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2· 执杖牧牛

  

(一)公案本文

  

福州长庆大安造访百丈山怀海禅师,礼而问曰:「学人欲求作佛,何者即是?」

  

(识起迷情於何者即是佛,大安师似有性踪,未知如何保任,而成就佛道。)

  

禅师曰:「大是骑牛觅牛。」

  

(若说要认识何者是佛,那汝就像骑着牛在寻找牛,以有相觅佛,了不可得。)

  

大安曰:「识後如何?」

  

(那认识佛性之後又将如何呢?)

  

禅师曰:「如人骑牛至家。」

  

(若也能认识牛而能调伏其野性,就像人能骑着牛回老家一样。)

  

大安曰:「未审始终如何保任?」

  

(行者似已开悟,已见牛踪,惟此牛野性习气未尽除,应如何保任?)

  

师曰:「如牧牛人,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

  

(既知因果历历不爽,起心动念,均可造业,如犯人苗稼,能不杖之驯之?)

  

大安自兹领旨,更不驰求。

  

(心念不令他往,久而久之,能住入空境,达心大死一番矣。)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禅宗起始以修心为主,即禅修中以制心止为主,而悟後未究竟前还是在修心。很多人甚至某些传道人不明就里,说悟後即成佛,何必再修,此等人真是自误误他,害人不浅。悟後不必修者是果地佛,如释迦牟尼佛是。或是大菩萨示现,来娑婆世界度众生者,如弥勒菩萨(布袋和尚)是。吾等凡夫,有幸悟入,仅是初地--欢喜地菩萨,离十地菩萨尚远,更不用说金刚如来十地佛位阶了。吾人悟後,未达不动八地或阿罗汉果地,叁界未出,何不再用心修?

  

开悟行者是初地菩萨,纵至入菩萨二地(离垢地),虽离一切垢,馀习还是有的。而且人悟後,若贪、 、痴叁毒不灭,还是会做出叁毒罪业事,而终至沦坠,故老上师举言悟後迷者,比比皆是。若不能了解悟後的五蕴魔相,把魔相当境界、当神通,还是会着魔,用些魔境能力去做些伤天害理的事,当然会沦坠的。故悟後如何顺利超越、度过五阴魔相,如何悟入空或毕竟空的境界,乃是登地菩萨的首要之务。

  

2. 释题

  

悟後要如何修心?执杖牧牛!禅宗祖师大德就是这麽在修的,早上也有讲过,要如何观照你的心。牧牛的时候,手中要拿一根鞭条,或是 条,它稍为不听话或走错路就要打、要鞭策。但先决条件要认知,那一条是牛?那一个是主人?人、牛不能认知如何牧也?

  

修行没有两个心是修不来的,早上讲这位旁听的林大德说是曾修内观,内观是没有破色体的观法,是属世间禅的境界,故可以观。禅宗讲的不是这样,登地菩萨不是这样修的,登地菩萨是把这头牛放出去。所谓「放出去」有几个意义,它是有灵通,力量很大,又可远离您的色身。若 心不灭,要害人,不用真正去杀人,只要起心动念,要杀一个人很快的,可以让他在几天内死掉,要做其他坏事更不用谈了,如此灵通的心,如何能不去好好管制它?

  

悟後心未净者害心起的话,如果进入想阴魔相就可以知道,哦!这个心原来这麽厉害呀!听一位同学说,他去中部参访某位师父,看师父的墙壁有一个大洞,就问道:「这里怎麽会有一个洞呢?」师父说:「我在打坐的时候,突然间想用这个心去撞墙壁,看会有什麽状况?」啪一下,墙壁就破了一个洞,这心就是这麽厉害,那你心不净去玩这个心的话,去骗财、骗色、去害人,不就完蛋了,造业在起心动念间,太容易了。进入想阴魔相,研究这个心怎麽达到目的,如果为了化众生苦难还无所谓,但为了贪钱、贪利、贪色、..,用心去达到这些目的,那不是在造业吗?坠入地狱如箭射那麽快就进入了。

  

牧牛就是根本不让它动一个念,一个了了的觉知是主人翁、是觉知的心,那个会起心动念、会有不甘愿、会起害心、会贪人钱财、贪美色、会有执着、会自以为是、会贡高我慢的,那是谁?有的同学还分不清楚,说我听了很不爽,那个不爽的心是谁?你要帮它打掉呀!这件事没有照我的意思去做,就不痛快,谁不痛快,灭掉它。

  

反观过来,如果知道怎麽修的话,不是很简单吗?天天都在修行,时时刻刻都在修,执杖牧这头野牛,故心地天天都是个大道场。今天里面发生什麽事情,包括那个人、那一句话,我心里面怎麽反应。最好都无所谓,最好都清净自在。做不到清净、自在!起种种心意念反应,就是要你来修理它的,心地法门,本来就是这个样子,这才是真正在修心。

  

如果你自以为是,自尊心很强,同学不能建议什麽,那是法的执着,如何解脱。例如网上文稿,邱大德说我这句话不大好,若我想:我是老师呢!你敢这样子讲我哦!果这样是我心里面有病嘛!心没有病的话,大家平等,我要反省,对呀!她说的有道理,我怎麽写这句话让人看不懂或太伤人,即马上更改。若发脾气说:要改你自己改。有错不是要改别人,而要改自己的心,不要跟人家争说:我这样写你看不懂啊!如此怎可灭除我执与法执呢?

  

心也是这样修的,对100人讲一句话,有80个人同意,20个人不同意,就要反省!为什麽大家不能够同意,没有意见呢?就是说99个同意,你也要想想,这样已经够完美了,他不同意,那是他境界不够,就不要理他,没有办法,能改就改,改到最好也没有办法,所以这样不要对那境(发生的那个境)去执着,一执着会有两种现象,一个是起冲突,一个是逃避,这都没有走对要走的路。

  

真正要走的路是改革内心,你为什麽有这种心态、这种看法?你心一转的话,就没事!天下太平!没转的话,就觉得很痛苦、慌乱,这就是实修境况。悟後要不要修?古德云:修不修是两头话,要修没得修,不修嘛!这个心管不住,不行!还是要管。所以一个觉知的我清清楚楚的时候,它一定可以看到你的起心动念,第一阶段一定不让它乱动,起了一个字、两、叁个字的念头,马上觉知後就说:「你在想什麽?」

  

禅宗讲的「制心止」,跟内观法门不一样,内观是观你的心起心灭,或者身体痛及那里有觉知。制心止不是这样,制心止只要念起就要压它,不能让它去成就业力。悟後的制心止又和禅宗第一阶段的制心止不一样,禅宗在刚开始修时,认为此心是妄心所感、所现,故要制其心,因为这个妄想心没有用,不让它随便动念。

  

禅宗标榜的是:要把这头野牛放出去,放出去不会犯人家秧苗,不会践踏人家庄稼,不会伤害人家起码也要有80、90分的德性才能放出去,如果你杀心、 心很重,要让你把它放出来的话,那不就完蛋了。因为你的杀心、害心很重,又有灵通力,放出去要杀人、造业是很简单的,你不知道心的厉害!

  

讲话就会致人於死,不懂得这个心,当然不知道可怕,所以你把这头野牛放出去,那怎麽行呢?一定要稍为像样一点,你觉知地看着起心动念,对不对都要观照,不能让它有一个完整的思想成就,起了两、叁个字就要警觉、就要压下了,若有完整的思想出来的话,就是你没有做到「执杖牧牛」的功夫。

  

3. 语体文解

  

福州长庆大安造访百丈山怀海禅师,大安禅师礼拜後就问:「学人欲求作佛,何者即是?」大安当时还没有究竟,还在学习,说我想要能成佛,什麽叫做佛?要怎麽做才能成佛?我们常常有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我要成佛,这个成不能讲得太满,我们不可能成就如释迦牟尼佛这样的果地佛,你可说我要成觉者,因为佛本来翻译为觉者、觉悟,真正的果地佛是福德两足尊、叁明六通俱足的,那才是真正的佛,福够了,德也足够,而且都是所有世间成就最好的。

  

何谓「叁明」,是指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何谓「六通」,是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宿命明-所有的众生在佛心中,从无始劫以来所有众生,点点滴滴的因果报应,佛都清清楚楚,这样才叫做宿命明。所有众生没有时空的限制,因缘果报都清楚,那才是真正的佛。

  

宿命通-可以看出八万大劫(约5,376亿年)以内众生的因缘果报,此外的未来与过去的众生宿命就没有这个能力去观,也观不到,这就是世间四禅行者或阿罗汉与佛的差别。这宿命明与宿命通的智慧差多少?阿罗汉跟佛的智慧就差非常多。那麽,阿罗汉的境界我们做到了吗?也没有做到,五千亿多年前、後所有众生的因缘果报都搞清楚了没有?现在有人只能观前一世的因缘,好像就很叫座了,你上一世是什麽?今生怎麽会来出生做人?来生要怎麽样,搞清楚了,这个还不够格做阿罗汉。五千亿间众生的果报,像看手中所拿阿摩罗果(水果)一样,看…

《公案禅机 肆、开悟后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制 2· 执杖牧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