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5· 不教根生

  

(一)公案本文

  

药山惟俨禅师见园头栽华次。(缘起现象界,自事生产,乃丛林之制。禅师见园头在种菜,又伺机教化学人矣!)

  

师曰:「栽即不障汝栽,莫教根生。」(历缘对境,虽不能来无所黏,过无踪迹,但乃先学习诸法不受、不为法缚,而能不将所受之法尘深植入心田里。)

  

僧曰:「既不教根生,大众 什麽?」(未识禅机,说东顾西,起妄想推度之心,始有此语。)

  

师曰:「汝还有口麽?」(未有正知正见,等於无口。)

  

僧无对。(悟者无咎,不悟则快参。)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阿赖耶识是本来的心性,它有能藏、所藏、执藏叁种特性,并具有可熏性,可熏习成自种子,所以发生或经历了什麽事情,且心常常在想,每想一次就熏习一次,越熏越重就成重大而先应果的种子。

  

恋爱中的男女,想着另一半,想了一次以後,就多一次的想念,所以两个人的心越粘越紧,越搅和在一起,这个就是爱欲的种子。修行的人刚好相反,要使种子淡薄甚或无住,以前做过或熏习过的事,在打坐时气就会跑进脑筋左右脑里面,右脑会储存念头,左脑短暂记忆一些影像,不管念头也好,影像也好,你体内的气旺时扫到它,它就会很快地起现行、起念头、影像。

  

起现行的时候,你能不去抓它,不去执着这个境,就是圣人的境界,但我们很多人都做不到,还很执着的!做不到就去想、去抓;你能不执着,就能淡薄,慢慢地一次、两次、叁次的,可以练习面对境界的时候,不执着内心所起一切的境界,不执着就是慢慢得到解脱智慧了,以前念头起的时候,执着抓了它後,就有第二个念、第叁念、第四个念出来啦,之後就像堤防溃堤一样,惊涛骇浪的一发不可收拾。

  

如果你能够面对境界不执着的话,不起第二念、第叁念、..,就像看电影一样,看的是电影,不是我的故事,但其实是你的前尘往事。如果理念不清楚的话,未能去执,而把内心的感受,或内心所起的影像、念头,以为真的是我,那就完蛋了,要知道:这不是你,是你的业种!

  

2. 释题

  

「不教根生」是什麽意思?简单讲是行者悟後在淡薄习气,显现空无自性,让外尘、内缘种子均能不黏,达到「来无所黏,过无踪迹」之境界。以前熏习一种习气,若误认此习气为我,常说「我喜欢、我讨厌」的话,那就没办法解脱了,没办法自在了,这是十足的根深柢固。所以已熏的习气要去转,你要用尽佛法去转它。再下来,根未生的境缘,你所新看到的、所新听到的,不要再熏习,不熏习就是不让根生。如何做到不熏习,就是不要常常打妄想,每熏习一次、两次、叁次就有印象,法的根性就生啦!你说你很喜欢某艺人,喜欢!看就看吧!看完电视、电影後就完了,不要再去想得很多。若无聊时就想想某艺人,长得很帅,温柔,..,很好。没事就这样想,一天想好几回,愈想愈多,这就是让根会生长,根生长就是一个种子,这样我们所种的种子愈熏愈厚重、愈来愈熟,你天天念着某艺人,脑筋内都是他的影像,最後你就会得暗恋症。

  

当你听到一句话,说者本来是无心之言,但你听後很在意,尤其死要面子的人,人家说你今天怎麽穿这件衣服?不合身呀!看起来不是很好看,「不好看、不合身」听一听就算了,「不好看、不合身」是他的观感,你穿衣服是蔽体、御寒,他管你要怎麽样。如果你一听心就不舒服、放不开面子问题,人家这麽讲,你就很在意,今天想、明天想、後天想,这样「根」就生了,变成很在意别人的观感。

  

修行的人,不管是什麽事情来时,自性会自应缘,应缘过了,就过无踪迹,就像《楞严经》里面讲的「来无所粘,过无踪迹。」缘过後,即使你要再去找它的话,因为以前没有熏习过,所以你要想,有时候也想不起来,这样怎麽会被粘住呢?下一次,再听到那些话,你听一听,笑一笑,笑了以後就忘记了,明天也忘了,根本就不当一回事情,那就过去了,这句话就慢慢的淡掉。

  

我们凡夫会有烦恼,都是太善用我们的心,太用我们的心念,然後不是一次熏,是无数次地重复熏习,所以就变成什麽样子呢?种子会发芽,发芽就会结果;我们的心,如眼、耳、鼻、舌、身等识所面对的境,不要留下一丝一毫的痕迹,这样就不会让它根生,你就能无所谓烦不烦恼了。大小事情能都无所谓啦!逆境、顺境来,我都能无所谓啦。

  

如果阿赖耶识无记忆的话,不就像石头一样,那佛性本来是具有空、不空两面的,不就不能成立了。故行者要从不叫根生,慢慢练到根种後不黏,黏後无碍、无烦的地步。阿赖耶识有叁种功能,一能藏、二所藏、叁执藏,能藏就是刚刚讲的可熏性、有熏成种子後而藏;所藏就是我熏成的种子,凡夫对所藏的种子执为真、执为法中有我。圣人的阿赖耶识也是有可熏的,只是圣人能藏、所藏後不去执取,他的心可以想种种的念头,但是却没有挂碍。

  

你以前做很多的坏事,有时候打坐也好,没打坐也好,或者是触境生情,产生各种的回想,这时候念头起来,要面对它,淡淡的面对它,不要去执取它,一执取它就完蛋了,执取就有无数的念随之而起,然後随念就迷失了。

  

《楞严经》云:「五蕴本幻有,非因缘,非自然性。」面对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所现的一切法,本不具有真实的因缘法,不是用自然的体性去应对,那是用什麽去应对呢?用凡夫所养成的个性、习气、毛病等去应对,凡夫就活在这个迷幻不真的世界里头。如果圣人的话,他知道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不是因缘法,我的体性就不会去真实应对,也能在自性面对妄境时,不起妄想相应,这就是虚应照境,圣人面对境却能自在无碍。

  

如《楞严经》里面最有名的例子,就是举「梅乾」例子,我们的「想阴」是不是很旺盛?是不是平常就喜欢胡思乱想?在谈到梅乾、梅子时,现在没有梅子或梅乾可放到嘴巴里面,光讲就会引起「想念」,想到这个梅子就会流口水,分泌唾液了,这根本就没有因缘,没有一个真正的梅乾给你吃。就是有真正的梅乾在手中,都还没放到嘴巴里面,怎麽会流口水呢?是我们养成了一个习气毛病跟经验,知道吃到梅乾,口水就会直生出来。所以要流口水生津,光想梅乾就好了,这就是非因缘,非自然性。

  

能知道这道理的话,解除困境其实很简单的。譬如在饥饿受不了的时候,像上次某地发生水灾,如果被困在一个地方,没有东西吃,就闭着眼睛打坐观想--我现在在吃汉堡、手扒鸡,想想怎麽吃,等一下就饱了,没有吃就饱了。饥饿也是习气和妄想造成的,你这样观想,假的吃也就吃饱了,满足你对真实的心意念,其实这些都不具有因缘法。所以说修行就是面对一切境界最好能够熬得住,有因缘就坦荡荡面对,没有因缘就少动这些念头,不要常起妄想。

  

3. 语体文解

  

本公案起自药山惟俨禅师,随机教化学人之境缘机峰。「药山惟俨禅师见园头栽华次」,惟俨禅师走到菜园处,看到园头在种菜、栽花等情事。在古时候,丛林往往都是自事生产,尤其百丈禅师立下禅宗丛林道场规矩以後,一直都是这样,一日不做,一天不食。如果有天你说:「我今天没有办法出坡,没有办法跟人家一起工作。」那你今天就不要吃饭。

  

有些出家师父自己从事生产,不受人供养。每个人对修行的执着,不能说对与错,每个人的执着都代表其自己修证的境界。师父不受供养,你说这个师父很好,他不拿你的钱。他自己从事生产也对也不对,若从自利来讲是对的,若从往後要成佛来讲,不够慈悲,将无众生可度,因他在菩萨因地时,不受众生供养,不与众生结缘。

  

我们供养法师,常自以为法师是受施於你,其实是互有所得,而且往往你受得多。譬如说你供养法师,法师就要将修行功德分一点给你,你不要以为供养法师就像在施舍一样,不是的!因为法师接受你的供养,代表他慈悲,给你种福田,如果他说:我自己修的还不好,我怎麽可以受你供养?很多人都有这种观念。刚刚我讲了,受、不受供养,也对!也不对!没有慈悲心时,我不跟你结缘,我知道跟你结缘,我修的还要分你一点。真的修的不好,也不能随便受人供养,我们这个禅宗公案讲义里面,有一则在讲此事实。

  

以前在印度有个和尚,修得尚未见性,偏偏有两个父子对他很虔诚的供养。最後这位和尚死了,死了後就变成木耳,长在生前供养他的两位施主家庭园里。木耳就是木头上面的蕈种,长出一朵朵的木耳,这木耳非常的鲜美硕大,且专供此父子两人看得到、采得到。他怎麽会出生做木耳呢?而且只有这对父子看得到,因为他欠这两位父子的供养。他们供养和尚,和尚因在世无有利益他们之事,故死後要还他们,所以别人看不到木耳。他们父子摘了木耳後,木耳又会长出新的来。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5· 不教根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