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禅機 貳、認識本性 二、公案 — 空之如來藏 8· 無漏功德▪P2

  ..續本文上一頁謗空,所以我們先說明佛法的中道觀。所謂「中道」,就是以如實空的體,去面對如實不空的因緣起一切法相時,能夠如如不動,如如不動就是沒有煩惱、沒有妄想、沒有習氣相應,這就是「中道」。

  

佛法的「中道」跟儒家的「中庸」是不一樣的,兩者差得很多。「中庸」是兩者取其中,譬如說買賣東西,出價是一百元,你說不要那麽貴,70塊好了,他說不堅持一百塊,各讓一步,就是兩者加起來除以二就是85元,我撈到15塊,本來老板要多賺15塊,現在少賺一點,中庸之道是皆大歡喜,各退一步、讓一步。而佛法的「中道」不是這樣,跟中庸之道沒有關系。佛法是講解脫之道,「中道」是以如實空的體,去面對如實不空的境時,能沒有煩惱,即證得體空,面對有相,能無著、無黏。有的人雖是佛教徒,也在講佛法,但將「中道」說成「中庸」之道的大有人在。此兩者是差了十萬八千裏的,論「中道」者有一部經典即『中論』,都是在論中觀。簡單說,中道即是有一個如實空的體,面對如實不空的境,不會有煩惱,那是無漏。

  

將「道有」、「道無」的诤論詳說如上,也因認識不足,才有古人說「道有」也不對,是一種誹謗;說「道無」也不對,也是一種誹謗。「道無」是落於偏空,「道有」是落於偏有,這是兩個極端。你說這邊是空,即執著這個,就是偏空;說那邊是有,執著有相,就是偏有。爲什麽不能入中道呢?不能起中道觀呢?若修行沒有這樣經曆過一趟,是不能了解其真實的。

  

一般而言,從開悟後才真正在修行,在爬坡往上,到最高點就是空、悟空。之後,再舍空回凡。如果一個人開悟了,修證到空的時候,唉呀!怎麽一切都沒有?還沒有回凡的時候,看到一切好像都空,哪裏有因緣業報,就會撥無因果。那裏有因?那裏有果?《楞嚴經》中的「想陰魔相」,就有一些人認識不清楚,走到一半的悟空,認爲是究竟了,所以說哪裏有什麽因果,這是撥無因果。那造業就大了,毛病多了,這是第一道,所以屬於偏空。

  

如果是再回凡,就能進入有相,世間的一切,確實是存在的,現實存在是因緣和合起來的,才成立一個事情或者是一個物。譬如說這個黑板架子,架子因緣巧合時有板子、有架子、有腳、有..,這樣因緣巧合湊成架子上擺了黑板,如果哪個時候緣散了,那個形相黑板還在不在?東一塊、西一塊的這個形相就不在了,緣散了,形相就沒有了。如此說物體的存在,也都是短暫的,以我們的眼光來看,這些應該幾十年後不會壞掉,還是存在,但幾十年、幾百年,甚至幾千萬年,在時間裏面只占了一丁點而已,故此物質還是會動、還是會滅;現在黑板是因緣巧合所以我們看得到。板子中有物質在動,當認真研究板子時,板子中有電子、質子、中子等,全在活動的運動著,如電子在轉得飛快時就沒有形相了,看不清楚了,這是從物理上來講。如果從因緣巧合來講,每一個因子都是因緣湊在一起才成形的。所以懂了這個的話,不落於偏空,不落於偏有,即謂中道。佛法言諸法因緣而生,緣來法就生,緣滅法就滅,有這樣的認知與證悟就可以解脫,僧就請禅師來除去偏空或偏有,這個斷常見毛病的理論。

  

按語說此公案緣起於現象界,「道有」、「道無」好像世間中的空有相,「道有」、「道無」本來是一體的兩面,所以執著「有」、執著「無」表示還沒有證到究竟者,悟到「空」或者悟到「有」都是半調子。普通執著「有」的不會到「空」這邊來,他不是在空觀裏,同樣只會講理論,沒有實修的驗證,或只走一半。

  

如果真的從空走到回凡的話,本著佛教修行路清清楚楚,不會講「空」、不會講「有」,而是講「中道」因緣起一切法,面對一切境界沒有煩惱,你的佛性就是這樣「空有不二」-這是無漏功德性的。

  

石頭希運禅師就回答說:「一物亦無,除個什麽?」空也是沒有,有也是沒有,那個悟空、悟有的要除什麽?總是戲論。空者無相,要有個東西才可以除,「道有」、「道無」理地上講,都是無相,真實裏面沒有一個「道有」、「道無」,那叫我來除什麽?不必除!都是你在打妄想,自己提出問題來,自己打妄想才會有這個,如果你心無礙於本公案上的分別心想,本身沒挂礙的話,那麽要除嗎?不要除,所以除不除是自己認知的毛病,根本就沒有除的必要。

  

按語說把大顛師引入本體,本體是空無,顯具無漏功德體性。我們現象界有相終將歸於無,爲什麽?因這是法相,一切因緣起一切相,然後緣滅了,法相滅,法相滅,自性也不存在了,自性不用而滅的話,又回到空體,這過程之間本來就沒有,所以,”有”終歸會入於”無”,那”無”本來就”無”,體空本來就無,所以有是幻有,不要當真。

  

總結一句話「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你有所執才有境,有境才要去所執,一切相理地觀之,要從理地上去觀佛法,一個是空要認識它,一個是所現的法相,此相追根到底它還是空,要抓也抓不出,所以法相還是空,法性也是空,連自性根本也是空。所以好不容易起了一個自性,起了法性,現了法相,結果經典上講的這些都是空,要從理地如此去觀。

  

如果從實際或者有相去觀,好像有這麽一回事情,因緣起的一切法相,但是修行的人面對它不要把它當真,不被它轉。自性鏡子照的法相好像是有,鏡子裏面那個有相是”幻有”要抓也沒有,只現其相。就像我們的體所照到的”有相”也是幻有的,不是真實的,鏡子所照的「有相」有什麽?是有光源才能顯其境!因爲鏡子要産生相一定要有“光”才能現其物境。鏡子照到外在物相時,它裏面會現一個相,相是光影,抓光影出來看看,是抓不出來的,所以這不是幻有嗎?雖然有相,但是經雲是幻有。所以說一切法相,從理地來觀,還是「無」,那心地裏面起了一切念、一切妄想、一切幻境那也是無,不要被它迷惑了,不要把它當真。

  

總之,「道有」、「道無」若有所诤論,都是在修行過程中的部份認知而已,若也極力爲「道有」、「道無」而爭得面紅耳赤,都是走到半途的行者。悟得自性者兩邊不落,亦無戲論可言。

  

( 85 年 6月 4 日 講於 龍潭 )

  

《公案禅機 貳、認識本性 二、公案 — 空之如來藏 8· 無漏功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