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製 1· 迷頭狂心

  

(一)公案本文

  

僧問瑞州道虔禅師曰:「人人盡言請益,未審師將何拯濟?」

  

〈識起迷情於禅師的教化方式,若一個人習氣未斷,真心未明,體性未露,常言到處請益,此等人來時,師將如何指點迷津?或有人已開悟,前來請益時,禅師您如何拯濟他們?〉

  

師曰:「汝道巨嶽還曾乏寸土也無?」

  

〈巨大的山嶽還會缺少一丁點兒泥土乎?此段禅師針對悟者而言,若行者已開悟時,則般若智慧本自具足,何勞請益?〉

  

僧曰:「恁麽即四海參尋,當爲何事?」

  

〈那行者四海參尋,所爲何事?剛開悟之行者,素法身起,過、習氣猶覆蓋住本性,認識不清,始到處參訪,希望禅師能加以指導,能早日靜止下來。〉

  

師曰:「演若迷頭心自狂。」

  

〈色、受、想、行、識等五陰不能自主,不認識妄心幻化,諸法本空道理, 迷失自我,故著相應法,心何能不狂!〉

  

曰:「還有不狂者也無?」

  

〈行者業識未調伏淨盡,尚有不狂妄者嗎?〉

  

師曰:「有!」

  

〈開悟行者當入狂妄之境,但也有心不狂妄者。〉

  

曰:「如何是不狂者?」

  

〈何種人不入狂妄之境呢?〉

  

師曰:「突曉途中,眼不開。」

  

〈曉知旅途道次必然現象,心眼能不外開,當可避免。若因緣而開悟的行者,當以般若慧、觀空智,來破滅心所起的種種狂妄之相。〉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修行到得力、緊要關頭,最怕的就是錯認境界,《楞嚴經》講的一切魔境是善境界,但都必須超越,不要執著,一執著就容易著魔。因爲一執著境界,就會貪心起,客邪在哪個時候,進到你心腹裏都不知道,或著是你對心裏面的覺知,認爲是真實的,然後隨緣去流轉,做些有爲諸法。迷糊的時候,邪魔一附身,更不知道警覺。

  

在本段公案前言中,幼璋禅師所說的一段話,謂一個開悟的行者,他不必到處去參訪,因爲內心就是道場,參訪來參訪去,所有的過來人都會叫你滅卻狂心,別無他法,讓你狂心歇息下來,就能見到自家本性。爲什麽不能夠把你的心安住下來呢?你未悟時,當然是很容易假性安住其心,但是一進入開悟的境界時,靈知靈覺的心很敏感,按老上師所講的,是比一般人的心要敏感9倍之多,就像人死亡時,其普特伽羅(中陰身)就有感知業緣的靈知靈覺一樣。你說你潛意識料事很准,悟後的心比你潛意識的敏感多至9倍,很准確哦!但你卻放不下,內心的習氣、毛病讓自己隨緣去發作,怎麽不起狂妄之心呢?

  

所以要讓它歇息下來,就要讓你自性清淨的體空現出來,六祖雲:「何其自性,本來清淨。何其自性,本無生滅。何其自性,本無動搖。」其他兩個「本自具足」、「能生萬法」暫不要講。如果一個人回到清淨的體空,它本自具足無漏的功德,當然!如果再進一步的話,具足無量神通,這一部份不是我們可以去體會的,但起碼具足無漏功德性,沒有煩惱的心,清淨體性就現起了。因爲沒有智慧或者是沒有真正悟到本,或者是沒讓你的菩提自性充份的顯露,而且去抓那枝枝節節的末,當然心狂意亂了。幼璋禅師所講的那段話,從大江南北到嶺南、五湖,所有道場都參訪過了,但只有給您一句話,叫你「息卻狂心」而已。

  

2. 釋題

  

本公案「迷頭狂心」是講開悟的行者,色受想行識五蘊不能自主,迷失本來,執取一切覺知之境,而心現起狂妄之相。本段前言中,世尊頌曰:「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爲我。」世尊明示阿陀那識之行相---甚深且微細而廣博,具無所不感召的能力,其識中所含諸種子,若一旦開啓而出時,業識就有如瀑流般地,會傾瀉而出。世尊對於智慧不具足者不敢演說此大法,恐怕此等人會起分別、執著想,將此瀑流所現的心念,當成是自己的念頭,執取而迷失。此段經文可做爲本公案「迷頭狂心」之寫照。

  

一般而言,若行者開悟時,能有人將此現象解釋清楚,不被虛狂心所迷,閉關將養,任運自在,假以時日,當能入如如之境。若因緣不具足者,常會現出迷失狀,或執取靈通異能,而無法超越五陰魔相,終歸壞事。故修行要有善知識指導,不要迷頭,滅卻狂妄之心,也就是避免過程中出差錯也。

  

3. 語體文解

  

僧問瑞州道虔禅師曰:「人人盡言請益,未審師將何拯濟?」每一個人在修行過程之間,初學者要參問,開悟的也要參問,悟後中途的也要參問,因爲沒有一個人天生就能了解佛法,都是要學習的,除非像世尊開悟時就是證悟,他開悟後就神通變化都來了,智慧具足了,所以他不會迷糊。

  

世間禅定的行者,也就是說世間裏面的禅定,如果破色身的話,將進入無色界的境界,若沒有修佛法因緣的話,他不會去修解脫道,最後成就無色界四禅定,長久的壽命盡時,還是照樣輪回的。

  

沒有一個人是不學習就會,就算你親自體悟了,還是要從經驗裏面去慢慢學習,六祖開悟後,還有15 年遁迹在獵人隊伍裏面去磨練。所以不是說不要磨練,磨練一定要,但不是到處問;到處問的話,被問的人還是跟你講:息卻一切的狂心,讓它靜止下來,自然就可以看到您清淨的自性了。

  

「人人盡言請益,未審師將何拯濟?」每一個人都來請益,怎麽來跟他們解釋?怎麽來救度他們?當然每個人問的問題不一樣,你要對機去跟他破解。這裏講的是開悟境界的人,所以沒有問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打妄想的問題,像「祖師西來意?」西來意?問達摩祖師到震旦來何爲,此跟你有什麽關系?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理不去研討,而去研討外在的事物,真是沒有意義的!

  

像蕭同學所問的問題裏面,有一個是妄想的題目:「六祖已經開悟清淨了,跟諸佛、菩薩的心應該一樣了,那個時候再來修密法,要不要再灌頂呢?」問這種無聊的問題,沒事找事!這是他在打妄想,所以這個題目就不用回答他了。

  

自己身心的問題是可以問的,但是那些雞毛蒜皮跟你不相幹的,達摩祖師來中國跟你有什麽相幹呢?不必去問,那都是初學的人,被老參害的,初學的人沒有問題問,人家叫你出去參問,就隨便找一些話,也沒有實證的功夫,隨便問當然會被罵、被打。

  

師曰:「汝道巨嶽還曾乏寸土也無?」道虔禅師就說:「那麽高大的山嶺有沒有缺少一小塊的泥土呢?」也就是說你把心打開來的時候,智慧本來具足的,他會沒有智慧嗎?還要到處去問來問去嗎?此關鍵在那兒呢?心扉是自己打開的,還是業障造成的。怨親債主跟你弄得身體爆開來的,那時你有靈知靈覺的心,又不能如如,就會散亂的。很多人說:我的耳朵怎麽可以聽到別的聲音,眼睛怎麽可以看到另一類衆生,搞得心慌意亂,到最後就是被送去療養院了,因爲一般人不知道,我們本來就有這些功能。心扉被怨親債主打開的,會搞得六神無主,就認爲這是不正常的。也有很多出家修行,碰到這個境界(魔相)來的時候,他也認爲不正常,我耳朵怎麽可以聽到人以外的聲音在對話呢?我的眼睛怎麽可以看到另一類的衆生?我的鼻子怎麽可聞到異香、異臭?

  

其實這些是身體裏面的五根,經脈氣旺時壓到它的話,它會有這個功用,再一進步講,體性有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與心性,此自性具足的功能,是不必透過五根始能用的。所以眼睛瞎掉的話,這個人可不可以看?如果開發出見性來的話,他照樣可以看。耳朵聾了,如果修得好的話,照樣可以聽到聲音。我們有一位同學耳朵比較重聽,上一次辦的避谷精進班,斷食的時候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時,有時帶子放得很小聲,她卻聽到了,用什麽聽?不是用耳朵聽的,是她腦筋裏面那個聞性聽到的,她說她聽到了,所以要了解我們的諸根不具足的話,可以用潛在的見、聞、嗅、味、覺這些自性所具足的功用去聽、去聞、去看、..。你懂得這些的話,修行就不會害怕,就不會錯認境界,把好事當做壞事。有些道場的主持人,因爲宿世因緣所修與您不對路,不能幫您化解的話,才要去參訪、參問。但真正打開本來的話,智慧具足,就欠將養、任運,故巨嶺哪裏還有缺少那一寸的泥土呢?

  

本來智慧具足的,什麽智慧具足?我常講智慧有叁種,世間智慧、出世間智慧、出出世間智慧等叁。

  

世間智慧:開悟的行者,在現實的人生中想學什麽,都學得來,處理凡世間的事情,舉頭動念之間,步驟馬上從心中出,一下子就安排好了,這腦筋實在太厲害了。譬如說要舉辦一個世界性的會議,要怎…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製 1· 迷頭狂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