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製 5· 不教根生

  

(一)公案本文

  

藥山惟俨禅師見園頭栽華次。(緣起現象界,自事生産,乃叢林之製。禅師見園頭在種菜,又伺機教化學人矣!)

  

師曰:「栽即不障汝栽,莫教根生。」(曆緣對境,雖不能來無所黏,過無蹤迹,但乃先學習諸法不受、不爲法縛,而能不將所受之法塵深植入心田裏。)

  

僧曰:「既不教根生,大衆 什麽?」(未識禅機,說東顧西,起妄想推度之心,始有此語。)

  

師曰:「汝還有口麽?」(未有正知正見,等於無口。)

  

僧無對。(悟者無咎,不悟則快參。)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阿賴耶識是本來的心性,它有能藏、所藏、執藏叁種特性,並具有可熏性,可熏習成自種子,所以發生或經曆了什麽事情,且心常常在想,每想一次就熏習一次,越熏越重就成重大而先應果的種子。

  

戀愛中的男女,想著另一半,想了一次以後,就多一次的想念,所以兩個人的心越粘越緊,越攪和在一起,這個就是愛欲的種子。修行的人剛好相反,要使種子淡薄甚或無住,以前做過或熏習過的事,在打坐時氣就會跑進腦筋左右腦裏面,右腦會儲存念頭,左腦短暫記憶一些影像,不管念頭也好,影像也好,你體內的氣旺時掃到它,它就會很快地起現行、起念頭、影像。

  

起現行的時候,你能不去抓它,不去執著這個境,就是聖人的境界,但我們很多人都做不到,還很執著的!做不到就去想、去抓;你能不執著,就能淡薄,慢慢地一次、兩次、叁次的,可以練習面對境界的時候,不執著內心所起一切的境界,不執著就是慢慢得到解脫智慧了,以前念頭起的時候,執著抓了它後,就有第二個念、第叁念、第四個念出來啦,之後就像堤防潰堤一樣,驚濤駭浪的一發不可收拾。

  

如果你能夠面對境界不執著的話,不起第二念、第叁念、..,就像看電影一樣,看的是電影,不是我的故事,但其實是你的前塵往事。如果理念不清楚的話,未能去執,而把內心的感受,或內心所起的影像、念頭,以爲真的是我,那就完蛋了,要知道:這不是你,是你的業種!

  

2. 釋題

  

「不教根生」是什麽意思?簡單講是行者悟後在淡薄習氣,顯現空無自性,讓外塵、內緣種子均能不黏,達到「來無所黏,過無蹤迹」之境界。以前熏習一種習氣,若誤認此習氣爲我,常說「我喜歡、我討厭」的話,那就沒辦法解脫了,沒辦法自在了,這是十足的根深柢固。所以已熏的習氣要去轉,你要用盡佛法去轉它。再下來,根未生的境緣,你所新看到的、所新聽到的,不要再熏習,不熏習就是不讓根生。如何做到不熏習,就是不要常常打妄想,每熏習一次、兩次、叁次就有印象,法的根性就生啦!你說你很喜歡某藝人,喜歡!看就看吧!看完電視、電影後就完了,不要再去想得很多。若無聊時就想想某藝人,長得很帥,溫柔,..,很好。沒事就這樣想,一天想好幾回,愈想愈多,這就是讓根會生長,根生長就是一個種子,這樣我們所種的種子愈熏愈厚重、愈來愈熟,你天天念著某藝人,腦筋內都是他的影像,最後你就會得暗戀症。

  

當你聽到一句話,說者本來是無心之言,但你聽後很在意,尤其死要面子的人,人家說你今天怎麽穿這件衣服?不合身呀!看起來不是很好看,「不好看、不合身」聽一聽就算了,「不好看、不合身」是他的觀感,你穿衣服是蔽體、禦寒,他管你要怎麽樣。如果你一聽心就不舒服、放不開面子問題,人家這麽講,你就很在意,今天想、明天想、後天想,這樣「根」就生了,變成很在意別人的觀感。

  

修行的人,不管是什麽事情來時,自性會自應緣,應緣過了,就過無蹤迹,就像《楞嚴經》裏面講的「來無所粘,過無蹤迹。」緣過後,即使你要再去找它的話,因爲以前沒有熏習過,所以你要想,有時候也想不起來,這樣怎麽會被粘住呢?下一次,再聽到那些話,你聽一聽,笑一笑,笑了以後就忘記了,明天也忘了,根本就不當一回事情,那就過去了,這句話就慢慢的淡掉。

  

我們凡夫會有煩惱,都是太善用我們的心,太用我們的心念,然後不是一次熏,是無數次地重複熏習,所以就變成什麽樣子呢?種子會發芽,發芽就會結果;我們的心,如眼、耳、鼻、舌、身等識所面對的境,不要留下一絲一毫的痕迹,這樣就不會讓它根生,你就能無所謂煩不煩惱了。大小事情能都無所謂啦!逆境、順境來,我都能無所謂啦。

  

如果阿賴耶識無記憶的話,不就像石頭一樣,那佛性本來是具有空、不空兩面的,不就不能成立了。故行者要從不叫根生,慢慢練到根種後不黏,黏後無礙、無煩的地步。阿賴耶識有叁種功能,一能藏、二所藏、叁執藏,能藏就是剛剛講的可熏性、有熏成種子後而藏;所藏就是我熏成的種子,凡夫對所藏的種子執爲真、執爲法中有我。聖人的阿賴耶識也是有可熏的,只是聖人能藏、所藏後不去執取,他的心可以想種種的念頭,但是卻沒有挂礙。

  

你以前做很多的壞事,有時候打坐也好,沒打坐也好,或者是觸境生情,産生各種的回想,這時候念頭起來,要面對它,淡淡的面對它,不要去執取它,一執取它就完蛋了,執取就有無數的念隨之而起,然後隨念就迷失了。

  

《楞嚴經》雲:「五蘊本幻有,非因緣,非自然性。」面對色、受、想、行、識這五蘊所現的一切法,本不具有真實的因緣法,不是用自然的體性去應對,那是用什麽去應對呢?用凡夫所養成的個性、習氣、毛病等去應對,凡夫就活在這個迷幻不真的世界裏頭。如果聖人的話,他知道色、受、想、行、識這五蘊不是因緣法,我的體性就不會去真實應對,也能在自性面對妄境時,不起妄想相應,這就是虛應照境,聖人面對境卻能自在無礙。

  

如《楞嚴經》裏面最有名的例子,就是舉「梅乾」例子,我們的「想陰」是不是很旺盛?是不是平常就喜歡胡思亂想?在談到梅乾、梅子時,現在沒有梅子或梅乾可放到嘴巴裏面,光講就會引起「想念」,想到這個梅子就會流口水,分泌唾液了,這根本就沒有因緣,沒有一個真正的梅乾給你吃。就是有真正的梅乾在手中,都還沒放到嘴巴裏面,怎麽會流口水呢?是我們養成了一個習氣毛病跟經驗,知道吃到梅乾,口水就會直生出來。所以要流口水生津,光想梅乾就好了,這就是非因緣,非自然性。

  

能知道這道理的話,解除困境其實很簡單的。譬如在饑餓受不了的時候,像上次某地發生水災,如果被困在一個地方,沒有東西吃,就閉著眼睛打坐觀想--我現在在吃漢堡、手扒雞,想想怎麽吃,等一下就飽了,沒有吃就飽了。饑餓也是習氣和妄想造成的,你這樣觀想,假的吃也就吃飽了,滿足你對真實的心意念,其實這些都不具有因緣法。所以說修行就是面對一切境界最好能夠熬得住,有因緣就坦蕩蕩面對,沒有因緣就少動這些念頭,不要常起妄想。

  

3. 語體文解

  

本公案起自藥山惟俨禅師,隨機教化學人之境緣機峰。「藥山惟俨禅師見園頭栽華次」,惟俨禅師走到菜園處,看到園頭在種菜、栽花等情事。在古時候,叢林往往都是自事生産,尤其百丈禅師立下禅宗叢林道場規矩以後,一直都是這樣,一日不做,一天不食。如果有天你說:「我今天沒有辦法出坡,沒有辦法跟人家一起工作。」那你今天就不要吃飯。

  

有些出家師父自己從事生産,不受人供養。每個人對修行的執著,不能說對與錯,每個人的執著都代表其自己修證的境界。師父不受供養,你說這個師父很好,他不拿你的錢。他自己從事生産也對也不對,若從自利來講是對的,若從往後要成佛來講,不夠慈悲,將無衆生可度,因他在菩薩因地時,不受衆生供養,不與衆生結緣。

  

我們供養法師,常自以爲法師是受施於你,其實是互有所得,而且往往你受得多。譬如說你供養法師,法師就要將修行功德分一點給你,你不要以爲供養法師就像在施舍一樣,不是的!因爲法師接受你的供養,代表他慈悲,給你種福田,如果他說:我自己修的還不好,我怎麽可以受你供養?很多人都有這種觀念。剛剛我講了,受、不受供養,也對!也不對!沒有慈悲心時,我不跟你結緣,我知道跟你結緣,我修的還要分你一點。真的修的不好,也不能隨便受人供養,我們這個禅宗公案講義裏面,有一則在講此事實。

  

以前在印度有個和尚,修得尚未見性,偏偏有兩個父子對他很虔誠的供養。最後這位和尚死了,死了後就變成木耳,長在生前供養他的兩位施主家庭園裏。木耳就是木頭上面的蕈種,長出一朵朵的木耳,這木耳非常的鮮美碩大,且專供此父子兩人看得到、采得到。他怎麽會出生做木耳呢?而且只有這對父子看得到,因爲他欠這兩位父子的供養。他們供養和尚,和尚因在世無有利益他們之事,故死後要還他們,所以別人看不到木耳。他們父子摘了木耳後,木耳又會長出新的來。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製 5· 不教根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