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麽办呢?「啪」一下马上在脑筋里面现出十数个步骤,这个要人教吗?不用!就怕你没有把它找出来,或者要学习比较深的医学、药学、电脑、物理、..等等,只要你有心投入,一学就会,比别人快;因你具足世才辩聪(世间的辩才、智慧、聪明),这是世间智,开悟的人他也会有的。但要记住,不要耍聪明,将一切聪明才智回归天地,要学习平凡,不要爱出风头,不然又证不到法执灭矣。
出世间智慧:悟到空无体性,面对诸境能照而不黏,真是圣人的境界、解脱的知见,不学自会,脑筋起烦恼的种子,他不会去抓、去做,因为他有一个了了的知觉,在观照它,起心动念都不对,所以解脱的知见,自然就具足了。未证得纯熟前,也不至於会迷头狂心的,更不会去追逐世间的名闻利养,也不会对贪、嗔、痴、慢、疑等五盖犯而不觉知。总之,自在、无碍是不学自会的。
出出世间智慧:悟到空理的行者,修到最後,能得空有不二智慧,不住凡圣,是圆融的,此後又要再回凡的,体露真常。悟得根本智後,差别智亦修得,以後就要回凡入世了,再进入大众里面去弘法、度众,所以这句话,已经道尽一个行者的智慧了。
如果不是真正因修行而进去的人,是意外地走其他路进去,当然会很辛苦的,障碍重重,智慧也没有被激发出来。
僧曰:「恁麽即四海参寻,当为何事?」禅宗也好,其他大乘修行的人也好,到处去参访,这些人干什麽?无事找事?为什麽要叁山、五海的去参寻呢?因为你执着脑筋里面所现的为真,然後习气毛病却还没有灭,又没有人跟你提示清楚,也没有智慧去执行,没有那种定力去转那个薰习很重的心、意、念,这样当然会乱的。
那为什麽要四海参访,在干什麽呢?道虔禅师就说了:「演若迷头心自狂。」你所显现出来的行为,或者是你内心的警觉心,如果是迷失了的话,脑筋迷失了、理智迷失了、体性更不见了,会去执着那枝枝节节的末,感知什麽事情,体知什麽大小事情,就会去追逐这些,你都没有把这些感知、体知、悟知、..等等拿掉。本要学习不感、不知、不觉,而你却去追逐「末」;「本」不去抓,「末」为什麽要去搅和呢?是因为不清净、不得已,所以祖师大德也讲了,如果悟得本,那些贪、 、痴、慢、疑都是末,让他去翻滚,为什麽要让它翻滚呢?因为还不清净,所以会翻滚,翻滚就翻滚,让时间去解决一切,但是「本」要抓住,「本」不抓住,随末去逐流,就越走越远了,迷失掉了、沦坠了。所以演出失常,不能控制情绪,是来自於脑筋乱了,舍本逐末,心怎麽能不发狂呢?
按语里面所讲的色、受、想、行、识这五阴不能自主,是说不能认识我们的妄心、幻心,妄心所感知的,甚至於真心所体会的,真的也好、假的也好,都算在内,诸法一切都是空的,因为你不能空却而去应这个缘之故。
师曰:「演若迷头心自狂。」不要讲全部的事情,只要拿一件事情来讲也一样,这件事情特别的重要,是您放不下的,若迷失的话,照样心狂意乱,心狂就是胡思乱想一大堆,感情控制不了、思想控制不了,不能让它安静下来;我的觉知看着我的妄想念起,本来正常的话是很清静的,可以看着它 「哦!你起来了!」、「哦!你灭去了!」、「哦!你在挂碍那件事!」,我可以超然的看着它。如果一个人迷了头,就不是这样,那个念头起来後,就栽进去了,跟它合一在执着那一件事情,那不是心狂了吗?不是迷失了吗?进而就想去做妄想的事情。
「还有不狂者也无?」这位僧人又问了,有没有不狂者。禅师说:「有呀!」如何是不狂者,不迷头认影、不去心发狂呢?
僧又问说:「如何是不狂者?」那一种行者在何状况下,能不心狂?师曰:「突晓途中,眼不开。」如果还没有进去,那好办!我心还不清净,粗的习气毛病,贪、 、痴、慢、疑还有很重,若心扉打开,进去的话是不好的。
祖师大德说「初心从缘而得」,诸佛、菩萨就是在观察你的粗心转细否,要不要给你加持,就是观你的贪、 、痴、慢、疑,到底有没有80分,不要讲100分,100分那就是菩萨了。达到80分的程度是什麽,可以说偶而妄想打一打,但不会去做,采取行动去做的话就太离谱了。不该犯的大戒,有没有去犯?犯了以後才来忏悔、诵经、礼佛是不行的,要有智慧去预防不能去犯。有这种底子的话,可说因缘成熟了,诸佛、菩萨就会给你加持了,也不必去修心中心法一千座,当下你学念佛也可以开悟,打坐也可以开悟,甚至於出坡都可以开悟的,古代的祖师大德,拿着锄头天天在外头那里锄草,都有开悟的。
如果根基不好、智慧不够、习气毛病一大堆,光想开悟是没有用的,所以叫做「因缘时节」。最基本的在於你的德行有没有80分,没有就不要跳进去,星云大师也常讲了:「饭还没有煮熟,就不要把盖子打开。」不熟而打开的话,带领的人会很累的,你当然也很累。有一些碰到怨亲债主的,就是这个样子。如果真正修行的人,讲一句话,他就懂了、悟了,就没事了。被外来冤家搞进去的,没有智慧,看不清楚,把握不住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再重复;若悟得本的话,只要跟他提醒一句话就够了,他就可以做得很好,不会碰到境界,手足无措,任它宰割。因为你把心守住的话,什麽都没事,偏偏你不把心守住,让它去发展、去妄想。
所以古德云:一念觉菩提,一念迷烦恼。讲的很简单,但要做到,就要有智慧,智慧就用在这里。智慧也不是一下子就修成的,是累劫累世修来的。有时候,你骂你儿子这麽简单的事情也不会,一加一等於二也不会?他是慢慢学习的,我们也是。「悟得本」的时候,学得很快,看到经典这句话,一下就懂了。
心要练得像石头一样,没有一点缝罅,可让外界的境界透进来,你只要这句守住的话,就没事了、就悟了,以後再碰到什麽逆境,就守住我的心像石头一样;你叫我高兴,我不高兴。叫我生气,我不生气。叫我起情欲,我不起..。就那一句话就够了,佛法讲那麽多干嘛?受用的一句就够了,你做到了没有?智慧、定力不具足,也就是说基本的德行不够,就不要强求要进去;如果已进去的话,那要怎麽办?不是我愿意进去的,那时你就要警觉自心不能起狂妄之相。
在过程之间,如果心眼能不开,就不要开,你不要说我心开,能看到天堂、看地狱、..,有的人心眼开,可以看到我们众生有的断头、断手,整个人全身都是血,有的..,你害怕看,那干麽开眼?既然开了眼,你就要坦荡荡去接受这个事实,人世间另一类众生冤死的一大堆,本来就是这个样子 因果!你要坦荡荡的去承受这个事实,不要悲伤,也不要逃避,如果不成熟就不要开,一开的话,就要去承受这种事实的存在。释迦牟尼佛心里容纳所有的众生,包括好人、坏人,你搞什麽,他都能承受,那种智慧、那种无碍,只有成佛的圣人才有的。佛因有叁明六通,那「明」字出现的话,心是光明,能容纳一切众生在他心中,他都能无碍。要如何修呢?不简单!现在叫你要容纳所有同学的讲话、批评,有时候我们就受不了了,何况要所有众生出现在你心中,好坏照单全看,您能不跳脚?
眼开了却承受不了,闭住的话,什麽事都没有了,这个公案在告诉我等,如果真的打开的话,自然就有智慧,如果不是自己打开的,当然智慧不是没有,佛性本来大家都有,只是你没有办法认识它,就是认识它,也不真实,然後妄想习气一大堆盖住它,让它发挥不了作用,如何能不迷头认影、不心起狂呢?如果自己知道的话,不要进去嘛!不要急着开悟,要待您德行搞好一点,脾气搞小一点,执着少一点,贪心少一点,傲慢心少一点,怀疑心少一点,这五大毛病好好去修,有没有好好修? 心最容易犯的,有人做些不如我意者,就要发嗔了,有没有反观自省?我为什麽不痛快?遇有心生不正常的念头,自问我为什麽有这个心态?怀疑心!怀疑这个,怀疑那个,为什麽要怀疑?全部放下。
十善做到了没有?最常犯的几个,嘴巴常常嘀嘀咕咕的,常犯两舌,你自己做了,还没警觉,有亏你的德行,为什麽我不能听到,就到此为止呢?不管事情是真是假的,不听就不听。前面公案「听而不闻」,要好好去看看,修行要怎麽去修,不管人家说好、说坏,到我这里就停止了,也不必听到好的,就去给人说他讲你好耶,某某讲你很不错哦!不错又怎麽样?你讲一句不错,他就更不错吗?不会!某某人说你不行,那一件事做不对,某某怎麽样..。世事太多了,你有没有把嘴守住呢?最简单的修行法门,不知道怎麽修?看这一件不对,看那件不对,你眼睛不能闭起来吗?什麽叫对、什麽叫不对?难!做事难,就以道场的义工来说,诸人批评的多,某些人很会批评,但是你来做做看,你是不是能做得比别人好,你有没有那种布施的心?有没有那种宁愿牺牲的心?没有!就不要讲话。
所以反观自省的话,有很多可以修的,不是诵几部经、念几句佛号、咒言、打上千座就有用,光会打坐不会修心,因缘怎麽成熟?所以同学的报告,如果写我心怎麽坏,然後碰到境界时怎麽改,那才是真正在修心。其他的光怪陆离的事情,在菩萨的境界里都是枝节,对你来讲都没有用,锦上添花而已,我们要的就是,我真的观照我的心了吗?对这件事情为什麽会起这种心态,我犯了五戒十善的那一戒,这样搞得80分以後,才有一点希望。说修行难,也不难,说不难,却有很多人都做不到,我不知道大家怎麽修?所以这个公案是在讲进去的话,就有智慧;没有智慧,那就要看很多经典去产生智慧,再不行,就只有多参问了。
( 88 年 11 月 21 日 讲於 法尔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1· 迷头狂心》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