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9· 扫除游尘

  

(一)公案本文

  

僧问乐普山元安禅师曰:「学人拟归乡时如何?」(识起迷情於行者归乡时之状况,学人拟契入本体,修证入空相,是否即是回老家?其境界又如何?)

  

元安禅师曰:「家破人亡,子归何处?」(窠臼已破,妄心将灭,自性本空,已无有家,汝将归何处?)

  

曰:「恁麽即不归去!」(既无所归,就不用归去,是吧!)

  

师曰:「庭前残雪日轮消,室内游尘遣谁扫?」(庭院前之残雪,将因日轮(智慧)升起而消灭,即诸内外尘境已不复惑汝。惟行者心内之微细习气,要叫谁来扫?还是要自行清除调伏才是!)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世尊在菩提伽耶处之菩提树下证悟时,尝言:「众生皆有佛性,只是妄执虚幻诸法,不得证知佛性,终致迷失。」故大众当知佛性本自具足,在凡不失,在圣不增,既然本无迷失故里,何用归去。仅是将众生妄执虚幻诸法去除,才能回到本真应缘而能不执,即是如如佛。

  

唯行者未开悟时当要理知,开悟後当要证知,行者对虚幻诸法了然而知是生灭法,能不执而以智慧 照,自扫门前心内游尘,至内外尘境已不复惑汝,自能得无上解脱道。

  

本识真心它可以了知,它能够善观一切因缘,要达到这个境界就是禅的境界。而去掉我们的微尘,要证到大圆镜智,则这些微尘都要灭,因为大圆镜智性清净故,第七识执八识而生的微细妄想要灭,它会执着第八识的心为「有我」,断掉这些妄执,可证到我们的本识真心,打开本来进入固有的佛性。《楞严经》中说行阴如瀑流、後浪前浪连接,後浪不能超越前浪,一切法相等而无间断,法法相等,没有你大我小,法法都是相等,没有间断,此法诱发彼法,就是此法是下个法的因,下个法又是下下个法的因,如波浪连接不断,非常微细。这些游尘要叫谁来去除,不是要佛来帮你,是要靠自己断除。故六祖对五祖说:「迷时师度,觉时自度。」

  

2.释题  

  

这个公案是「扫除游尘」,即在讨论调伏业识的必然性,因为行阴微细,还没清净以前,第七意识恒审思量,此微细的习气毛病是行阴,有一丝一毫微尘在,心就不灵光。心是你的灵知灵觉,是一种超然的法尔现象,你的神机妙算之灵知,就是从这里出来的,这就是禅的境界(禅机)。

  

这公案在告诉你如何来扫除微尘。因为它飘来飘去,你的习气,你的妄执,就像微尘一样,被真气扫到後,微尘(藏识种子)就一直飘。大彻大悟的行者打开本来的时候,妄想就一直出来,当然他在现出一连串的念头还没完时,就接到另一个地方(念头)去了,然後又接到另外一个话题去,..。将此念头起灭串连在一起时,看起来就像波浪,有境有风就会像波浪。如果不被境转、不被风吹,波浪就慢慢变小了,最後变成水无波痕,这时候就可以看到体性,内心清净,心不再打妄想,心不再贪执一切内、外境界。

  

内心从八识生起的直觉,所看到外境都能不动,才称得上是心灭,到时候才能心明,心明才能见性。见性後则一切因缘来时它就现起法,不管是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起自性时能了知,证到圆融解脱,但这时不能有贡高我慢,自我满足心态。

  

不动的心要如何用呢?像诸佛菩萨千万亿化身,然後十方国土来来往往自在,不是解脱就好了,一切都看得开,一切都不被境转,但这样未完,因还没有达到成佛的境界。诸佛的境界,是了解空性,不是只有解脱,空性还具有无量的神变,这时叁明六通现起,以前说不能玩神通、不能讲神通,为什麽?因为未到究竟,玩神通会卡死在那里,因为还在世间禅里面,未到达究竟。现在你心地清净了,再走回来看心的用,心里一丝一毫的微尘都没有,诸佛、菩萨的叁明六通都会因而证到现起。现在是末法时期,行者能证到解脱已经不错了,可是我们要知道证到解脱不是最後,而我们未得解脱前,要灭的是微细的这些念头。要灭这些微尘当要用般若智慧,不是用世间的禅定,世间禅定的无漏智还有瑕疵,并不完美。故要用如日轮的般若智慧,照破一切虚而不实诸法,得自在解脱。

  

3.语体文解

  

僧问乐普山元安禅师曰说:修行的人要怎麽回到老家?回到老家境界又如何?行者悟後要回哪个家?此僧人还没搞清楚。禅宗祖师说叁关,破本(初)参就是在破色身,重关是悟体空回到未迷失之时的如如不动境,然後再破牢关时是断善恶业异熟识,不被业缘所黏。破初参也好,破本参也好,初参或本参在禅宗讲的是开悟,在《楞严经》讲色身破。开悟就是打开你的心扉,色身破就能打开你的心眼,除了知你自心的一切相外,因中脉通到头顶再上去的梵轮,也就是通外界了,故开悟与色身破是一样的境界。

  

行者悟入体空,一切微尘都要灭了,就能达到重关,所以到重关等於是回到老家了,可是这也只有走到一半的路。小乘经典说证到「空」就解脱了,但大乘经典说要证到「空有不二」才是究竟。先叫你证「空」,证到「解脱」,你对一切现象,可以观一切法都是虚幻不实在的。纵使证到空体现起,也不能否认世间一切法的存在,这是「因缘和合」而存在的法,既然它存在,那我要不要承认它存在呢?以前没有定力,故观一切法是以绝对的空来观,现在我脚跟站稳了,原来一切因缘和合的法,都是不实在的。法就是这样,不管它实在不实在,我把它看成实在有此法,但是我内心不被你转,你就要回过来承认它的存在,而对这个境就是能不理它,等於有外境,但对境时能以内心的空相应。

  

所以证到一切因缘法都不应了,我再把心扉打开,因我已有免疫力,就是细菌来,我可用抗体中和它,或把它消灭掉,甚至以前造的业缘,我也有免疫力,能如如不动的观一切境皆为空相。故知绝对的空只有五十分的境界,相对的空才能得一百分。所以你不要走到一半,就得意自满了。证到重关,有个尾巴未断,善恶业异熟识还没有灭,此是轮回的根本,像关在牢笼里面,心是清净了,轮回的种子还没有破灭。这时要求诸佛、菩萨的加持灌顶,在短时间即能透过牢关,也是证得相对的空。

  

因行者悟心时,但有很多灵通消息,此是相应微尘而受感召,你要回到老家,悟入空境不黏,「老家」就是现在要讲的阶段-要不要回?怎麽回?都是现象界的事情,那行者要怎麽用功呢?

  

元安禅师曰:「家破人亡,子归何处?」有家就有人、有房子,所有想念都是因缘和合而起,你还有家就代表那根深蒂固的窠臼没有破灭,要把窠臼打开,再把无数的微尘扫掉;扫掉时,人的习气毛病也没有了,家也没有了,你要回去那里去?空了时,无因缘来时自性无相应,是没有念头了,如此始能说悟得空。

  

十牛图中最後一个图的序言说:「柴门独掩,千圣不知。埋自己之风光,负前贤之途辙。」这是在说什麽境界?当行者心入空後,不再执取业识,又灭了习气时,就要把开悟时打开的门扉闭住,若能这样做到的话,纵然有千个圣人亦不知你的修证境界,之後当然要去行菩萨道了。自我柴门打开时,里面有什麽东西?是过习气毛病,还有另一种能力能与外界相通,内外两边相通,可体知十方虚空中一切缘,如此好玩吗?若觉得好完又喜欢玩,就表示心还不清净,有法的执着,才会有些怪力乱神事。

  

打开是要把业力习气清净,因为打开脑门後才能好好修心,不然你接触不到妄心。为什麽有人修了叁、四十年,其习气毛病还是一大堆?因为没打开,故修起来如隔靴搔 ,抓不到!所以说此种修是缘修,是在制造一些资粮、福德而已,还没真正入实修的阶段。念佛、持咒、诵经、持戒、忍辱都有福德,等到有一天,因缘时节到来,就「裂」的一声打开色身了。当下就可观到自己有什麽习气,自己都很清楚自己的微习。

  

例如当有人侵犯到你时,没给你面子,因你还要面子,此爱面子的微习虽仅是非常微细的习气,面对境界时虽仅一秒钟现起不适就过去了,但你却能如实知道心的不痛快,你知道还有此毛病後要确实断灭它。以前人家骂你,你会很不痛快,马上变脸,现在对这句话仅微微不痛快,其心念一闪,你亦能觉知,这要具有妙观察智力才能体察得出来。

  

有时你拍人家马屁,对方不动声色,可是内心会有丝毫的喜悦飘过去,你心是可清楚地觉知,这就是有妙观察智,有所见执就不会有此功夫。所以你要回光返照自己,观照这些微细的毛病,也可观到别人的习气毛病。不是对一些粗的习气-五逆十恶如杀人、放火之类的恶行,才能观看了知。开悟的行者仅有微习,这时候才是进入真修、实修的阶段。

  

行者开悟後再修到心清净,水波无痕,「扫除游尘」完成,就要花掉你一个阿僧 劫,另从初发心到开悟,也要花一个阿僧 劫。「阿僧 劫」是不可数的一个天文数字,从开悟到证到重关,亦即从初地菩萨到八地不动地或得阿罗汉果,是要花第二阿僧 劫的…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9· 扫除游尘》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