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公案禅机 贰、认识本性 二、公案 — 空之如来藏 8· 无漏功德

  

(一)公案本文

  

大颠问石头希运禅师曰:「古人云:道有、道无是二谤,请师除。」

  

(识起迷情於道属有或无,本是一体两面,执着有、无,本是未究竟者。)

  

石头禅师曰:「一物亦无,除个什麽?」

  

(引入本体界,显示无漏功德体性。现象界之有,缘灭後终归於无;无者本即是无。有即是幻有。本来无一物,何必言除?)

  

(二)玄祥释解

  

1. 前言

  

如果一个道人心,面对一切现象的时候,也许能知道未来、知道过去,但却不能够释怀,就是放不下,那也不是真正的悟体空,故体之空相,你是意会得,但不清净的习气不除去,就是有挂碍。所以说修证到有觉、有知,再来就是要悟入空。我们常讲,观空智是一个必修的阶段,悟空即能去掉一切执着,才能够成菩萨、觉者。如果没有证到空,面对一切法时还是会黏,即没有真正得到解脱知见。虽然你知道法的真实,但是做不到无黏,体空面对一切因缘起一切法相时,偏偏你会去烦恼、会去妄想,偏偏会有无数的习气跟他相应,这是没有完全证到清净的空体现。如果你能超越一切法不黏,没有一切烦恼,这种境界就是「见性」之谓。

  

能超越觉知後的所有感受,始能称为觉者。譬如说身根,我们身体能感觉「热」,感觉热是身体触觉在感觉上知「热」;热如果是很烫,处在这种很热很热时,若没有超越自己的知觉,就会对热起执着心,若超越了触觉知的热,即能以真体去了知其热,但却能不惧怕此热的现象。

  

我们常说:一切法没有超越,就是心的烦恼、妄想、习气没有去掉。这是对什麽来讲?对「意根」来讲,热是身体触觉知所感觉的,若能超越触觉所感觉的话,就是超越意根的心知。同样在现实之间,也可以去体会到底见性了没?不是只有一个了了的知觉,了了的知觉对一切境的感受,是否超越那个觉受?若能如此地修证,自体无漏功德性,就能如实地显露而出。

  

2. 释题

  

我们讲公案,从体性的「空」,慢慢讲到体性的「用」。现在,「无漏功德」公案,系言我们体性,依外在一切因缘,起法相时,本身的体是不会有烦恼,不会有种种的挂碍的。也就是说能明心见性,即有此无漏德性表露。如果一个『明心见性』行者,能对一切境界了了知觉,对一切境界亦没有挂碍,才是真修士。

  

体空所现的一切法,当然是因缘而起的;因缘而起的一切法,本身体空所现的法是如来禅境,体空是如来禅体,一切法是不空,是如来禅用。所以佛性有此两面,以空的体性,面对不空的因缘法,无有所谓的妄想、习气,所以说一切法自起,自性却都有无漏功德。

  

「无漏功德」是本来体性的样子,若体性显露,就可以对一切法,看得很开、无所谓,那就自在了。若是对境当下能放下,但过几天境虽没了,却是妄想又一大堆,又迷失在那情境中,此是悟得不真实故。

  

3. 语体文解

  

大颠禅师还没有成就道果时,去参访石头希运禅师,说:「古人云:道有、道无是二谤,请师除。」说本有者是一种对佛法的诽谤,说道无亦是对佛法的一种诽谤,不管偏於空或有,这两个说法都有毛病、不对劲,请师来排除此争议之论说。

  

  要了解「道有」、「道无」,应在修行过程中,从妄有中舍弃一切有相,当然这一修行的阶段,可说是「舍识用根」,不用心识,只要用六根去面对一切境界就好了,这还谈不上「空」、「不空」的修证,因为这一切有相都是妄有,是不真实的妄识所支配故,这些妄心假念不能当真,当然不是真心所现,故不能当真,故说「一妄皆妄」。如果有一天,能够悟入了,开悟了,我们的体性显露,菩提自性显露,虽然没修到无漏,没有烦恼的境界,但是起码,已经般若智慧现起,引导你慢慢对一切法证得解脱。

  

在初步阶段,以般若智慢慢地去转烦恼,当体空显现时,就不必用智慧去转,而能对境如如的,不必要用一个法,用一点智慧来转烦恼。在初阶段时,对事情看不开时,自己就说:随它去吧!或者是用心念《金刚经》中的话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反正,你觉得什麽法管用,面对什麽事看不开时,就拿来用。如此用一些法来转,才不迷失自己,不然的话,一迷失,就一头栽进去烦恼境里,不会再有智慧去转。等到你智慧现起,已经过了好几天,才想到:我为什麽要烦恼?但那已经过去了。

  

真正的体性,如果修练到对一切境,能够如如不动的话,那是真正禅定,其功夫自然现,不是呼口号,是用你对事情的觉照来对治一切现象,自然能坦荡荡,以空体去面对一切境,不会起烦恼心。我们说,修行的最高点 悟到空,若此时,证悟者说:一切法皆是空、无,那行者将是堕入空亡,是一种证知上的偏空。现在如果有人证入空,就会诽谤证得有相者。

  

我等佛性 自然如如不动之体性,去面对一切境,无烦恼後,证得体空之後,又得回凡。因为悟空的人,能体知一真皆真,因是真心所流露故。不管是真、是假,不必在意;若在意时,就有法的执着,所以念头一闪,是真也好、假也好,都不必去理它。这样的话,生灭法起灭,主观意念能了知一切事,但很多事都是从心地里面出来,一闪就过,这是有相。证悟者若执说有,则是堕入偏有,亦是证知上的偏见。现在如果有人证得有,就会诽谤证得空相者。

  

其实,世间的一切法,包括「空」、「有」。我们常说:如如不动,是以如实空的体去面对如实不空的境,就是真佛性。什麽叫「如实空」?「如实」就是"没有"、"空"、"无",我们的体本无生灭,这是悟空。再以空之体,泛起一切有相,就现一切法相;一切法相实则是不空的境。一切法相里面,还是有「如实不空」的"体空"在。所以「空」、「不空」,是不是在讲同一件事情?

  

今天起了一个念,那个念好像有,有就拿出来看,但就拿不出来,所以在有相里面,还是含着空。如实,是无相,实相者,无相也。经典常讲:实相非相,非相就是无相。凡所有世间的一切法,或者吾等心地里起的一切念、一切幻相,这些都不是实相,由如实空的体所现的一切境。懂得这个「空」、「不空」两个是同时存在的道理,才是修证佛法的全部。不落於空,也不落於有,是谓中道。

  

现在说「空」不对,为什麽?因为世间一切有相,或者兴起的一个念,那不是有相吗?所以执着空就是不对,因为诸法因缘生起有相。若执着有相,刚刚讲的,有相之间那个相是不真实的,相的根本还是空,所以我们讲体空,如果以悟得有相的话,就会来诽谤空,所以说「空」也不对,说「有」也不对。其实说「空」,一切法不来、一切因缘不来的话,是空;如果说「有」,一切法来因缘起就是有相,那怎麽办呢?如果刚好也有「空」、也有「不空」的两个在一起,这不是只有中道才能圆满其说?

  

再说佛法的概念,不要说偏於空、偏於有,这个佛法概念就是中道,懂得这些就等於整个佛法概念都有了。我们常常讲的中道观,圆满的空是大圆镜,面对一切外在因缘感召时,就会起一切自性相应,看什麽因缘起什麽意境。

  

自性─有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心性,而空性是各个自性的根本。空性是体,所有的心意识起自性,六根起自性的话,都是以空性为其本的。五根:眼、耳、鼻、舌、身能起自性,就是见性、闻性、嗅性、味性、触性。

  

唯识讲依他起性,依“他”者是依其因缘起了自性,自性能产生法相,看哪一识来认知哪个法相。如果眼根面对一切色相的话,那见的自性就看到一个色相的法相,色相的法相是谁来认识它,当然是眼识来认识它、了知它。眼、耳、鼻、舌、身等等都是一样的,这里所说的法相就是色相,就是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物质形相(色相就是物质形相)。现在讲中道观,我们体空本来如如不动的体,在这里是不生灭的,不管法怎麽起灭,它的体都是不生灭的。像刚讲的念头起,那个有相里面还是有"空",为什麽?要抓那个有相,抓不出来,没有一个有相可以抓,这是不生灭的法,不生灭的体。

  

一切因缘起一切法的时候,是为有相,这有相是生灭法,生灭法是什麽?是无常的,是会灭的,缘灭法灭的话就没有了。我们常讲,圣人的空体,面对这些境界起时,他是没有烦恼,故无漏功德性现。凡夫有烦恼的是第六意识妄分别的习气毛病,第七意识的妄想,才造成烦恼,现在不讲第六识、第七识,就说前五识---眼、耳、鼻、舌、身五根,面对着色、声、香、味、触五尘境,所生起的一切相,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去认知它,仅止於认识,而不起一切烦恼的话,这是圣人的境界,而起烦恼者即是凡夫。

  

什麽叫做「中道」呢?执空说空也不对,执有说有也不对,说空就诽谤有,说有就诽…

《公案禅机 贰、认识本性 二、公案 — 空之如来藏 8· 无漏功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