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製 9· 掃除遊塵

  

(一)公案本文

  

僧問樂普山元安禅師曰:「學人擬歸鄉時如何?」(識起迷情於行者歸鄉時之狀況,學人擬契入本體,修證入空相,是否即是回老家?其境界又如何?)

  

元安禅師曰:「家破人亡,子歸何處?」(窠臼已破,妄心將滅,自性本空,已無有家,汝將歸何處?)

  

曰:「恁麽即不歸去!」(既無所歸,就不用歸去,是吧!)

  

師曰:「庭前殘雪日輪消,室內遊塵遣誰掃?」(庭院前之殘雪,將因日輪(智慧)升起而消滅,即諸內外塵境已不複惑汝。惟行者心內之微細習氣,要叫誰來掃?還是要自行清除調伏才是!)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世尊在菩提伽耶處之菩提樹下證悟時,嘗言:「衆生皆有佛性,只是妄執虛幻諸法,不得證知佛性,終致迷失。」故大衆當知佛性本自具足,在凡不失,在聖不增,既然本無迷失故裏,何用歸去。僅是將衆生妄執虛幻諸法去除,才能回到本真應緣而能不執,即是如如佛。

  

唯行者未開悟時當要理知,開悟後當要證知,行者對虛幻諸法了然而知是生滅法,能不執而以智慧 照,自掃門前心內遊塵,至內外塵境已不複惑汝,自能得無上解脫道。

  

本識真心它可以了知,它能夠善觀一切因緣,要達到這個境界就是禅的境界。而去掉我們的微塵,要證到大圓鏡智,則這些微塵都要滅,因爲大圓鏡智性清淨故,第七識執八識而生的微細妄想要滅,它會執著第八識的心爲「有我」,斷掉這些妄執,可證到我們的本識真心,打開本來進入固有的佛性。《楞嚴經》中說行陰如瀑流、後浪前浪連接,後浪不能超越前浪,一切法相等而無間斷,法法相等,沒有你大我小,法法都是相等,沒有間斷,此法誘發彼法,就是此法是下個法的因,下個法又是下下個法的因,如波浪連接不斷,非常微細。這些遊塵要叫誰來去除,不是要佛來幫你,是要靠自己斷除。故六祖對五祖說:「迷時師度,覺時自度。」

  

2.釋題  

  

這個公案是「掃除遊塵」,即在討論調伏業識的必然性,因爲行陰微細,還沒清淨以前,第七意識恒審思量,此微細的習氣毛病是行陰,有一絲一毫微塵在,心就不靈光。心是你的靈知靈覺,是一種超然的法爾現象,你的神機妙算之靈知,就是從這裏出來的,這就是禅的境界(禅機)。

  

這公案在告訴你如何來掃除微塵。因爲它飄來飄去,你的習氣,你的妄執,就像微塵一樣,被真氣掃到後,微塵(藏識種子)就一直飄。大徹大悟的行者打開本來的時候,妄想就一直出來,當然他在現出一連串的念頭還沒完時,就接到另一個地方(念頭)去了,然後又接到另外一個話題去,..。將此念頭起滅串連在一起時,看起來就像波浪,有境有風就會像波浪。如果不被境轉、不被風吹,波浪就慢慢變小了,最後變成水無波痕,這時候就可以看到體性,內心清淨,心不再打妄想,心不再貪執一切內、外境界。

  

內心從八識生起的直覺,所看到外境都能不動,才稱得上是心滅,到時候才能心明,心明才能見性。見性後則一切因緣來時它就現起法,不管是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起自性時能了知,證到圓融解脫,但這時不能有貢高我慢,自我滿足心態。

  

不動的心要如何用呢?像諸佛菩薩千萬億化身,然後十方國土來來往往自在,不是解脫就好了,一切都看得開,一切都不被境轉,但這樣未完,因還沒有達到成佛的境界。諸佛的境界,是了解空性,不是只有解脫,空性還具有無量的神變,這時叁明六通現起,以前說不能玩神通、不能講神通,爲什麽?因爲未到究竟,玩神通會卡死在那裏,因爲還在世間禅裏面,未到達究竟。現在你心地清淨了,再走回來看心的用,心裏一絲一毫的微塵都沒有,諸佛、菩薩的叁明六通都會因而證到現起。現在是末法時期,行者能證到解脫已經不錯了,可是我們要知道證到解脫不是最後,而我們未得解脫前,要滅的是微細的這些念頭。要滅這些微塵當要用般若智慧,不是用世間的禅定,世間禅定的無漏智還有瑕疵,並不完美。故要用如日輪的般若智慧,照破一切虛而不實諸法,得自在解脫。

  

3.語體文解

  

僧問樂普山元安禅師曰說:修行的人要怎麽回到老家?回到老家境界又如何?行者悟後要回哪個家?此僧人還沒搞清楚。禅宗祖師說叁關,破本(初)參就是在破色身,重關是悟體空回到未迷失之時的如如不動境,然後再破牢關時是斷善惡業異熟識,不被業緣所黏。破初參也好,破本參也好,初參或本參在禅宗講的是開悟,在《楞嚴經》講色身破。開悟就是打開你的心扉,色身破就能打開你的心眼,除了知你自心的一切相外,因中脈通到頭頂再上去的梵輪,也就是通外界了,故開悟與色身破是一樣的境界。

  

行者悟入體空,一切微塵都要滅了,就能達到重關,所以到重關等於是回到老家了,可是這也只有走到一半的路。小乘經典說證到「空」就解脫了,但大乘經典說要證到「空有不二」才是究竟。先叫你證「空」,證到「解脫」,你對一切現象,可以觀一切法都是虛幻不實在的。縱使證到空體現起,也不能否認世間一切法的存在,這是「因緣和合」而存在的法,既然它存在,那我要不要承認它存在呢?以前沒有定力,故觀一切法是以絕對的空來觀,現在我腳跟站穩了,原來一切因緣和合的法,都是不實在的。法就是這樣,不管它實在不實在,我把它看成實在有此法,但是我內心不被你轉,你就要回過來承認它的存在,而對這個境就是能不理它,等於有外境,但對境時能以內心的空相應。

  

所以證到一切因緣法都不應了,我再把心扉打開,因我已有免疫力,就是細菌來,我可用抗體中和它,或把它消滅掉,甚至以前造的業緣,我也有免疫力,能如如不動的觀一切境皆爲空相。故知絕對的空只有五十分的境界,相對的空才能得一百分。所以你不要走到一半,就得意自滿了。證到重關,有個尾巴未斷,善惡業異熟識還沒有滅,此是輪回的根本,像關在牢籠裏面,心是清淨了,輪回的種子還沒有破滅。這時要求諸佛、菩薩的加持灌頂,在短時間即能透過牢關,也是證得相對的空。

  

因行者悟心時,但有很多靈通消息,此是相應微塵而受感召,你要回到老家,悟入空境不黏,「老家」就是現在要講的階段-要不要回?怎麽回?都是現象界的事情,那行者要怎麽用功呢?

  

元安禅師曰:「家破人亡,子歸何處?」有家就有人、有房子,所有想念都是因緣和合而起,你還有家就代表那根深蒂固的窠臼沒有破滅,要把窠臼打開,再把無數的微塵掃掉;掃掉時,人的習氣毛病也沒有了,家也沒有了,你要回去那裏去?空了時,無因緣來時自性無相應,是沒有念頭了,如此始能說悟得空。

  

十牛圖中最後一個圖的序言說:「柴門獨掩,千聖不知。埋自己之風光,負前賢之途轍。」這是在說什麽境界?當行者心入空後,不再執取業識,又滅了習氣時,就要把開悟時打開的門扉閉住,若能這樣做到的話,縱然有千個聖人亦不知你的修證境界,之後當然要去行菩薩道了。自我柴門打開時,裏面有什麽東西?是過習氣毛病,還有另一種能力能與外界相通,內外兩邊相通,可體知十方虛空中一切緣,如此好玩嗎?若覺得好完又喜歡玩,就表示心還不清淨,有法的執著,才會有些怪力亂神事。

  

打開是要把業力習氣清淨,因爲打開腦門後才能好好修心,不然你接觸不到妄心。爲什麽有人修了叁、四十年,其習氣毛病還是一大堆?因爲沒打開,故修起來如隔靴搔 ,抓不到!所以說此種修是緣修,是在製造一些資糧、福德而已,還沒真正入實修的階段。念佛、持咒、誦經、持戒、忍辱都有福德,等到有一天,因緣時節到來,就「裂」的一聲打開色身了。當下就可觀到自己有什麽習氣,自己都很清楚自己的微習。

  

例如當有人侵犯到你時,沒給你面子,因你還要面子,此愛面子的微習雖僅是非常微細的習氣,面對境界時雖僅一秒鍾現起不適就過去了,但你卻能如實知道心的不痛快,你知道還有此毛病後要確實斷滅它。以前人家罵你,你會很不痛快,馬上變臉,現在對這句話僅微微不痛快,其心念一閃,你亦能覺知,這要具有妙觀察智力才能體察得出來。

  

有時你拍人家馬屁,對方不動聲色,可是內心會有絲毫的喜悅飄過去,你心是可清楚地覺知,這就是有妙觀察智,有所見執就不會有此功夫。所以你要回光返照自己,觀照這些微細的毛病,也可觀到別人的習氣毛病。不是對一些粗的習氣-五逆十惡如殺人、放火之類的惡行,才能觀看了知。開悟的行者僅有微習,這時候才是進入真修、實修的階段。

  

行者開悟後再修到心清淨,水波無痕,「掃除遊塵」完成,就要花掉你一個阿僧 劫,另從初發心到開悟,也要花一個阿僧 劫。「阿僧 劫」是不可數的一個天文數字,從開悟到證到重關,亦即從初地菩薩到八地不動地或得阿羅漢果,是要花第二阿僧 劫的…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製 9· 掃除遊塵》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