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四、公案 — 求我空智 10· 佛魔不着▪P2

  ..续本文上一页去请安,和尚身体安好吗?佛法要怎麽传呀?身体有病搞不好有一天会圆寂,怎麽办?五祖说:「佛法已经南去矣!」正法已往南去了,大家才知道,原来佛法已经传给别人,就是那位南方葛獠,於是大家就追出去了。

  这是在讲神秀师悟的法是渐进的,也不是不对哦!渐进式地,所以明镜要天天擦拭它,不要让灰尘掉在镜子上;惠能六祖所悟的境界是真正的悟境,它是顿悟,且马上悟空的,最後两者是没有什麽冲突的。神秀师後来也有修证,既然佛法南去,他就往北方去弘扬,就在中国的北方弘法,而六祖在南方弘法,所以禅宗就此分为南、北两宗。

  按语说:缘起现象界,因访者名降魔,而引起佛魔之论说。此参访者是降魔,会用此名字,应是以往修行时,真的与魔有过一段周旋,最後降伏了魔众,故名称降魔。大凡真修实证者都要受过一段魔考,在魔考中离不开诸心病的调理,各种心病都要以六度波罗蜜依次对治,如此当能去除各种心病,最後能降服魔众等。  

  禅师问说:「汝名降魔,此无山精木怪,汝翻作魔耶?」北宗神秀禅师开头即问他说:您的名字叫做降魔,但此山中据我了解并无山精、木怪等,如此是否您翻过来作魔了?山里面多少当有山精、木怪、水怪等,或许已被神秀禅师感化,故说这里并没山精、木怪,你干什麽还叫降魔呢?是不是您翻做魔呢?

  每个修行人都有心魔,都要加以克服,故常言道:魔由心生,若心正则无魔境,能不生一法守真空,诸魔境将无能成。魔者有四种,即五蕴魔、烦恼魔、天魔、生死魔等四,前两者开悟行者定当要真实去面对的,色、受、想、行、识等五阴魔境,是善境界但不能执取一法,不然就成不了佛道;再来要面对的是无始劫来所熏习的习气,面境微细心还会相应,还会产生种种烦恼法,这当然亦要调伏,即对心的妄有加以降服。再来行者要超越叁界,当得受天魔的考验,能断淫欲心,离叁界可要受天魔的试验。另一是生死魔,人的生死本由业力主导,修行人能否掌控自己生死,这些都是要修行人在真修实证时得去面对的。

  你说什麽是魔呢?这个降魔是降服外来的东西,我们看是一个现象界里之事端,禅师也因为见他的名字叫降魔,所以借此机缘来开示:什麽叫做佛?什麽叫做魔?

  降魔这位大德就说了:「有佛、有魔!」修行境界中横跨佛魔二境,我们说一念觉就是佛,一念迷也可以说是魔,所以佛跟魔是一念之间,只有开悟的人,心处微细分野中,一念觉的话,不被境转了,即是佛境。如果心感知一念而迷的话,邪念升起就是魔了。所以降魔说每个人的心里面都有一个觉知的觉境,也有一个烦恼的魔境。

  按语说:内心境界有佛之觉境,亦有魔之烦恼境。他们刚开始的对答,虽然答得文有点不对题,就像我们现在的各执己见,从没有交集,但没有关系!反正大家各自表达意见。故降魔师则说,一个修行人当能体知两种境况,内心境界有佛之觉境,亦有魔之烦恼境。若进一步说,觉知心强,当真的魔来扰乱时,亦能住觉而不迷。普通开悟行者当有金刚身与金刚心,前者身能自主,不受外邪来控制;後者金刚心,有菩提觉性,能安然依住於空性中,观破一切魔境。故内心境界有佛之觉境,亦有魔之烦恼境,行者在实战的经验中,能确实体会得很清楚。

  既然你说有佛有魔,神秀禅师就讲了:「汝若是魔,必住不思议境界。」佛法里面不能讲神通,不能讲灵异,佛是什麽?「佛」是觉者,悟到空、无相的觉者,一切的有相都是虚幻不实在的,如果不为利益众生的话,难得去耍什麽心法,逍遥自在,不被一切境来迷惑,所以根本没有不可思议的境界。不可思议的境界是来自於你的心用,喜欢用心法的人就是魔,所以他说如果是魔的话,您当有不可思议的神变。何谓不可思议?不能够用你的心去想,也不能够用你的嘴巴去议论,他会神变,变来变去,这是一般的外道,在未见性前,常喜欢去玩弄心法,耍花样,这跟修佛法是完全背道而行的。

  我们说五阴魔相(色、受、想、行、识)都要把它推翻掉,推翻得无能再推的时候,你就能进到本来具有的佛性了。如果你没有看经典,又没有人指导的话,你心里面想什麽就有什麽事成就,你说这家伙很讨厌,心里就想让他摔一跤,真的他跌了一跤。这个心很好玩,有不可思议的神能,但善玩这些整人的把戏,正暴露出他的德性有瑕疵,心未能清净,此种人还是智慧差一点。

  有位同学很喜欢到处参访,有一次去埔里参访一位修行人,看到墙壁上有一个小窟窿,就问道:「师父!这墙壁怎麽会有一个窟窿呢?」师父说:「我打坐之间,突想要将这个心往墙壁上一甩,看看会怎麽样?结果碰的一声,墙壁上就出现一个深深的窟窿。」这就是在玩这个心念,当时师父他自己也吓了一跳,哦!原来这心那麽伟大呀!会玩心法的不见能得解脱,因为你没有从空里面去悟到本性,所以就没有办法解脱,没办法透过天魔、生死魔这关卡,也就是说玩心法的人会卡死在半路上,落入外道或世间禅定中。

  一般的外道都是这样,我们佛教徒也是有很多这样的人,不知道正法在修什麽,所以在过程之间去修得五神通,那还是凡夫,寿命尽以後就升天,天寿尽了还是要去轮回的,一样没有解脱。所以为什麽要跟你强调证到空的重要性,因为证到空的时候,就不被一切因缘来绑住、粘住,就不会跟它起相应,有那个功夫以後不必要什麽功夫,也不用神仙真 诀,就可以叫枯木开花,顽石点头。

  修禅的人不会用神通,度化众生不是用神通,是用他的空性去度化众生,你骂我,我无所谓,你对我怎麽样,我无所谓;如果我要度你的话,我可以骂你、修理你,但骂完、修理完了就没事了,这样跟你磨呀磨地!不为世俗的法来缚住。你悟了空以後,什麽境来了都能以空相对,众生有嗔心、贪心、..进来的话,您虽有所感知,但您能以空来应觉知,当然都会被你化解掉了。这样一回磨、两回磨,哪个人不被你 得光亮亮的、乖乖的。今天您骂他,他会起恨您的心,但您会无所谓,明天我还是照样对他好,找一天又修理他一顿,修理完了,明天还是平常心对他好,这个家伙这样被你磨得光亮亮,心性光亮地很听话了,这是不用神仙真秘诀,让枯木生华、顽石点头。所谓「神仙」就是有不思议变,这些对佛教来讲都是魔事,只要是魔就有不可思议变的能力。於是神秀禅师就说了:「汝若是魔,必住不可思议境!」善用此心成就不可思议境界,变来变去就像变魔法一样。

  降魔又说了:「是佛亦空,何境界之有?」禅师你不要光讲魔境,如果你悟到佛道的话,自性还是空的,那有何境界可言呢?先证得佛性真空般若智,那何妨再由空中起法,玩弄一些魔法呢?我虽然有用心力来达降魔之境,但用法中其实也是空的,只是随缘有降魔的名号,如果是悟佛的话,用法中也是空呀!有什麽境界之有。如此说魔虽有不思议变,也还是空,有什麽境界之不同呢?

  这是从妄有悟入空性後,由空中又进入有相,能达圆融的体证,层次是有不同。他回答这话,禅师表示考试及格了,佛是空,为何说我是讲魔,魔也是空,只是随缘叫降魔,就不要在那里挑剔有什麽境界了。你喜欢佛,佛是空,那我降魔,降魔也是空,那不是一样吗?都是一样的空。佛是空,魔有不思议境,用完亦空。

  按语说:住入佛境界,了知诸法幻有,本是空相,何境界之有乎?住入佛境界,佛是有觉知的,觉知中了知诸法幻有,由根本理地来讲诸法本是空相,一切诸法无相、无性,何境界之有乎?

  这位降魔大德也不是泛泛之辈,能够破空入有,得有入圆融,最後神秀禅师用神通力来跟他印证,印证他修得不错,并且告诉他说:「汝与少 之墟有缘。」少 是座山名,墟者是指村落,你可能有一段因缘在少 山处,你就往那儿去发展吧!按语言,禅师预言降魔与少 之山墟有缘,将在那里度众。神秀禅师能跟他指点,是否也在玩不可思议变的能力,在考试时可诘难种种修证之认知,当能了知其境界後,始能提示未来的因缘。

  降魔寻入泰山,数稔,学者云集。後来降魔师在泰山处找到神秀禅师所说的一个村落地方,风水大概不错,盖了个道场,就在那里弘法了,他到底是有实际证悟的,也被神秀禅师考过了、印证过了。数年後有很多学生跟他学习,道场人数越来越多。按语说:言谈之间,显是法器,终成一代宗师。简单数语能印知修行人的悟境与证界,显然降魔师有其真实悟证的一面,故能於泰山处立一山头、丛林,数年後跟他学习者聚集甚多。

  今天就讲这两个公案,每一个公案对你修行都是法宝,就怕你不认识它,认识的话就要好好的去用功。

  ( 86 年 11 月 21 日 讲於 龙潭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四、公案 — 求我空智 10· 佛魔不着》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