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世欠你的,就當還他好了,那怕再多的錢,你還是笑一下就完了,這個題目對你來講太簡單了。
但偏偏你對夫妻感情很專有,另一半跟異性講個話,你心裏面就酸溜溜的,不得了!它就利用這個題目來考你了,天天在這裏做文章,不管那個時候,總是會有機會的,讓你的另一半跟異性不管講話或是做什麽,給你看得心 的,又恨又愛的,這個題目就大了。
有智慧的話,反醒你自己 我內心裏到底還有什麽毛病,這才是最重要的,貪、 、癡、慢、疑等離不開這五大毛病,脾氣壞的,你就要常常反省、要忍耐、要慈悲,不要常常想占上風,得理不饒人;要放下身段,要低聲下氣,反正是你對我錯;即使是你錯我對,但是反過來把它看作你對我錯,這樣的話還有什麽脾氣可發呢?沒有!也就像星雲大師的「老二哲學」,把自己擺在第二的位置,那會消掉你的 心, 心起不來了,再用慈悲心看它。
「去住不甯」是一很好的公案材料,幾句話就點出你心的困境,要怎麽來化解。按語中講的是《圓覺經》的句子,這段話是清淨慧菩薩提出來問的,世尊就是用這句話來開導他,「居一切時,不起妄心,於諸妄心,亦不息滅。處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
「居一切時,不起妄心。」修行人平時在起居生活間沒事時,不要常常打妄想,爲什麽不能打妄想,一打妄想因緣法來時,就看不清楚了。「於諸妄心,亦不息滅。」當行者心不打妄想時,若真有因緣法來時,你的心當能有所覺知,此覺知一切法起心相時,您就不要強來熄滅它,在不強熄滅它時,就可體知因緣所生諸法,是在講些什麽事。
剛剛講一個開悟的人,他的心是可以接觸到十方因緣,但因爲他太敏感,所以把事情都顯現在靈通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爲什麽第二句要「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它呢?爲什麽不強去掉它呢?這是在培養你的佛性,即是你的靈性及你的覺知,所以不要讓它滅掉,因爲我們的佛性有空、不空兩面。
如果你剛開始學打坐的時候,是用「製心止」來把你的妄心製止掉,此妄想心製止沒什麽關系。但是開悟行者的佛性可以覺知十方因緣,真真假假,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這時候你要讓你妄想心部份慢慢熄滅,留下來的是真心應緣,一真皆真,因爲真心所映現故;一妄皆妄,因爲是妄識所支配故。
所以《圓覺經》裏面講行者平時不要常常起心動念打妄想,但是當妄想心起的時候,你也不故意要去熄滅它,這「妄想心」不是只有一次而已,一次你不會在意的,同樣的一件事情妄想心起時,會一起而再,再而叁地起,沒有發生的事,沒有見過的事物,爲什麽我會挂礙這件事情呢?因爲剛剛講的,你的心已經能超越了時空,可以觀十方因緣,所以它就能體知而無形中起挂礙,雖然我們本身還不知道,但是我們的真心已經跨越了時空去感召到了。
這個妄執心如果不去掉的話,你怎麽能解脫呢?動不動就感召,哪怕你所了知的因緣,離現在的時間很長,地方很遠,你的心仍然可以感召,但感召而不能放開的話,你還是凡夫一個,因爲感召是我們輪回的根本,誰在感召呢?是阿賴耶識在感召,當然是有因緣才會被感召,既然感召到了,突然間冒出一個念頭來,過了一陣子又冒出同樣的念頭來,接著又來一個念頭,兩、叁次的念頭來,你就感覺有事要來,這不是妄想,是有一點苗頭了,有苗頭也不能在意,還是要把它去掉,不然的話,您心就被黏住了,那業就現出來了。
不被黏住的話,業的業因是有,但那個業果現不出來,所以你有沒有解脫就現在這裏,現在對這個境界有所覺知,但還是要放開,照樣的去掉,不要理它,不要挂礙,空掉它!但是去不掉的時候,你的心就會挂礙,有挂礙那該怎麽辦呢?做最壞的打算來對治它。
在第二句之後接著說「處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辯真實。」這是非常好的經文,也是修行者一入悟境時,要如何度過的一重要法門。「處妄想境,不加了知。」老同學都該看過這句話,這種修法剛好跟外道修法背道而馳,外道行者巴不得有這種靈通力,他可以感知那件事情怎麽樣,也很在意感知的事爲真,以真爲神知。而修解脫道,要悟的佛境界,結果所用的法門卻「不加了知」,這個妄想境是感召因緣所現的什麽境,感召後所起的妄想境不加以了知,不要故意去搞得清楚,念頭閃一下,知道有這麽一回事就好了,不要去強執取而挂礙它。
「以無了知,不辯真實。」在似知又不強知道之下,不去分辯說它是真的、是假的。這個法門跟外道修的是不一樣的,外道者會培養心的靈覺 「你看我體知得多准呀!說某某人叁天後會被車撞到,真的叁天後被撞了,好准哦!」不要去分辯這是真的嗎?這時候要觀一切法空,不真實。
真佛子有心的感知時,不能去分別強辯它是否真的,是否是假的。若不好的事體知後,真的發生了,那你要檢討,爲什麽?因爲一方面你沒有擺脫那個業緣的牽扯,二方面是你沒有能力悟到空而轉業,沒有轉業那怎麽能說得解脫道呢?
嚴頭禅師說:「從他去住,管他作什麽!」妄想如何去住,管它做什麽,「去他由他」,要來就來,要去就去,這樣不用一法,你越不管它的話,有一天您的妄心不止而止。故采用放任的態度,什麽時候會止呢?就是你的覺知心敏感度降低時,就能不止而止了。譬如說看到一位女孩子,以前會從頭到腳看完了,然後心就起了好幾十個念頭,這位小姐眉毛很漂亮、嘴型很美、..,念頭一直出來,這是你太敏感,住境生心故。心能不動後再看到小姐,眼睛僅看到一個東西而已,互相錯身而過時,也不會再去想東想西的,那時候自然而然心就止了。
不管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觸的六塵境,你都要這樣的去練習,練到最後境是境,看是看了,聽是聽了,都沒有自我的意念相應。這樣有沒有像鏡子一樣呢?鏡子照到人,會不會說話?不會!只是現出這個人的樣子而已,人走過了鏡子,那就沒有這個人的樣子,也沒有留下影像下來。
我們的體性清淨時,此心原來是這樣子的,它有覺有照,但是沒有你的妄想心起應。佛法講起來很簡單,但是我們爲什麽搞那麽久都搞不通呢?因爲習氣毛病太重了,沒有辦法去轉它,所以小事來還無所謂,大事像您最在意的事情,就做不好,故會一直出來考你,永遠在你身旁出考題考你。有這種認知後,有天能悟入時,其心去住由他,不止而止,管他來自東南、西北風,讓你去吹,總有一天會停下來的。調伏業識裏講的公案都是很確實的,境界是什麽?要怎麽去用功,境界跟方法都告訴你們了。
( 86 年 8 月 6 日 講於 龍潭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叁、公案 — 保護任運 4· 不止而止》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