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世欠你的,就当还他好了,那怕再多的钱,你还是笑一下就完了,这个题目对你来讲太简单了。
但偏偏你对夫妻感情很专有,另一半跟异性讲个话,你心里面就酸溜溜的,不得了!它就利用这个题目来考你了,天天在这里做文章,不管那个时候,总是会有机会的,让你的另一半跟异性不管讲话或是做什麽,给你看得心 的,又恨又爱的,这个题目就大了。
有智慧的话,反醒你自己 我内心里到底还有什麽毛病,这才是最重要的,贪、 、痴、慢、疑等离不开这五大毛病,脾气坏的,你就要常常反省、要忍耐、要慈悲,不要常常想占上风,得理不饶人;要放下身段,要低声下气,反正是你对我错;即使是你错我对,但是反过来把它看作你对我错,这样的话还有什麽脾气可发呢?没有!也就像星云大师的「老二哲学」,把自己摆在第二的位置,那会消掉你的 心, 心起不来了,再用慈悲心看它。
「去住不宁」是一很好的公案材料,几句话就点出你心的困境,要怎麽来化解。按语中讲的是《圆觉经》的句子,这段话是清净慧菩萨提出来问的,世尊就是用这句话来开导他,「居一切时,不起妄心,於诸妄心,亦不息灭。处妄想境,不加了知,於无了知,不辩真实。」
「居一切时,不起妄心。」修行人平时在起居生活间没事时,不要常常打妄想,为什麽不能打妄想,一打妄想因缘法来时,就看不清楚了。「於诸妄心,亦不息灭。」当行者心不打妄想时,若真有因缘法来时,你的心当能有所觉知,此觉知一切法起心相时,您就不要强来熄灭它,在不强熄灭它时,就可体知因缘所生诸法,是在讲些什麽事。
刚刚讲一个开悟的人,他的心是可以接触到十方因缘,但因为他太敏感,所以把事情都显现在灵通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为什麽第二句要「於诸妄心,亦不息灭」它呢?为什麽不强去掉它呢?这是在培养你的佛性,即是你的灵性及你的觉知,所以不要让它灭掉,因为我们的佛性有空、不空两面。
如果你刚开始学打坐的时候,是用「制心止」来把你的妄心制止掉,此妄想心制止没什麽关系。但是开悟行者的佛性可以觉知十方因缘,真真假假,有的是真的,有的是假的,这时候你要让你妄想心部份慢慢熄灭,留下来的是真心应缘,一真皆真,因为真心所映现故;一妄皆妄,因为是妄识所支配故。
所以《圆觉经》里面讲行者平时不要常常起心动念打妄想,但是当妄想心起的时候,你也不故意要去熄灭它,这「妄想心」不是只有一次而已,一次你不会在意的,同样的一件事情妄想心起时,会一起而再,再而叁地起,没有发生的事,没有见过的事物,为什麽我会挂碍这件事情呢?因为刚刚讲的,你的心已经能超越了时空,可以观十方因缘,所以它就能体知而无形中起挂碍,虽然我们本身还不知道,但是我们的真心已经跨越了时空去感召到了。
这个妄执心如果不去掉的话,你怎麽能解脱呢?动不动就感召,哪怕你所了知的因缘,离现在的时间很长,地方很远,你的心仍然可以感召,但感召而不能放开的话,你还是凡夫一个,因为感召是我们轮回的根本,谁在感召呢?是阿赖耶识在感召,当然是有因缘才会被感召,既然感召到了,突然间冒出一个念头来,过了一阵子又冒出同样的念头来,接着又来一个念头,两、叁次的念头来,你就感觉有事要来,这不是妄想,是有一点苗头了,有苗头也不能在意,还是要把它去掉,不然的话,您心就被黏住了,那业就现出来了。
不被黏住的话,业的业因是有,但那个业果现不出来,所以你有没有解脱就现在这里,现在对这个境界有所觉知,但还是要放开,照样的去掉,不要理它,不要挂碍,空掉它!但是去不掉的时候,你的心就会挂碍,有挂碍那该怎麽办呢?做最坏的打算来对治它。
在第二句之後接着说「处妄想境,不加了知,於无了知,不辩真实。」这是非常好的经文,也是修行者一入悟境时,要如何度过的一重要法门。「处妄想境,不加了知。」老同学都该看过这句话,这种修法刚好跟外道修法背道而驰,外道行者巴不得有这种灵通力,他可以感知那件事情怎麽样,也很在意感知的事为真,以真为神知。而修解脱道,要悟的佛境界,结果所用的法门却「不加了知」,这个妄想境是感召因缘所现的什麽境,感召後所起的妄想境不加以了知,不要故意去搞得清楚,念头闪一下,知道有这麽一回事就好了,不要去强执取而挂碍它。
「以无了知,不辩真实。」在似知又不强知道之下,不去分辩说它是真的、是假的。这个法门跟外道修的是不一样的,外道者会培养心的灵觉 「你看我体知得多准呀!说某某人叁天後会被车撞到,真的叁天後被撞了,好准哦!」不要去分辩这是真的吗?这时候要观一切法空,不真实。
真佛子有心的感知时,不能去分别强辩它是否真的,是否是假的。若不好的事体知後,真的发生了,那你要检讨,为什麽?因为一方面你没有摆脱那个业缘的牵扯,二方面是你没有能力悟到空而转业,没有转业那怎麽能说得解脱道呢?
严头禅师说:「从他去住,管他作什麽!」妄想如何去住,管它做什麽,「去他由他」,要来就来,要去就去,这样不用一法,你越不管它的话,有一天您的妄心不止而止。故采用放任的态度,什麽时候会止呢?就是你的觉知心敏感度降低时,就能不止而止了。譬如说看到一位女孩子,以前会从头到脚看完了,然後心就起了好几十个念头,这位小姐眉毛很漂亮、嘴型很美、..,念头一直出来,这是你太敏感,住境生心故。心能不动後再看到小姐,眼睛仅看到一个东西而已,互相错身而过时,也不会再去想东想西的,那时候自然而然心就止了。
不管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触的六尘境,你都要这样的去练习,练到最後境是境,看是看了,听是听了,都没有自我的意念相应。这样有没有像镜子一样呢?镜子照到人,会不会说话?不会!只是现出这个人的样子而已,人走过了镜子,那就没有这个人的样子,也没有留下影像下来。
我们的体性清净时,此心原来是这样子的,它有觉有照,但是没有你的妄想心起应。佛法讲起来很简单,但是我们为什麽搞那麽久都搞不通呢?因为习气毛病太重了,没有办法去转它,所以小事来还无所谓,大事像您最在意的事情,就做不好,故会一直出来考你,永远在你身旁出考题考你。有这种认知後,有天能悟入时,其心去住由他,不止而止,管他来自东南、西北风,让你去吹,总有一天会停下来的。调伏业识里讲的公案都是很确实的,境界是什麽?要怎麽去用功,境界跟方法都告诉你们了。
( 86 年 8 月 6 日 讲於 龙潭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三、公案 — 保护任运 4· 不止而止》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