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1· 迷头狂心

  

(一)公案本文

  

僧问瑞州道虔禅师曰:「人人尽言请益,未审师将何拯济?」

  

〈识起迷情於禅师的教化方式,若一个人习气未断,真心未明,体性未露,常言到处请益,此等人来时,师将如何指点迷津?或有人已开悟,前来请益时,禅师您如何拯济他们?〉

  

师曰:「汝道巨岳还曾乏寸土也无?」

  

〈巨大的山岳还会缺少一丁点儿泥土乎?此段禅师针对悟者而言,若行者已开悟时,则般若智慧本自具足,何劳请益?〉

  

僧曰:「恁麽即四海参寻,当为何事?」

  

〈那行者四海参寻,所为何事?刚开悟之行者,素法身起,过、习气犹覆盖住本性,认识不清,始到处参访,希望禅师能加以指导,能早日静止下来。〉

  

师曰:「演若迷头心自狂。」

  

〈色、受、想、行、识等五阴不能自主,不认识妄心幻化,诸法本空道理, 迷失自我,故着相应法,心何能不狂!〉

  

曰:「还有不狂者也无?」

  

〈行者业识未调伏净尽,尚有不狂妄者吗?〉

  

师曰:「有!」

  

〈开悟行者当入狂妄之境,但也有心不狂妄者。〉

  

曰:「如何是不狂者?」

  

〈何种人不入狂妄之境呢?〉

  

师曰:「突晓途中,眼不开。」

  

〈晓知旅途道次必然现象,心眼能不外开,当可避免。若因缘而开悟的行者,当以般若慧、观空智,来破灭心所起的种种狂妄之相。〉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修行到得力、紧要关头,最怕的就是错认境界,《楞严经》讲的一切魔境是善境界,但都必须超越,不要执着,一执着就容易着魔。因为一执着境界,就会贪心起,客邪在哪个时候,进到你心腹里都不知道,或着是你对心里面的觉知,认为是真实的,然後随缘去流转,做些有为诸法。迷糊的时候,邪魔一附身,更不知道警觉。

  

在本段公案前言中,幼璋禅师所说的一段话,谓一个开悟的行者,他不必到处去参访,因为内心就是道场,参访来参访去,所有的过来人都会叫你灭却狂心,别无他法,让你狂心歇息下来,就能见到自家本性。为什麽不能够把你的心安住下来呢?你未悟时,当然是很容易假性安住其心,但是一进入开悟的境界时,灵知灵觉的心很敏感,按老上师所讲的,是比一般人的心要敏感9倍之多,就像人死亡时,其普特伽罗(中阴身)就有感知业缘的灵知灵觉一样。你说你潜意识料事很准,悟後的心比你潜意识的敏感多至9倍,很准确哦!但你却放不下,内心的习气、毛病让自己随缘去发作,怎麽不起狂妄之心呢?

  

所以要让它歇息下来,就要让你自性清净的体空现出来,六祖云:「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无动摇。」其他两个「本自具足」、「能生万法」暂不要讲。如果一个人回到清净的体空,它本自具足无漏的功德,当然!如果再进一步的话,具足无量神通,这一部份不是我们可以去体会的,但起码具足无漏功德性,没有烦恼的心,清净体性就现起了。因为没有智慧或者是没有真正悟到本,或者是没让你的菩提自性充份的显露,而且去抓那枝枝节节的末,当然心狂意乱了。幼璋禅师所讲的那段话,从大江南北到岭南、五湖,所有道场都参访过了,但只有给您一句话,叫你「息却狂心」而已。

  

2. 释题

  

本公案「迷头狂心」是讲开悟的行者,色受想行识五蕴不能自主,迷失本来,执取一切觉知之境,而心现起狂妄之相。本段前言中,世尊颂曰:「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瀑流。我於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世尊明示阿陀那识之行相---甚深且微细而广博,具无所不感召的能力,其识中所含诸种子,若一旦开启而出时,业识就有如瀑流般地,会倾泻而出。世尊对於智慧不具足者不敢演说此大法,恐怕此等人会起分别、执着想,将此瀑流所现的心念,当成是自己的念头,执取而迷失。此段经文可做为本公案「迷头狂心」之写照。

  

一般而言,若行者开悟时,能有人将此现象解释清楚,不被虚狂心所迷,闭关将养,任运自在,假以时日,当能入如如之境。若因缘不具足者,常会现出迷失状,或执取灵通异能,而无法超越五阴魔相,终归坏事。故修行要有善知识指导,不要迷头,灭却狂妄之心,也就是避免过程中出差错也。

  

3. 语体文解

  

僧问瑞州道虔禅师曰:「人人尽言请益,未审师将何拯济?」每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之间,初学者要参问,开悟的也要参问,悟後中途的也要参问,因为没有一个人天生就能了解佛法,都是要学习的,除非像世尊开悟时就是证悟,他开悟後就神通变化都来了,智慧具足了,所以他不会迷糊。

  

世间禅定的行者,也就是说世间里面的禅定,如果破色身的话,将进入无色界的境界,若没有修佛法因缘的话,他不会去修解脱道,最後成就无色界四禅定,长久的寿命尽时,还是照样轮回的。

  

没有一个人是不学习就会,就算你亲自体悟了,还是要从经验里面去慢慢学习,六祖开悟後,还有15 年遁迹在猎人队伍里面去磨练。所以不是说不要磨练,磨练一定要,但不是到处问;到处问的话,被问的人还是跟你讲:息却一切的狂心,让它静止下来,自然就可以看到您清净的自性了。

  

「人人尽言请益,未审师将何拯济?」每一个人都来请益,怎麽来跟他们解释?怎麽来救度他们?当然每个人问的问题不一样,你要对机去跟他破解。这里讲的是开悟境界的人,所以没有问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打妄想的问题,像「祖师西来意?」西来意?问达摩祖师到震旦来何为,此跟你有什麽关系?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心理不去研讨,而去研讨外在的事物,真是没有意义的!

  

像萧同学所问的问题里面,有一个是妄想的题目:「六祖已经开悟清净了,跟诸佛、菩萨的心应该一样了,那个时候再来修密法,要不要再灌顶呢?」问这种无聊的问题,没事找事!这是他在打妄想,所以这个题目就不用回答他了。

  

自己身心的问题是可以问的,但是那些鸡毛蒜皮跟你不相干的,达摩祖师来中国跟你有什麽相干呢?不必去问,那都是初学的人,被老参害的,初学的人没有问题问,人家叫你出去参问,就随便找一些话,也没有实证的功夫,随便问当然会被骂、被打。

  

师曰:「汝道巨岳还曾乏寸土也无?」道虔禅师就说:「那麽高大的山岭有没有缺少一小块的泥土呢?」也就是说你把心打开来的时候,智慧本来具足的,他会没有智慧吗?还要到处去问来问去吗?此关键在那儿呢?心扉是自己打开的,还是业障造成的。怨亲债主跟你弄得身体爆开来的,那时你有灵知灵觉的心,又不能如如,就会散乱的。很多人说:我的耳朵怎麽可以听到别的声音,眼睛怎麽可以看到另一类众生,搞得心慌意乱,到最後就是被送去疗养院了,因为一般人不知道,我们本来就有这些功能。心扉被怨亲债主打开的,会搞得六神无主,就认为这是不正常的。也有很多出家修行,碰到这个境界(魔相)来的时候,他也认为不正常,我耳朵怎麽可以听到人以外的声音在对话呢?我的眼睛怎麽可以看到另一类的众生?我的鼻子怎麽可闻到异香、异臭?

  

其实这些是身体里面的五根,经脉气旺时压到它的话,它会有这个功用,再一进步讲,体性有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与心性,此自性具足的功能,是不必透过五根始能用的。所以眼睛瞎掉的话,这个人可不可以看?如果开发出见性来的话,他照样可以看。耳朵聋了,如果修得好的话,照样可以听到声音。我们有一位同学耳朵比较重听,上一次办的避谷精进班,断食的时候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时,有时带子放得很小声,她却听到了,用什麽听?不是用耳朵听的,是她脑筋里面那个闻性听到的,她说她听到了,所以要了解我们的诸根不具足的话,可以用潜在的见、闻、嗅、味、觉这些自性所具足的功用去听、去闻、去看、..。你懂得这些的话,修行就不会害怕,就不会错认境界,把好事当做坏事。有些道场的主持人,因为宿世因缘所修与您不对路,不能帮您化解的话,才要去参访、参问。但真正打开本来的话,智慧具足,就欠将养、任运,故巨岭哪里还有缺少那一寸的泥土呢?

  

本来智慧具足的,什麽智慧具足?我常讲智慧有叁种,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出出世间智慧等叁。

  

世间智慧:开悟的行者,在现实的人生中想学什麽,都学得来,处理凡世间的事情,举头动念之间,步骤马上从心中出,一下子就安排好了,这脑筋实在太厉害了。譬如说要举办一个世界性的会议,要怎…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1· 迷头狂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