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製 2· 執杖牧牛

  

(一)公案本文

  

福州長慶大安造訪百丈山懷海禅師,禮而問曰:「學人欲求作佛,何者即是?」

  

(識起迷情於何者即是佛,大安師似有性蹤,未知如何保任,而成就佛道。)

  

禅師曰:「大是騎牛覓牛。」

  

(若說要認識何者是佛,那汝就像騎著牛在尋找牛,以有相覓佛,了不可得。)

  

大安曰:「識後如何?」

  

(那認識佛性之後又將如何呢?)

  

禅師曰:「如人騎牛至家。」

  

(若也能認識牛而能調伏其野性,就像人能騎著牛回老家一樣。)

  

大安曰:「未審始終如何保任?」

  

(行者似已開悟,已見牛蹤,惟此牛野性習氣未盡除,應如何保任?)

  

師曰:「如牧牛人,執杖視之,不令犯人苗稼。」

  

(既知因果曆曆不爽,起心動念,均可造業,如犯人苗稼,能不杖之馴之?)

  

大安自茲領旨,更不馳求。

  

(心念不令他往,久而久之,能住入空境,達心大死一番矣。)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禅宗起始以修心爲主,即禅修中以製心止爲主,而悟後未究竟前還是在修心。很多人甚至某些傳道人不明就裏,說悟後即成佛,何必再修,此等人真是自誤誤他,害人不淺。悟後不必修者是果地佛,如釋迦牟尼佛是。或是大菩薩示現,來娑婆世界度衆生者,如彌勒菩薩(布袋和尚)是。吾等凡夫,有幸悟入,僅是初地--歡喜地菩薩,離十地菩薩尚遠,更不用說金剛如來十地佛位階了。吾人悟後,未達不動八地或阿羅漢果地,叁界未出,何不再用心修?

  

開悟行者是初地菩薩,縱至入菩薩二地(離垢地),雖離一切垢,馀習還是有的。而且人悟後,若貪、 、癡叁毒不滅,還是會做出叁毒罪業事,而終至淪墜,故老上師舉言悟後迷者,比比皆是。若不能了解悟後的五蘊魔相,把魔相當境界、當神通,還是會著魔,用些魔境能力去做些傷天害理的事,當然會淪墜的。故悟後如何順利超越、度過五陰魔相,如何悟入空或畢竟空的境界,乃是登地菩薩的首要之務。

  

2. 釋題

  

悟後要如何修心?執杖牧牛!禅宗祖師大德就是這麽在修的,早上也有講過,要如何觀照你的心。牧牛的時候,手中要拿一根鞭條,或是 條,它稍爲不聽話或走錯路就要打、要鞭策。但先決條件要認知,那一條是牛?那一個是主人?人、牛不能認知如何牧也?

  

修行沒有兩個心是修不來的,早上講這位旁聽的林大德說是曾修內觀,內觀是沒有破色體的觀法,是屬世間禅的境界,故可以觀。禅宗講的不是這樣,登地菩薩不是這樣修的,登地菩薩是把這頭牛放出去。所謂「放出去」有幾個意義,它是有靈通,力量很大,又可遠離您的色身。若 心不滅,要害人,不用真正去殺人,只要起心動念,要殺一個人很快的,可以讓他在幾天內死掉,要做其他壞事更不用談了,如此靈通的心,如何能不去好好管製它?

  

悟後心未淨者害心起的話,如果進入想陰魔相就可以知道,哦!這個心原來這麽厲害呀!聽一位同學說,他去中部參訪某位師父,看師父的牆壁有一個大洞,就問道:「這裏怎麽會有一個洞呢?」師父說:「我在打坐的時候,突然間想用這個心去撞牆壁,看會有什麽狀況?」啪一下,牆壁就破了一個洞,這心就是這麽厲害,那你心不淨去玩這個心的話,去騙財、騙色、去害人,不就完蛋了,造業在起心動念間,太容易了。進入想陰魔相,研究這個心怎麽達到目的,如果爲了化衆生苦難還無所謂,但爲了貪錢、貪利、貪色、..,用心去達到這些目的,那不是在造業嗎?墜入地獄如箭射那麽快就進入了。

  

牧牛就是根本不讓它動一個念,一個了了的覺知是主人翁、是覺知的心,那個會起心動念、會有不甘願、會起害心、會貪人錢財、貪美色、會有執著、會自以爲是、會貢高我慢的,那是誰?有的同學還分不清楚,說我聽了很不爽,那個不爽的心是誰?你要幫它打掉呀!這件事沒有照我的意思去做,就不痛快,誰不痛快,滅掉它。

  

反觀過來,如果知道怎麽修的話,不是很簡單嗎?天天都在修行,時時刻刻都在修,執杖牧這頭野牛,故心地天天都是個大道場。今天裏面發生什麽事情,包括那個人、那一句話,我心裏面怎麽反應。最好都無所謂,最好都清淨自在。做不到清淨、自在!起種種心意念反應,就是要你來修理它的,心地法門,本來就是這個樣子,這才是真正在修心。

  

如果你自以爲是,自尊心很強,同學不能建議什麽,那是法的執著,如何解脫。例如網上文稿,邱大德說我這句話不大好,若我想:我是老師呢!你敢這樣子講我哦!果這樣是我心裏面有病嘛!心沒有病的話,大家平等,我要反省,對呀!她說的有道理,我怎麽寫這句話讓人看不懂或太傷人,即馬上更改。若發脾氣說:要改你自己改。有錯不是要改別人,而要改自己的心,不要跟人家爭說:我這樣寫你看不懂啊!如此怎可滅除我執與法執呢?

  

心也是這樣修的,對100人講一句話,有80個人同意,20個人不同意,就要反省!爲什麽大家不能夠同意,沒有意見呢?就是說99個同意,你也要想想,這樣已經夠完美了,他不同意,那是他境界不夠,就不要理他,沒有辦法,能改就改,改到最好也沒有辦法,所以這樣不要對那境(發生的那個境)去執著,一執著會有兩種現象,一個是起沖突,一個是逃避,這都沒有走對要走的路。

  

真正要走的路是改革內心,你爲什麽有這種心態、這種看法?你心一轉的話,就沒事!天下太平!沒轉的話,就覺得很痛苦、慌亂,這就是實修境況。悟後要不要修?古德雲:修不修是兩頭話,要修沒得修,不修嘛!這個心管不住,不行!還是要管。所以一個覺知的我清清楚楚的時候,它一定可以看到你的起心動念,第一階段一定不讓它亂動,起了一個字、兩、叁個字的念頭,馬上覺知後就說:「你在想什麽?」

  

禅宗講的「製心止」,跟內觀法門不一樣,內觀是觀你的心起心滅,或者身體痛及那裏有覺知。製心止不是這樣,製心止只要念起就要壓它,不能讓它去成就業力。悟後的製心止又和禅宗第一階段的製心止不一樣,禅宗在剛開始修時,認爲此心是妄心所感、所現,故要製其心,因爲這個妄想心沒有用,不讓它隨便動念。

  

禅宗標榜的是:要把這頭野牛放出去,放出去不會犯人家秧苗,不會踐踏人家莊稼,不會傷害人家起碼也要有80、90分的德性才能放出去,如果你殺心、 心很重,要讓你把它放出來的話,那不就完蛋了。因爲你的殺心、害心很重,又有靈通力,放出去要殺人、造業是很簡單的,你不知道心的厲害!

  

講話就會致人於死,不懂得這個心,當然不知道可怕,所以你把這頭野牛放出去,那怎麽行呢?一定要稍爲像樣一點,你覺知地看著起心動念,對不對都要觀照,不能讓它有一個完整的思想成就,起了兩、叁個字就要警覺、就要壓下了,若有完整的思想出來的話,就是你沒有做到「執杖牧牛」的功夫。

  

3. 語體文解

  

福州長慶大安造訪百丈山懷海禅師,大安禅師禮拜後就問:「學人欲求作佛,何者即是?」大安當時還沒有究竟,還在學習,說我想要能成佛,什麽叫做佛?要怎麽做才能成佛?我們常常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我要成佛,這個成不能講得太滿,我們不可能成就如釋迦牟尼佛這樣的果地佛,你可說我要成覺者,因爲佛本來翻譯爲覺者、覺悟,真正的果地佛是福德兩足尊、叁明六通俱足的,那才是真正的佛,福夠了,德也足夠,而且都是所有世間成就最好的。

  

何謂「叁明」,是指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何謂「六通」,是指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盡通。宿命明-所有的衆生在佛心中,從無始劫以來所有衆生,點點滴滴的因果報應,佛都清清楚楚,這樣才叫做宿命明。所有衆生沒有時空的限製,因緣果報都清楚,那才是真正的佛。

  

宿命通-可以看出八萬大劫(約5,376億年)以內衆生的因緣果報,此外的未來與過去的衆生宿命就沒有這個能力去觀,也觀不到,這就是世間四禅行者或阿羅漢與佛的差別。這宿命明與宿命通的智慧差多少?阿羅漢跟佛的智慧就差非常多。那麽,阿羅漢的境界我們做到了嗎?也沒有做到,五千億多年前、後所有衆生的因緣果報都搞清楚了沒有?現在有人只能觀前一世的因緣,好像就很叫座了,你上一世是什麽?今生怎麽會來出生做人?來生要怎麽樣,搞清楚了,這個還不夠格做阿羅漢。五千億間衆生的果報,像看手中所拿阿摩羅果(水果)一樣,看…

《公案禅機 肆、開悟後功用行 二、公案 — 散位止製 2· 執杖牧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