被你 得光亮亮的、乖乖的。今天您罵他,他會起恨您的心,但您會無所謂,明天我還是照樣對他好,找一天又修理他一頓,修理完了,明天還是平常心對他好,這個家夥這樣被你磨得光亮亮,心性光亮地很聽話了,這是不用神仙真秘訣,讓枯木生華、頑石點頭。所謂「神仙」就是有不思議變,這些對佛教來講都是魔事,只要是魔就有不可思議變的能力。於是神秀禅師就說了:「汝若是魔,必住不可思議境!」善用此心成就不可思議境界,變來變去就像變魔法一樣。

  降魔又說了:「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禅師你不要光講魔境,如果你悟到佛道的話,自性還是空的,那有何境界可言呢?先證得佛性真空般若智,那何妨再由空中起法,玩弄一些魔法呢?我雖然有用心力來達降魔之境,但用法中其實也是空的,只是隨緣有降魔的名號,如果是悟佛的話,用法中也是空呀!有什麽境界之有。如此說魔雖有不思議變,也還是空,有什麽境界之不同呢?

  這是從妄有悟入空性後,由空中又進入有相,能達圓融的體證,層次是有不同。他回答這話,禅師表示考試及格了,佛是空,爲何說我是講魔,魔也是空,只是隨緣叫降魔,就不要在那裏挑剔有什麽境界了。你喜歡佛,佛是空,那我降魔,降魔也是空,那不是一樣嗎?都是一樣的空。佛是空,魔有不思議境,用完亦空。

  按語說:住入佛境界,了知諸法幻有,本是空相,何境界之有乎?住入佛境界,佛是有覺知的,覺知中了知諸法幻有,由根本理地來講諸法本是空相,一切諸法無相、無性,何境界之有乎?

  這位降魔大德也不是泛泛之輩,能夠破空入有,得有入圓融,最後神秀禅師用神通力來跟他印證,印證他修得不錯,並且告訴他說:「汝與少 之墟有緣。」少 是座山名,墟者是指村落,你可能有一段因緣在少 山處,你就往那兒去發展吧!按語言,禅師預言降魔與少 之山墟有緣,將在那裏度衆。神秀禅師能跟他指點,是否也在玩不可思議變的能力,在考試時可诘難種種修證之認知,當能了知其境界後,始能提示未來的因緣。

  降魔尋入泰山,數稔,學者雲集。後來降魔師在泰山處找到神秀禅師所說的一個村落地方,風水大概不錯,蓋了個道場,就在那裏弘法了,他到底是有實際證悟的,也被神秀禅師考過了、印證過了。數年後有很多學生跟他學習,道場人數越來越多。按語說:言談之間,顯是法器,終成一代宗師。簡單數語能印知修行人的悟境與證界,顯然降魔師有其真實悟證的一面,故能於泰山處立一山頭、叢林,數年後跟他學習者聚集甚多。

  今天就講這兩個公案,每一個公案對你修行都是法寶,就怕你不認識它,認識的話就要好好的去用功。

  ( 86 年 11 月 21 日 講於 龍潭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四、公案 — 求我空智 10· 佛魔不著》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