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醒夢辯論歌·幻化音樂 注疏虛空藏▪P10

  ..續本文上一頁之自現以外單獨他體之法是否根本不存在?若不存在,則一個衆生感受痛苦,另一衆生感受快樂,以及佛的智慧等都混雜一起成一個法了。答曰:無此過,隨理唯識的大智者法稱論師于《他續成立論中》講到:識以外的色法不存在,六道衆生各自相續均爲他體存在,佛的相續與衆生的相續亦是他體。就象同樣是水,人見爲水,鬼見爲膿血,天人見爲甘露,佛見爲法界本性。另外同樣是不淨糞,人見了厭惡,而豬則歡喜。同樣是生活,有人追求世間八法,名聞利養,有人則甘于淡泊,平凡一生,甚至有人舍棄一切出家修道。同樣是修學佛法,有人偏重聞思,有人著眼戒律,有人好打坐,有人願多修加行,有人則向往大圓滿、大手印、大中觀……如是等等全部都是因爲習氣顯現而産生的執著。而且他續成立,故有無量根機,及其前所顯現的森羅萬象之差別法。

  又問:一個衆生所見的情器世界都是他的分別心之自現,那他死後,這些情器世界的顯現應隨之滅盡,他人再也見不到了。答曰:無此過,對死亡之人而言,在他面前再沒有留存生前所見的現象,對別人他相續的自現則不會消失。如兩好友同遊西湖,夜晚歸來各自入睡,夢中他倆又來西湖。甲所乘之舟被惡人掀翻落入水中,在拼命掙紮喊叫之中而醒來,長呼一口氣說:哪裏有水啊!但此時乙卻仍乘一葉扁舟,緩行于碧波蕩漾之湖面,心曠神怡,吟詩作賦,大快人生。所以同樣的顯現法在一者前不現時,但卻可以在他人心前顯現。

  再問:若依隨理唯識不共理論抉擇的結果:凡是分別識前所現爲有,未現則決定沒有,如此則成了外道現世美的觀點了,難道還不與它同一鼻孔出氣嗎?答曰:非也!非也!就某一人道衆生的分別識而言,未現見清淨刹土,亦未現見惡趣痛苦,觀待他的分別識自現,外在決定無有清淨刹土與惡趣痛苦,只可能是人道。但是觀待其它正在感受惡趣痛苦的衆生而言,在它面前就必須承認惡趣自現的刹土以及痛苦。至于現在善趣中的人,相續的阿賴耶中存在將來轉生惡趣的種子,一旦其習氣成熟,則他的面前會自現惡趣刹土與惡趣痛苦;而正在念佛求往生的人,相續中往生極樂世界的種子一旦成熟,自然就會在他面前現見自現的阿彌陀佛與清淨刹土,所以此隨理唯識與外道現世美的觀點完全不同。以上的幾個例子主要從眼識及其前色法的角度來抉擇,至于耳、鼻、舌、身諸識等所對應的聲、香、味、觸亦可類推。

  很多經續論著中對叁界唯心、萬法唯識的觀點都作了充分的闡述,如果通過聞思,對一切現法均爲習氣假立之自現的理論于相續中引生了殊勝的定解,才能說是知道了一點唯識教理。有人滿口是心王、心所、二無我,只知道一些名相,與鹦鹉學舌無甚差別;至于流于口頭的唯識,則于自現之外尚執著有單獨的他體法存在:表皮下的內髒、山之背面、房子下的地基、遠在異鄉的親人等認爲都是有的,如同雖然沒見藏在袖中的胳膊,但它確實存在一樣,但這樣認爲對斷除煩惱、調伏身心亦無大利。《寶積經》雲:“佛言若不修行得菩提者,音聲言說亦應證得無上菩提。作如是言:“我當作佛,我當作佛。”以此語教,無邊衆生,應成正覺。故知行在言前,並非心外。”又雲:“佛言,學我法者,惟證乃知。”故對唯識教理,必須反複思惟,並用在生活中觀察,無論白天還是夢境,如此才能真正産生確定的信解——如理聞思修必定會有斷除輪回、解脫煩惱的特效。

  然而普通世間凡夫、外道、有部宗由于認爲心外有實有法存在,而使分別心馳騁外境。《寶積經》雲:有人向狗扔石頭,狗會撲抓石頭,而若向獅子扔石頭,獅子則直接撲向扔石頭的人。如般若經中所說的遠離根本,只尋找枝末,終究是輪回六道。

  承認唯識是世俗現相的究竟本體,此乃修法竅決的關要,摧滅輪回過患的根本方便,依此而不觀外境的幻化,只內觀分別心,于聞思後反複觀察,輪番安住,最後達到安住修。《入中論》雲:“有情世界器世界,種種差別由心立,經說衆生從業生,心已斷者業非有。”總之,諸法抉擇爲心之幻化,此乃內道佛教的殊勝不共的觀點。

  如晚上做夢,夢境中顯現諸多高山,自己從高山上墜落到水中,感受了巨大的痛苦,依靠平時的聞思了知其爲分別心之假立顯現,其痛苦能于當下寂滅。進而推廣至白天,了知叁界輪回所攝的萬法皆依相續心識造業,中間習氣存在,後因緣成熟自現而滅盡。從而使對外境的色聲香味觸法的執著及由親友怨敵産生的煩惱漸次滅盡。逐漸會徹底通達白天的顯現與夢境無二無別。如《華嚴經》雲: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一切顯現法爲唯識自現,那麼唯識的本性呢?中觀宗暫時抉擇爲單空(相似勝義),究竟則爲遠離四邊八戲的般若大空性。隨教唯識的究竟觀點抉擇爲心之本性爲大清淨的如來藏光明。禅宗、大圓滿中則作明空雙運、覺空雙運之說,當然,它們共同的基礎仍舊是將一切現法抉擇爲唯識自現,只不過各自在更高的層次上建立定解與修行而已,因此修顯密解脫道的人,必須要對隨理唯識的觀點産生信解。

  唯識不是哲學理論,只供人們思辨,增加虛妄分別,最終作繭自縛,而應該在聞思後進行修持,故在此略爲說明唯識修法的次第,即初時應觀察修,中間觀察安置交替修,最後安置而修。

  極少數的初學者能夠在上師解說心之本性時即能大徹大悟,而絕大多數人則需要通過聞思産生定解,上述的唯識教義攝集了唯識宗的經論,如《楞伽經》、《解深密經》、《密嚴經》、《辯中邊論》、《瑜伽師地論》、《集量論》、《釋量論》、《唯識二十頌》、《唯識叁十頌》等。獲得相似定解之後,應虔修上師瑜伽,于猛厲祈禱後,以清淨穩定的信心安住于定解中而修法。修法結束後,于日常行爲中,不但積累方便的福德資糧,且應憶念教證與唯識理論來觀察世俗現相的本性。作爲初學者,一座修法的時間應短,座數應多,如屋檐滴水,一滴滴短暫而持久,上座稍稍作意安住後,即可下座或積累方便資糧,或重新憶念,又複上座,如此周而複始,使每次上座都處于修法狀態之中。因初學者的定解不堅固,長時修法容易忘失墮于無記,或昏沈散亂中,故應側重于憶念觀察。

  如是反複上座修法與憶念定解觀察思維之後,原本爲心所妙慧的定解便能逐漸明顯,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遣除粗猛的分別執著及煩惱,于正修時則能寂滅妄念、昏沈與散亂,逐漸顯現出出世無漏的智慧與勝觀的光明。當然,其中的過程、境界因各人的習氣業障而千差萬別,非片言支語可以道盡。因爲正修時安住定解非常重要,故平時應多聞思唯識教義,而不應散心雜話,于正修上座後或先憶念定解,或先修上師瑜伽,或默誦經論的語句……加持自相續不忘失定解,然後就安住于其中。如果忘失或遠離了定解,就需要下座重新思維、觀察,同時積極地積資淨障,然後再上座安住,如此反複觀察與安住交替進行,因串習力故,漸次就能不須太大的功用力而能安住于定解中了。

  通過觀察安住交替修習的磨練,或幾十天、或幾個月、幾年之後,修行者相續中由聞思所産生的定解已進一步上升到修法的定解了。此時,已不需要觀察,就能輕松地安住在此定解上,至于日常生活中,也只需稍有作意就能不離此定解而積資淨障,廣積福德資糧。此時就進入了完全安住修的層次了。檢驗我們初學者修法進步的驗相,應觀察自相續中的煩惱執著的減輕,悲心、信心的增上……否則縱然打坐一定十幾個小時,談起教理頭頭是道,甚至小有感應、神通,都是魔王的加持,這一點須認清。

  前面曾說過,唯識修法是大中觀、大手印、大圓滿等修法的基礎,很多人也許會生起輕視之念,而不加以聞思修學。敬請看祖師如何宣說,《靈峰宗論》雲:“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不過了妄想無性,悟常住真心性淨明體而已。欲悟真性,貴直心正念真如,欲作真如實觀,先修唯心識觀。強觀諸法無實,惟心所現,則心外無法。次觀心無心相,覓之了不可得,則法外無心,既心法兩亡,能所性絕,不謂之真如實觀,不可得矣。”需知聲聞阿羅漢亦沒有這樣的見修行果呢!他們對于外境中的無分微塵尚有實執未遣除,而唯識則將一切外境顯現法均抉擇爲分別識之本性。

  丁二、唱醒夢一如之金剛歌

  分二:醒夢無二之要義唯智者通達,依幻化王教言思察獲殊勝利益。

  戊一、醒夢無二之要義唯智者通達

  頌曰:

  喜悅異口同聲韻,唱出婉轉動聽歌,

  世謂吾汝不相同,吾汝無別世人錯,

  方方面面無二致,罕有說者知更寡,

  若知晝夜顯現法,本來平等無謬誤,

  此則關要之大義,愚者思此交錯現。

  醒夢二者之見行已完全一致,于無有取舍中,如大瑜伽士濟公活佛一樣,異口同聲地唱出隨心所欲的金剛歌來:世間凡夫認爲我們完全不同,其實我們是一體的,沒有任何差別,世人的觀點完全不對。我們方方面面都無二致:無論白天之顯現還是夢境之顯現,它們的因、顯現本身與最後的消失都是假立之法。對這個道理,世間凡夫能宣說的很少,而精通了解的更加微乎其微,至于依法修行的人那就象白天的星星一樣罕見了。白天的諸多顯現法與夢中的境界無二無別,都是業力習氣的迷亂顯現,以究竟的勝義來觀察,均爲平等無生的大空性。而且無論是暫時還是究竟,其本性從未遠離明空雙運的法界實相。如此甚深關要的大義,凡夫由于顛倒執著而無法通達,從而認爲是醒夢相違,現空相離,業障之顯現于實相中存在等有諸多交互錯亂的顯現……

  在唯識修法比較堅固穩定的情況下,修行者可進一步涉足勝義實相的修法,勝義實相修法可分爲暫時的相似勝義修法與究竟的真實勝義修法,大多數修行者須經曆前者方能進入後者。

  暫時相似勝義的修法,其著重弘揚者,印度有自續派的清辯論師…

《醒夢辯論歌·幻化音樂 注疏虛空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觀住輪番淨心法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