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四、公案 — 求我空智 10· 佛魔不着

  (一)公案本文

  一日有行者名降魔者,来参访北宗神秀禅师。

  (缘起现象界,因访者名降魔,而引起佛魔之论说。)

  师问曰:「汝名降魔,此无山精木怪,汝翻作魔耶?」

  (您名叫降魔,但此山无山精,也无木怪,是汝翻成为魔乎?)

  降魔曰:「有佛、有魔。」

  (内心境界有佛之觉境,亦有魔之烦恼境。)

  师曰:「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

  (若善用此心,成就不思议境界,若不为众生,有所造作,均可谓魔法。)

  降魔曰:「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

  (住入佛境界,了知诸法幻有,本是空相,何境界之有乎?)

  师悬记之曰:「汝与少 之墟有缘。」

  (禅师预言您与少 之山墟有缘,将在那里度众。)

  降魔寻入泰山,数稔,学者云集。

  (言谈之间,显是法器,终成一代宗师也。)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大家都很喜欢佛法,但是修行过程之间,有佛就还有世界,无佛才无世界,才是脱离叁界之束缚,故你不要搞错了。刚开始修行过程之间,会有觉悟的一个关卡,什麽叫「佛」?佛就是觉悟,有这个「觉」的时候,你还是没有解脱,还是凡夫身,处於叁界内。再看我们诸根的「六结使」,你懂得这「六结使」的话,且能过走一趟,把「六结使」度过,学佛法学分满了,您就能毕业了。佛法讲那麽多,其实都是在讲这个「六结使」的去除。

  「六结使」者乃动、静、根、觉、空、灭等六个毛病,是使我们轮回不能超越的习气与毛病,前叁个结使(动、静、根)是什麽?是属於色根的毛病!色根也就是我们肉体,包括五根、六尘境。後叁个(觉、空、灭)又是什麽?是讲心的毛病!修行离不开「身」跟「心」的去妄归真,身跟心要有成就,是离不开在世界里修证,在有佛的世界中去求得无佛觉,才能得解脱知见。

  我们这个心超越了「觉」始真入「空」位,始证得解脱,能不再被诸外在的境界所左右,不再被内心的尘境所迷惑。觉知心对外在的动向及对内心的境界不被左右时,是为「动」、「静」灭,此时你回到只是用根,有诸根的超能力,可用眼观叁、四度空间事,耳可闻异声,鼻有异能能闻另一世界的香臭味,舌根有时入一味性,超越酸甜苦辣之味觉,身根能觉知异类众生存在与否,不必用眼睛来观看,等等都是诸根的原来所应有的功能。但凡夫不觉,以为这是证圣、成佛、作祖,真是错缪的可以。初步修行是要舍掉这个心识,面境时不去起心动念相应, 用这个根就好了,你就可以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嗅而不觉香臭,舔而不知酸、甜、苦、辣,触而不知软硬、坚实等。入此境界即是动、静灭的修证。

  第一阶段修行不用心,只用根,动、静都不去执着外境,你这样修!修!有一天你的诸根就会起异能了,这时不能讲是神通,我常常讲有异能就很不错了,神通你得不到的,因神通境是不寻常的境界,是色界天神的境界。「异能」就是一般人不能的,但你可以,可以超越我们的叁度空间,进入四度空间,人不能听的,你能听;人不能看的,你能看到。问题就在这里,你用什麽听?用什麽看?都是用我们的五根,五根是依附在身体上的,基本上依附在阿赖耶识的识心上。修行超越根结使时,最後才会进入心灵的深处,只有心识的觉知,心是无形无相的,但心可以感觉一切的世界,无时空之隔。但你还有一个心觉的话,觉知过去、觉知现在、觉知未来,觉知每一个人的心是什麽心态,觉知那一件事情是会怎麽样。

  有此「觉」就还有世界,为什麽?「觉」不是很好吗?很多人不是在追逐这个吗?很好是没有错,但是你太过於攀缘的话,每件事都要去插一脚,预知那一件事情要发生了,能预知是跟你有缘,你又去攀那个缘,所以你就会知道了。很多人常说:「我的那位同事或是那位朋友会怎麽样,我叁天前就知道了。」这是你喜欢攀缘,所以你会知道。此种人是有「觉」而无「空」的修证。

  有「觉」而无「空」证,对佛法来说,还是世间凡夫,还有轮回的。故要学解脱当要断一切的有为诸法,行者应没有不可思议的境界。此时行者心镜 能照而不要乱起心动念,若以识心幻化一些似有但实虚的妄境界,就是所谓的不可思议境界,学习佛法者当要断除这些。

  2. 释题

  本公案名为「佛魔不着」,佛者是觉心知性能不迷,魔者是觉知心能,又迷上幻成种种事,故说魔除心觉外,还能充份学习到心的使用方法,故有不可思议的神变, 可惜并不知去修学解脱的道理,虽善用心但不究竟。这麽说来,佛是没有不可思议的神变?非也,佛者对心能求不被虚妄性所迷,悟得一切空後,得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後,再以一切陀罗尼门、叁摩地门,产生一切的神变事。这是学佛道与外道不同处,在於一得解脱,一未解脱,另在神通变化上一用妄心成事,一用真心实性成事,当能有一切陀罗尼门、叁摩地门时,诸佛境界起,当能有更有力量的神变,这是佛、魔最大不同的地方。

  我们不去讲一般没有修行的人,有修行的人修得很好的时候,什麽都不知道,为什麽呢?因为他的灵知不去攀缘,故不会常住觉知中。但是喜欢攀缘的、喜欢动心意念的人,天天去攀缘,所以有「觉」就还有世界,就没有解脱,还是在轮回之流。如果把「觉」空掉了的话,不要去乱攀缘了,不要去知道人家乱七八糟因果报应事,甚或无聊的事情,心地自然就轻安。真的人家有事情直接来找您,您能对境处理就好了,您不必先预知,也就是说解脱是什麽都没有挂碍的,不要去预知过去或未来,有因缘冲者我来,我就跟他办理,没有因缘冲着我来,就像郑板桥居士说的:「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就是没有「佛觉」,那就没有世界了,就不会再轮回了,这是在「空」的境界,无佛无世界就完了吗?没有!还要进入遨游於毕竟空,一个人如果是什麽都搞懂的话,他就可以利用这个有佛觉的境界来办一些佛事,以利益众生。

  所以有佛有世界也不对,无佛无世界,对不对?无佛无世界总是比这个有佛有世界好,但是也不对。所以祖师大德讲「有佛处急需走过,无佛处切莫遨游。」无佛处是在「空」证中,在「空」处就是在圣境中,不要说那个「空无」的境界中,非常安详,没有烦恼,我真想常住此境界中,这还不是真正修佛法的终点,住在圣境之间,虽然不再轮回,但是你还要再回凡,这才能遨游於毕竟空。毕竟空不是什麽都没有,毕竟空是空里面随便让您来玩,想怎麽玩就怎麽玩,没有挂碍,这个境是「灭」的境界,我对一切境界是很自然无碍的,不受它影响,不是说境界没有,境界有,也可以讲「处有相中」,虽有相但能无碍,我心里面空掉,所以可以容纳一切有相的在我心中,不管一般人如不如意事或是什麽事情都无所谓,我都可以容纳,这才是真正修法的最後阶段,所以我们遨游的毕竟空里是有佛的境界,但已能解脱了。

  3. 语体文解

  一日有行者名降魔者,来参访北宗神秀禅师。有一天一个名叫降魔的修行者前来参访神秀禅师。神秀禅师,各位应不陌生,大家都知道吧!就是五祖的第二个有成就的徒弟,第一位是禅宗六祖惠能禅师,神秀原是入门的大弟子,为什麽後来法没有传给他呢?因为在五祖要选接班人的时候,他当时悟境还没究竟,当五祖说:「你们大众有修证的话,各做一首偈语来,阐述你的悟境。」

  大家说:神秀!您是大弟子,应该由您做一首偈呈上去,结果神秀师就写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是有点样子,但不是佛法的究竟,意即每个人时时要去除掉妄尘,擦擦心镜不要让灰尘掉在上面,这首偈语大家都能熟知。

  五祖一看明明知道还没有到见性解脱的境界,还执取有相,修行第一个阶段不能修有相,是要修空观,第一阶段的有都是妄有,不是真的有相;五祖没说:这个没开悟,只是要大家依照这个去修,对你们有好处。

  结果大家就将这首偈语念呀念的,这时候在厨房舂米的惠能听到大家在念的偈,一听就觉得不对,这还没有究竟,惠能是没读书,不识字的,但他能一听即知道不对,他的心中自生智慧,佛法是从他心地起的,不是从书本上得来的。他一听後即向那位念偈的师兄说:「师兄!我没有读过书不会写字,我有一首偈请师兄帮我写一下,贴上布告栏,可以吗?」

  那位师兄就笑骂他说:「你这位南方葛獠也懂得佛法呀?」惠能六祖即说:「你帮我写了以後,会给你好处的。」师兄说:「真的吗?你真的那麽行吗?好!我帮你写,但以後真的当接班人,你要先度我。」结果惠能六祖就念给他写道:「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首偈语一比较,您当知道其差异处,前者着有相,後者什麽都没有了,是悟空了。身是菩提树也没有了,心是明镜台也没有,所以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一看这首偈,不得了了,有佛出现了,又不敢声张,因为这南方葛獠,大家已经容纳不了他了,他又能写出这种偈子出来,所以马上就把它擦掉,并说还是没开悟。後来五祖跑到厨房去见惠能师说:「你筛米筛得不错,筛熟了没有?」惠能是开悟的人,智慧超人一等,所以他不会说:「筛得怎麽样!」而说:「筛熟了!」筛熟意即是已经开悟了。之後五祖拿起他的锡杖,在地上敲了叁下後就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惠能六祖马上意会:师父叫我今晚叁更到他房里去。

  叁更的时候惠能师就偷偷的到五祖房间去,五祖跟他印证佛法,然後就把衣钵传给他,并叫他马上赶快往南方逃。不然这些号称修行人,还是脱离不了贪法心,想拥有衣钵自重。人的贪心是没有办法灭的,大家都要这个衣钵当传人,所以惠能六祖就连夜往南逃跑。

  第二天五祖称病不上殿堂,大家觉很奇怪,师父昨天还好好的,怎麽今天就生病了呢?於是大家就…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四、公案 — 求我空智 10· 佛魔不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