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麽辦呢?「啪」一下馬上在腦筋裏面現出十數個步驟,這個要人教嗎?不用!就怕你沒有把它找出來,或者要學習比較深的醫學、藥學、電腦、物理、..等等,只要你有心投入,一學就會,比別人快;因你具足世才辯聰(世間的辯才、智慧、聰明),這是世間智,開悟的人他也會有的。但要記住,不要耍聰明,將一切聰明才智回歸天地,要學習平凡,不要愛出風頭,不然又證不到法執滅矣。
出世間智慧:悟到空無體性,面對諸境能照而不黏,真是聖人的境界、解脫的知見,不學自會,腦筋起煩惱的種子,他不會去抓、去做,因爲他有一個了了的知覺,在觀照它,起心動念都不對,所以解脫的知見,自然就具足了。未證得純熟前,也不至於會迷頭狂心的,更不會去追逐世間的名聞利養,也不會對貪、嗔、癡、慢、疑等五蓋犯而不覺知。總之,自在、無礙是不學自會的。
出出世間智慧:悟到空理的行者,修到最後,能得空有不二智慧,不住凡聖,是圓融的,此後又要再回凡的,體露真常。悟得根本智後,差別智亦修得,以後就要回凡入世了,再進入大衆裏面去弘法、度衆,所以這句話,已經道盡一個行者的智慧了。
如果不是真正因修行而進去的人,是意外地走其他路進去,當然會很辛苦的,障礙重重,智慧也沒有被激發出來。
僧曰:「恁麽即四海參尋,當爲何事?」禅宗也好,其他大乘修行的人也好,到處去參訪,這些人幹什麽?無事找事?爲什麽要叁山、五海的去參尋呢?因爲你執著腦筋裏面所現的爲真,然後習氣毛病卻還沒有滅,又沒有人跟你提示清楚,也沒有智慧去執行,沒有那種定力去轉那個薰習很重的心、意、念,這樣當然會亂的。
那爲什麽要四海參訪,在幹什麽呢?道虔禅師就說了:「演若迷頭心自狂。」你所顯現出來的行爲,或者是你內心的警覺心,如果是迷失了的話,腦筋迷失了、理智迷失了、體性更不見了,會去執著那枝枝節節的末,感知什麽事情,體知什麽大小事情,就會去追逐這些,你都沒有把這些感知、體知、悟知、..等等拿掉。本要學習不感、不知、不覺,而你卻去追逐「末」;「本」不去抓,「末」爲什麽要去攪和呢?是因爲不清淨、不得已,所以祖師大德也講了,如果悟得本,那些貪、 、癡、慢、疑都是末,讓他去翻滾,爲什麽要讓它翻滾呢?因爲還不清淨,所以會翻滾,翻滾就翻滾,讓時間去解決一切,但是「本」要抓住,「本」不抓住,隨末去逐流,就越走越遠了,迷失掉了、淪墜了。所以演出失常,不能控製情緒,是來自於腦筋亂了,舍本逐末,心怎麽能不發狂呢?
按語裏面所講的色、受、想、行、識這五陰不能自主,是說不能認識我們的妄心、幻心,妄心所感知的,甚至於真心所體會的,真的也好、假的也好,都算在內,諸法一切都是空的,因爲你不能空卻而去應這個緣之故。
師曰:「演若迷頭心自狂。」不要講全部的事情,只要拿一件事情來講也一樣,這件事情特別的重要,是您放不下的,若迷失的話,照樣心狂意亂,心狂就是胡思亂想一大堆,感情控製不了、思想控製不了,不能讓它安靜下來;我的覺知看著我的妄想念起,本來正常的話是很清靜的,可以看著它 「哦!你起來了!」、「哦!你滅去了!」、「哦!你在挂礙那件事!」,我可以超然的看著它。如果一個人迷了頭,就不是這樣,那個念頭起來後,就栽進去了,跟它合一在執著那一件事情,那不是心狂了嗎?不是迷失了嗎?進而就想去做妄想的事情。
「還有不狂者也無?」這位僧人又問了,有沒有不狂者。禅師說:「有呀!」如何是不狂者,不迷頭認影、不去心發狂呢?
僧又問說:「如何是不狂者?」那一種行者在何狀況下,能不心狂?師曰:「突曉途中,眼不開。」如果還沒有進去,那好辦!我心還不清淨,粗的習氣毛病,貪、 、癡、慢、疑還有很重,若心扉打開,進去的話是不好的。
祖師大德說「初心從緣而得」,諸佛、菩薩就是在觀察你的粗心轉細否,要不要給你加持,就是觀你的貪、 、癡、慢、疑,到底有沒有80分,不要講100分,100分那就是菩薩了。達到80分的程度是什麽,可以說偶而妄想打一打,但不會去做,采取行動去做的話就太離譜了。不該犯的大戒,有沒有去犯?犯了以後才來忏悔、誦經、禮佛是不行的,要有智慧去預防不能去犯。有這種底子的話,可說因緣成熟了,諸佛、菩薩就會給你加持了,也不必去修心中心法一千座,當下你學念佛也可以開悟,打坐也可以開悟,甚至於出坡都可以開悟的,古代的祖師大德,拿著鋤頭天天在外頭那裏鋤草,都有開悟的。
如果根基不好、智慧不夠、習氣毛病一大堆,光想開悟是沒有用的,所以叫做「因緣時節」。最基本的在於你的德行有沒有80分,沒有就不要跳進去,星雲大師也常講了:「飯還沒有煮熟,就不要把蓋子打開。」不熟而打開的話,帶領的人會很累的,你當然也很累。有一些碰到怨親債主的,就是這個樣子。如果真正修行的人,講一句話,他就懂了、悟了,就沒事了。被外來冤家搞進去的,沒有智慧,看不清楚,把握不住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再重複;若悟得本的話,只要跟他提醒一句話就夠了,他就可以做得很好,不會碰到境界,手足無措,任它宰割。因爲你把心守住的話,什麽都沒事,偏偏你不把心守住,讓它去發展、去妄想。
所以古德雲:一念覺菩提,一念迷煩惱。講的很簡單,但要做到,就要有智慧,智慧就用在這裏。智慧也不是一下子就修成的,是累劫累世修來的。有時候,你罵你兒子這麽簡單的事情也不會,一加一等於二也不會?他是慢慢學習的,我們也是。「悟得本」的時候,學得很快,看到經典這句話,一下就懂了。
心要練得像石頭一樣,沒有一點縫罅,可讓外界的境界透進來,你只要這句守住的話,就沒事了、就悟了,以後再碰到什麽逆境,就守住我的心像石頭一樣;你叫我高興,我不高興。叫我生氣,我不生氣。叫我起情欲,我不起..。就那一句話就夠了,佛法講那麽多幹嘛?受用的一句就夠了,你做到了沒有?智慧、定力不具足,也就是說基本的德行不夠,就不要強求要進去;如果已進去的話,那要怎麽辦?不是我願意進去的,那時你就要警覺自心不能起狂妄之相。
在過程之間,如果心眼能不開,就不要開,你不要說我心開,能看到天堂、看地獄、..,有的人心眼開,可以看到我們衆生有的斷頭、斷手,整個人全身都是血,有的..,你害怕看,那幹麽開眼?既然開了眼,你就要坦蕩蕩去接受這個事實,人世間另一類衆生冤死的一大堆,本來就是這個樣子 因果!你要坦蕩蕩的去承受這個事實,不要悲傷,也不要逃避,如果不成熟就不要開,一開的話,就要去承受這種事實的存在。釋迦牟尼佛心裏容納所有的衆生,包括好人、壞人,你搞什麽,他都能承受,那種智慧、那種無礙,只有成佛的聖人才有的。佛因有叁明六通,那「明」字出現的話,心是光明,能容納一切衆生在他心中,他都能無礙。要如何修呢?不簡單!現在叫你要容納所有同學的講話、批評,有時候我們就受不了了,何況要所有衆生出現在你心中,好壞照單全看,您能不跳腳?
眼開了卻承受不了,閉住的話,什麽事都沒有了,這個公案在告訴我等,如果真的打開的話,自然就有智慧,如果不是自己打開的,當然智慧不是沒有,佛性本來大家都有,只是你沒有辦法認識它,就是認識它,也不真實,然後妄想習氣一大堆蓋住它,讓它發揮不了作用,如何能不迷頭認影、不心起狂呢?如果自己知道的話,不要進去嘛!不要急著開悟,要待您德行搞好一點,脾氣搞小一點,執著少一點,貪心少一點,傲慢心少一點,懷疑心少一點,這五大毛病好好去修,有沒有好好修? 心最容易犯的,有人做些不如我意者,就要發嗔了,有沒有反觀自省?我爲什麽不痛快?遇有心生不正常的念頭,自問我爲什麽有這個心態?懷疑心!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爲什麽要懷疑?全部放下。
十善做到了沒有?最常犯的幾個,嘴巴常常嘀嘀咕咕的,常犯兩舌,你自己做了,還沒警覺,有虧你的德行,爲什麽我不能聽到,就到此爲止呢?不管事情是真是假的,不聽就不聽。前面公案「聽而不聞」,要好好去看看,修行要怎麽去修,不管人家說好、說壞,到我這裏就停止了,也不必聽到好的,就去給人說他講你好耶,某某講你很不錯哦!不錯又怎麽樣?你講一句不錯,他就更不錯嗎?不會!某某人說你不行,那一件事做不對,某某怎麽樣..。世事太多了,你有沒有把嘴守住呢?最簡單的修行法門,不知道怎麽修?看這一件不對,看那件不對,你眼睛不能閉起來嗎?什麽叫對、什麽叫不對?難!做事難,就以道場的義工來說,諸人批評的多,某些人很會批評,但是你來做做看,你是不是能做得比別人好,你有沒有那種布施的心?有沒有那種甯願犧牲的心?沒有!就不要講話。
所以反觀自省的話,有很多可以修的,不是誦幾部經、念幾句佛號、咒言、打上千座就有用,光會打坐不會修心,因緣怎麽成熟?所以同學的報告,如果寫我心怎麽壞,然後碰到境界時怎麽改,那才是真正在修心。其他的光怪陸離的事情,在菩薩的境界裏都是枝節,對你來講都沒有用,錦上添花而已,我們要的就是,我真的觀照我的心了嗎?對這件事情爲什麽會起這種心態,我犯了五戒十善的那一戒,這樣搞得80分以後,才有一點希望。說修行難,也不難,說不難,卻有很多人都做不到,我不知道大家怎麽修?所以這個公案是在講進去的話,就有智慧;沒有智慧,那就要看很多經典去産生智慧,再不行,就只有多參問了。
( 88 年 11 月 21 日 講於 法爾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製 1· 迷頭狂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