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案本文
漳州隆壽紹卿問法於雪峰之室,服勤數載,從緣開悟。因侍經行,見芋葉動,雪峰指動葉視之。(緣起於現象界,述說開悟事因緣。紹卿開悟時,一切業識、微習和盤托出,心還未清淨不染,猶在保任之中。)
紹卿對曰:「紹卿甚生怕怖!」(芋葉、水珠,月光下搖曳,晃蕩,視者住相而生其心,內心若不淨、還黏,何得不怕怖?)
雪峰曰:「是汝屋裏底,怕怖什麽?」(乃是本地風光,自己屋裏的東西,善、惡具足,是無始劫以來受熏習故,且皆幻化不實者,何懼之有!)
紹卿於是恍然省悟。(善惡、罪福本來空,皆是虛妄,悟則無咎,宜速修之。)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一個人剛起修時,均是在調理粗的習氣,打死妄想,執著的個性很強。若已開悟的行者言,習氣已較淡薄、微細了,始能有機緣悟入,但並不是習氣沒有了,故悟後起修是在斷微細的習氣、心病。
大略而言,悟後的行者所現的毛病,均是心念的起滅,有貪、 、癡、慢、疑的毛病,亦不會真的心起身動的去造業。然此微細妄念、意識心,如何化入空、無礙,也是要很用功地去轉,去斷其攀緣的習氣,始能得自在無礙,悟得空如自性。
悟後行者因已有菩提自性顯露,故如如之空體,面對妄習所現之動相,能不同流合汙地去造業。若自稱開悟了,卻沒有此能力去控製、壓抑一切的煩惱法、貪欲心,而造業如凡夫般的隨意,此顯示自體空性不顯,般若智慧不起,此時要自問是否著魔了?狂心歇息即能悟菩提。
2. 釋題
「本地風光」是個很好的公案,很多人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覺得「本地風光」是在說本性,若言本性者,應無本地、他地之分,體性本如一,你的體性跟佛的體是一樣,怎麽會有本地、他地,不同風光之別呢?故言本地風光者是各自心裏的有相之境。
「本地」是個什麽東西?若以自性言,本地者是言理地,本是空相。我們體性有如虛空,佛的體性也是這樣。若「本地」加上「風光」,它就是說自性各自扮演有相的功能,故這個「本地風光」是指什麽呢?是指你的習氣、毛病、妄執的心所現的一切法相,且是你獨家特有的,跟另一家又不一樣。但是如果是開悟後而悟得的體空,則大家擁有的都是一樣、相通的,此時可說本地皆空的,無風光可言。
「本地風光」者因每個人都有其自家的風光,每個人有不同的習氣、心病,你的「貪」多了一點點,某乙的「 心」多了一點點,某丙他兩種毛病都有,某丁沒有智慧,不能觀因緣等等,每個人犯的毛病不一樣,所以才有「本地風光」之謂。
有的人修到二禅的境界時,心就能發光了,這個光是怎麽樣?那個光又是怎麽樣?有光還是過程而已,所以才有本地風光,風景好啦!風景不好啦!有了本地風景就有不同地方的風景,所以「本地風光」在這裏就是講你特別擁有的習氣毛病,不是在講佛性的清淨本來。
3. 語體文解
紹卿問法於雪峰之室,紹卿沒有成就道業以前,因爲去參訪雪峰禅師,大概機緣不錯,就留下來服侍雪峰禅師。服侍師父好幾年後,因緣成熟了,所以就從「緣」開悟了。開悟後並不是馬上成菩薩、成佛了,「開悟」離「證悟」還很遙遠的,開悟接著下來是要斷很多的習氣毛病,斷微細的心病,故還是隨師父在修心、任運,使心能自在。
「因侍經行,見芋葉動。」因爲在侍奉雪峰禅師,故於吃過藥石(晚飯)後與師父在做經行。「經行」是一種修行法門,我們在禅一時,常常利用午間空檔時間操兵,吃過飯後利用營衛之能量,協助血氣運行,來帶動身上的經絡運轉。再用觀音菩薩修行法門配合,主持者的開示,你站在那裏,會感覺氣在身上闖通。主持者跟你講些法,你耳根聽後不住一法,耳朵在聽時,當下了解裏面是什麽意思,但不去起心動念想,這時候氣很容易走它該走的路,有的人就有意想不到的成果出來了。
從這個動跟靜間,止與聽之間,告訴你,你的體性是怎麽樣,叫你去找它,我常常講的,你站在那裏的時候,感覺我站在那裏,腳在痛、在酸,那個不是真正的你,那是什麽?那是覺知的你,觸覺的你,有心、心所的法都不是你,站在這裏除了走動之外,一站就一小時,有的腳會酸,若是老參的話,氣充滿了身,一定覺得很好,很舒服。
當下讓你空掉身體的感覺,手沒有感覺,雖然知道手是往下放的,怎麽沒有知覺了呢!身體也是一樣,能夠超越你知覺的那個才是你的佛性,那時候還知道痛嗎?不知道!那時候還知道不會呼吸很痛苦嗎?不會!
進入世間禅定四禅時,爲什麽不再呼吸了呢?因爲你的體性現出來了,超越了你的覺知,那時才是真正的超越,故息止心入一境性;很可惜!世間禅定就是那個體現出來以後,不去抓執色身,所以就定在那裏,一年、二年、..一百年都定在那裏,在那裏幹什麽呢?沒幹什麽,這跟木頭有什麽不一樣!那我爲什麽花時間坐在那裏幹嘛?我爲什麽不能做一些利益衆生的事情呢?坐在那裏幾千年幹什麽?定也不是這個定法。
所以佛說的「定」,是對著人、事、物沖著我來的一切法都能夠安定、自在、無礙,心裏所現的一切化境都不被它轉,那才是真正的佛禅,也就是「首楞嚴大定」。你不是在《楞嚴經》裏面或者講義裏面,看到阿難尊者贊歎世尊說:「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稀有,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 獲法身。...,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審除微細惑。令我早登無上覺,於十方界坐道場。舜若多性可銷亡,爍迦羅心無動轉。」行者藉緣開悟後,要審除微細惑,住入首楞嚴大定中,於行、住、坐、臥等處隨時都能在定中,起居生活之間所發生的一切,我心都能如如不動,這才是首楞嚴大定。當然談到比較深層禅定的話,首楞嚴大定除說明禅定的境界外,對人、事、物所面對的時候,能夠解脫沒有煩惱外,首楞嚴大定當然還包含一切的神變,這些不是我們凡夫可以想像得到的。
現在返過來講「侍經行,見芋葉動。」寺廟旁邊種了很多的芋頭,芋頭的葉子我們都知道是好大的,芋葉上的水氣在傍晚時碰到冷空氣,水分會冷成水珠。經風一吹葉即動,水珠也就晃動了。在古代沒有電燈,外面不能點蠟燭或是火把,到外面去經行,都是暗暗的在走。
「見芋葉動,雪峰指動葉視之。」雪峰禅師見機會教育來了,要這徒弟受教,雖知道他開悟了,但總得找機緣教他。現在教他什麽呢?看這芋頭葉在那兒搖晃、搖晃的,所以就指著芋頭葉看,你看!我也來看!葉上有水珠晃動。 這公案緣起於現象界,在述說他們師徒經行的因緣。
兩個人在看芋葉,徒弟看了就住法生心。紹卿就說話了:「紹卿甚生怕怖!」我看了這景色非常害怕,什麽景色呢?就是霧氣比較重,水氣在芋頭葉上形成了水珠,風一吹,芋葉隨風搖晃,再加上月光一照,在黑暗中看這個景色有點可怖,爲什麽他會覺得可怖呢?師父怎麽沒有覺得可怖呢?是紹卿他心裏還不乾淨,有怕的種子在,有害怕那種景色的種子存在。
很多人可能不怕這個,但怕蛇!哦!看到蛇就不行啦!看到電視裏面的蛇就害怕,明知道電視裏面的蛇是不真實的,但就是會害怕。數年前我們去美國弘法,同行的有位同學頭發白白的,長得很像英國人,她本來就很怕蛇的。老美看東方人怎麽有人長得這樣子,覺得很好玩,於是拿了一條蛇(小孩子玩的橡膠蛇)在她面前抖一抖,從小就最怕蛇的她,嚇得半死,一直在發抖,心髒一直加速地跳,差一點就暈過去了,結果定眼一看原來是假的蛇。我告訴她此種怕蛇的種子不去,會造成禍害,不拿掉種子-永遠都會怕蛇的!假的也怕,真的也怕。
真是冤家路窄,我們又走到別處玩時,結果走到一個地方,又有一個小孩拿著一假蛇在玩。我跟她講後,她就學乖了,爲要破我執,走上去看這小孩子手中在玩的蛇,然後抓起蛇來摸一摸,也不會怎麽樣呀,從此就破掉她心裏的毛病、心裏的執著。
修法就是這麽修的,你在害怕什麽?不要逃避,要去面對它,要把那個心結打開。譬如說你害怕黑暗,把燈關掉就害怕,那要把這個怕黑暗的心結打開,要訓練到碰到黑暗時,能不起恐懼感。
今天看看黃曆說不宜出門,你的腳就走不出去了,以修行論,你一定要走出去,專找一天最凶惡的日子,然後大大方方地走出去,出門後那個害怕的心就會被打破,不然怎麽解脫呢?有了害怕的心,怎麽解脫呢?
紹卿師也是這樣,光看到芋頭葉在晃動,他就害怕了,沒有看過這種月光下水珠搖曳的情景,又加上自己的連想,那就更可怕了。所以他說:「紹卿甚生怕怖!」我們按語說芋葉、水珠,在月光下搖曳,葉子晃來晃去,看的人…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製 4· 本地風光》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