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谤空,所以我们先说明佛法的中道观。所谓「中道」,就是以如实空的体,去面对如实不空的因缘起一切法相时,能够如如不动,如如不动就是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没有习气相应,这就是「中道」。
佛法的「中道」跟儒家的「中庸」是不一样的,两者差得很多。「中庸」是两者取其中,譬如说买卖东西,出价是一百元,你说不要那麽贵,70块好了,他说不坚持一百块,各让一步,就是两者加起来除以二就是85元,我捞到15块,本来老板要多赚15块,现在少赚一点,中庸之道是皆大欢喜,各退一步、让一步。而佛法的「中道」不是这样,跟中庸之道没有关系。佛法是讲解脱之道,「中道」是以如实空的体,去面对如实不空的境时,能没有烦恼,即证得体空,面对有相,能无着、无黏。有的人虽是佛教徒,也在讲佛法,但将「中道」说成「中庸」之道的大有人在。此两者是差了十万八千里的,论「中道」者有一部经典即『中论』,都是在论中观。简单说,中道即是有一个如实空的体,面对如实不空的境,不会有烦恼,那是无漏。
将「道有」、「道无」的诤论详说如上,也因认识不足,才有古人说「道有」也不对,是一种诽谤;说「道无」也不对,也是一种诽谤。「道无」是落於偏空,「道有」是落於偏有,这是两个极端。你说这边是空,即执着这个,就是偏空;说那边是有,执着有相,就是偏有。为什麽不能入中道呢?不能起中道观呢?若修行没有这样经历过一趟,是不能了解其真实的。
一般而言,从开悟後才真正在修行,在爬坡往上,到最高点就是空、悟空。之後,再舍空回凡。如果一个人开悟了,修证到空的时候,唉呀!怎麽一切都没有?还没有回凡的时候,看到一切好像都空,哪里有因缘业报,就会拨无因果。那里有因?那里有果?《楞严经》中的「想阴魔相」,就有一些人认识不清楚,走到一半的悟空,认为是究竟了,所以说哪里有什麽因果,这是拨无因果。那造业就大了,毛病多了,这是第一道,所以属於偏空。
如果是再回凡,就能进入有相,世间的一切,确实是存在的,现实存在是因缘和合起来的,才成立一个事情或者是一个物。譬如说这个黑板架子,架子因缘巧合时有板子、有架子、有脚、有..,这样因缘巧合凑成架子上摆了黑板,如果哪个时候缘散了,那个形相黑板还在不在?东一块、西一块的这个形相就不在了,缘散了,形相就没有了。如此说物体的存在,也都是短暂的,以我们的眼光来看,这些应该几十年後不会坏掉,还是存在,但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万年,在时间里面只占了一丁点而已,故此物质还是会动、还是会灭;现在黑板是因缘巧合所以我们看得到。板子中有物质在动,当认真研究板子时,板子中有电子、质子、中子等,全在活动的运动着,如电子在转得飞快时就没有形相了,看不清楚了,这是从物理上来讲。如果从因缘巧合来讲,每一个因子都是因缘凑在一起才成形的。所以懂了这个的话,不落於偏空,不落於偏有,即谓中道。佛法言诸法因缘而生,缘来法就生,缘灭法就灭,有这样的认知与证悟就可以解脱,僧就请禅师来除去偏空或偏有,这个断常见毛病的理论。
按语说此公案缘起於现象界,「道有」、「道无」好像世间中的空有相,「道有」、「道无」本来是一体的两面,所以执着「有」、执着「无」表示还没有证到究竟者,悟到「空」或者悟到「有」都是半调子。普通执着「有」的不会到「空」这边来,他不是在空观里,同样只会讲理论,没有实修的验证,或只走一半。
如果真的从空走到回凡的话,本着佛教修行路清清楚楚,不会讲「空」、不会讲「有」,而是讲「中道」因缘起一切法,面对一切境界没有烦恼,你的佛性就是这样「空有不二」-这是无漏功德性的。
石头希运禅师就回答说:「一物亦无,除个什麽?」空也是没有,有也是没有,那个悟空、悟有的要除什麽?总是戏论。空者无相,要有个东西才可以除,「道有」、「道无」理地上讲,都是无相,真实里面没有一个「道有」、「道无」,那叫我来除什麽?不必除!都是你在打妄想,自己提出问题来,自己打妄想才会有这个,如果你心无碍於本公案上的分别心想,本身没挂碍的话,那麽要除吗?不要除,所以除不除是自己认知的毛病,根本就没有除的必要。
按语说把大颠师引入本体,本体是空无,显具无漏功德体性。我们现象界有相终将归於无,为什麽?因这是法相,一切因缘起一切相,然後缘灭了,法相灭,法相灭,自性也不存在了,自性不用而灭的话,又回到空体,这过程之间本来就没有,所以,”有”终归会入於”无”,那”无”本来就”无”,体空本来就无,所以有是幻有,不要当真。
总结一句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你有所执才有境,有境才要去所执,一切相理地观之,要从理地上去观佛法,一个是空要认识它,一个是所现的法相,此相追根到底它还是空,要抓也抓不出,所以法相还是空,法性也是空,连自性根本也是空。所以好不容易起了一个自性,起了法性,现了法相,结果经典上讲的这些都是空,要从理地如此去观。
如果从实际或者有相去观,好像有这麽一回事情,因缘起的一切法相,但是修行的人面对它不要把它当真,不被它转。自性镜子照的法相好像是有,镜子里面那个有相是”幻有”要抓也没有,只现其相。就像我们的体所照到的”有相”也是幻有的,不是真实的,镜子所照的「有相」有什麽?是有光源才能显其境!因为镜子要产生相一定要有“光”才能现其物境。镜子照到外在物相时,它里面会现一个相,相是光影,抓光影出来看看,是抓不出来的,所以这不是幻有吗?虽然有相,但是经云是幻有。所以说一切法相,从理地来观,还是「无」,那心地里面起了一切念、一切妄想、一切幻境那也是无,不要被它迷惑了,不要把它当真。
总之,「道有」、「道无」若有所诤论,都是在修行过程中的部份认知而已,若也极力为「道有」、「道无」而争得面红耳赤,都是走到半途的行者。悟得自性者两边不落,亦无戏论可言。
( 85 年 6月 4 日 讲於 龙潭 )
《公案禅机 贰、认识本性 二、公案 — 空之如来藏 8· 无漏功德》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