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貳、認識本性 二、公案 — 空之如來藏 8· 無漏功德

  

(一)公案本文

  

大顛問石頭希運禅師曰:「古人雲:道有、道無是二謗,請師除。」

  

(識起迷情於道屬有或無,本是一體兩面,執著有、無,本是未究竟者。)

  

石頭禅師曰:「一物亦無,除個什麽?」

  

(引入本體界,顯示無漏功德體性。現象界之有,緣滅後終歸於無;無者本即是無。有即是幻有。本來無一物,何必言除?)

  

(二)玄祥釋解

  

1. 前言

  

如果一個道人心,面對一切現象的時候,也許能知道未來、知道過去,但卻不能夠釋懷,就是放不下,那也不是真正的悟體空,故體之空相,你是意會得,但不清淨的習氣不除去,就是有挂礙。所以說修證到有覺、有知,再來就是要悟入空。我們常講,觀空智是一個必修的階段,悟空即能去掉一切執著,才能夠成菩薩、覺者。如果沒有證到空,面對一切法時還是會黏,即沒有真正得到解脫知見。雖然你知道法的真實,但是做不到無黏,體空面對一切因緣起一切法相時,偏偏你會去煩惱、會去妄想,偏偏會有無數的習氣跟他相應,這是沒有完全證到清淨的空體現。如果你能超越一切法不黏,沒有一切煩惱,這種境界就是「見性」之謂。

  

能超越覺知後的所有感受,始能稱爲覺者。譬如說身根,我們身體能感覺「熱」,感覺熱是身體觸覺在感覺上知「熱」;熱如果是很燙,處在這種很熱很熱時,若沒有超越自己的知覺,就會對熱起執著心,若超越了觸覺知的熱,即能以真體去了知其熱,但卻能不懼怕此熱的現象。

  

我們常說:一切法沒有超越,就是心的煩惱、妄想、習氣沒有去掉。這是對什麽來講?對「意根」來講,熱是身體觸覺知所感覺的,若能超越觸覺所感覺的話,就是超越意根的心知。同樣在現實之間,也可以去體會到底見性了沒?不是只有一個了了的知覺,了了的知覺對一切境的感受,是否超越那個覺受?若能如此地修證,自體無漏功德性,就能如實地顯露而出。

  

2. 釋題

  

我們講公案,從體性的「空」,慢慢講到體性的「用」。現在,「無漏功德」公案,系言我們體性,依外在一切因緣,起法相時,本身的體是不會有煩惱,不會有種種的挂礙的。也就是說能明心見性,即有此無漏德性表露。如果一個『明心見性』行者,能對一切境界了了知覺,對一切境界亦沒有挂礙,才是真修士。

  

體空所現的一切法,當然是因緣而起的;因緣而起的一切法,本身體空所現的法是如來禅境,體空是如來禅體,一切法是不空,是如來禅用。所以佛性有此兩面,以空的體性,面對不空的因緣法,無有所謂的妄想、習氣,所以說一切法自起,自性卻都有無漏功德。

  

「無漏功德」是本來體性的樣子,若體性顯露,就可以對一切法,看得很開、無所謂,那就自在了。若是對境當下能放下,但過幾天境雖沒了,卻是妄想又一大堆,又迷失在那情境中,此是悟得不真實故。

  

3. 語體文解

  

大顛禅師還沒有成就道果時,去參訪石頭希運禅師,說:「古人雲:道有、道無是二謗,請師除。」說本有者是一種對佛法的誹謗,說道無亦是對佛法的一種誹謗,不管偏於空或有,這兩個說法都有毛病、不對勁,請師來排除此爭議之論說。

  

  要了解「道有」、「道無」,應在修行過程中,從妄有中舍棄一切有相,當然這一修行的階段,可說是「舍識用根」,不用心識,只要用六根去面對一切境界就好了,這還談不上「空」、「不空」的修證,因爲這一切有相都是妄有,是不真實的妄識所支配故,這些妄心假念不能當真,當然不是真心所現,故不能當真,故說「一妄皆妄」。如果有一天,能夠悟入了,開悟了,我們的體性顯露,菩提自性顯露,雖然沒修到無漏,沒有煩惱的境界,但是起碼,已經般若智慧現起,引導你慢慢對一切法證得解脫。

  

在初步階段,以般若智慢慢地去轉煩惱,當體空顯現時,就不必用智慧去轉,而能對境如如的,不必要用一個法,用一點智慧來轉煩惱。在初階段時,對事情看不開時,自己就說:隨它去吧!或者是用心念《金剛經》中的話語:「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反正,你覺得什麽法管用,面對什麽事看不開時,就拿來用。如此用一些法來轉,才不迷失自己,不然的話,一迷失,就一頭栽進去煩惱境裏,不會再有智慧去轉。等到你智慧現起,已經過了好幾天,才想到:我爲什麽要煩惱?但那已經過去了。

  

真正的體性,如果修練到對一切境,能夠如如不動的話,那是真正禅定,其功夫自然現,不是呼口號,是用你對事情的覺照來對治一切現象,自然能坦蕩蕩,以空體去面對一切境,不會起煩惱心。我們說,修行的最高點 悟到空,若此時,證悟者說:一切法皆是空、無,那行者將是墮入空亡,是一種證知上的偏空。現在如果有人證入空,就會誹謗證得有相者。

  

我等佛性 自然如如不動之體性,去面對一切境,無煩惱後,證得體空之後,又得回凡。因爲悟空的人,能體知一真皆真,因是真心所流露故。不管是真、是假,不必在意;若在意時,就有法的執著,所以念頭一閃,是真也好、假也好,都不必去理它。這樣的話,生滅法起滅,主觀意念能了知一切事,但很多事都是從心地裏面出來,一閃就過,這是有相。證悟者若執說有,則是墮入偏有,亦是證知上的偏見。現在如果有人證得有,就會誹謗證得空相者。

  

其實,世間的一切法,包括「空」、「有」。我們常說:如如不動,是以如實空的體去面對如實不空的境,就是真佛性。什麽叫「如實空」?「如實」就是"沒有"、"空"、"無",我們的體本無生滅,這是悟空。再以空之體,泛起一切有相,就現一切法相;一切法相實則是不空的境。一切法相裏面,還是有「如實不空」的"體空"在。所以「空」、「不空」,是不是在講同一件事情?

  

今天起了一個念,那個念好像有,有就拿出來看,但就拿不出來,所以在有相裏面,還是含著空。如實,是無相,實相者,無相也。經典常講:實相非相,非相就是無相。凡所有世間的一切法,或者吾等心地裏起的一切念、一切幻相,這些都不是實相,由如實空的體所現的一切境。懂得這個「空」、「不空」兩個是同時存在的道理,才是修證佛法的全部。不落於空,也不落於有,是謂中道。

  

現在說「空」不對,爲什麽?因爲世間一切有相,或者興起的一個念,那不是有相嗎?所以執著空就是不對,因爲諸法因緣生起有相。若執著有相,剛剛講的,有相之間那個相是不真實的,相的根本還是空,所以我們講體空,如果以悟得有相的話,就會來誹謗空,所以說「空」也不對,說「有」也不對。其實說「空」,一切法不來、一切因緣不來的話,是空;如果說「有」,一切法來因緣起就是有相,那怎麽辦呢?如果剛好也有「空」、也有「不空」的兩個在一起,這不是只有中道才能圓滿其說?

  

再說佛法的概念,不要說偏於空、偏於有,這個佛法概念就是中道,懂得這些就等於整個佛法概念都有了。我們常常講的中道觀,圓滿的空是大圓鏡,面對一切外在因緣感召時,就會起一切自性相應,看什麽因緣起什麽意境。

  

自性─有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心性,而空性是各個自性的根本。空性是體,所有的心意識起自性,六根起自性的話,都是以空性爲其本的。五根:眼、耳、鼻、舌、身能起自性,就是見性、聞性、嗅性、味性、觸性。

  

唯識講依他起性,依“他”者是依其因緣起了自性,自性能産生法相,看哪一識來認知哪個法相。如果眼根面對一切色相的話,那見的自性就看到一個色相的法相,色相的法相是誰來認識它,當然是眼識來認識它、了知它。眼、耳、鼻、舌、身等等都是一樣的,這裏所說的法相就是色相,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物質形相(色相就是物質形相)。現在講中道觀,我們體空本來如如不動的體,在這裏是不生滅的,不管法怎麽起滅,它的體都是不生滅的。像剛講的念頭起,那個有相裏面還是有"空",爲什麽?要抓那個有相,抓不出來,沒有一個有相可以抓,這是不生滅的法,不生滅的體。

  

一切因緣起一切法的時候,是爲有相,這有相是生滅法,生滅法是什麽?是無常的,是會滅的,緣滅法滅的話就沒有了。我們常講,聖人的空體,面對這些境界起時,他是沒有煩惱,故無漏功德性現。凡夫有煩惱的是第六意識妄分別的習氣毛病,第七意識的妄想,才造成煩惱,現在不講第六識、第七識,就說前五識---眼、耳、鼻、舌、身五根,面對著色、聲、香、味、觸五塵境,所生起的一切相,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去認知它,僅止於認識,而不起一切煩惱的話,這是聖人的境界,而起煩惱者即是凡夫。

  

什麽叫做「中道」呢?執空說空也不對,執有說有也不對,說空就誹謗有,說有就誹…

《公案禅機 貳、認識本性 二、公案 — 空之如來藏 8· 無漏功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