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證得法界海會普光明智,具足萬德莊嚴之清淨報身。稱性爲彼大根衆生頓彰圓融無礙法界,但五濁之世,利根者少、鈍根者衆,佛眼觀茫茫衆生倍受諸苦,憶昔悲願不動道場而現應化身,隨類逐形,權巧示現,入于輪回而作化度。如佛在《妙法蓮華經》譬喻品中雲:“舍利弗,如來亦複如是,則爲一切世間之父。于諸怖畏衰惱憂患,無明暗蔽,永盡無余,而悉成就無量知見,力無所畏,有大神力及智慧力,具足方便智慧波羅蜜,大慈大悲常無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而生叁界朽故火宅。爲度衆生生老病死憂悲苦惱,愚癡暗蔽叁毒之火,教化令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見諸衆生爲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之所燒煮,亦以五欲財利故,受種種苦,又以貪著追求故,現受衆苦,後受地獄畜生餓鬼之苦,若生天上及在人間,貧窮困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如是等種種諸苦。衆生沒在其中,歡喜遊戲,不覺不知,不驚不怖亦不生厭,不求解脫。于此叁界火宅東西馳走,雖遭大苦不以爲患。舍利弗,佛見此已,便作是念:我爲衆生之父,應拔其苦難,與無量無邊佛智慧樂,令其遊戲。舍利弗,如來複作是念:若我但以神力以及智慧力,舍于方便,爲諸衆生贊如來知見力無所畏者,衆生以是不能得度。所以者何?是諸衆生,未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而爲叁界火宅所燒,何由能解佛之智慧?舍利弗,如彼長者雖複身手有力,而不用之,但以殷勤方便,勉濟諸子火宅之難,然後各與珍寶大車。如來亦複如是,雖有力無所畏,而不用之,但以智慧方便于叁界火宅拔濟衆生。”這就象一個醒覺的智者,身邊全都是瘋狂的病人,他有心給他們治療,不但不被接受,反而被這些瘋狂者看成是瘋子,因爲他沒有象他們那樣無理智的行爲。爲了拯救這些處于瘋病中而不知苦患的可憐人,智者不得已也裝作瘋狂之相,其實他內心一點也不昏愦迷亂,待所有的瘋狂者都將他視作同類,不再畏懼和戒備時,他便將治療瘋病的藥物說成是美食,讓瘋人們服下……
正如《雜譬喻經》中說:外國經常降惡雨,若落在江、湖、河、井、池水中,人喝此水,就會狂醉,七日之後才能清醒。當時國王聰慧多智,觀見惡雨雲出現,就蓋住一口井,不讓雨降入其中,當時百官郡臣都食用惡雨水,全朝文武悉皆發狂,赤身裸體,以泥塗面,十分狼狽地坐在王宮中。只有國王一人沒有發狂,仍然穿著平常的衣服,天冠璎珞莊嚴其身,坐在勝妙床座上。群臣見到,大生詫異、驚怪萬分,共同商議如何處置國王。國王擔心群臣反叛而內心很害怕,就對衆臣說:“我有良藥,能治好我的狂病。你們稍等片刻,待我服藥,立刻出來。”于是國王入宮,脫掉衣服,泥水塗面,很快出來,群臣一見,皆大歡喜,說理應如此。他們根本不知自己發狂了。七日之後,群臣清醒後,生大慚愧,各自穿戴衣冠,上朝集會。國王依舊如前赤身裸體而坐,諸臣大生驚怪地問道:“大王平日智慧超群,爲什麼如今卻這樣呢?”國王回答說:“我心始終鎮定,未嘗錯亂,但由于你們都發狂了,卻還說我發狂了,所以我就這樣做了,不是真心這樣。”如來也是這樣,因爲衆生先食用無明水,一切都狂醉顛倒,若聞大聖世尊時常宣說諸法不生不滅,一相無相,一定會說大聖是狂言亂語,所以如來隨順衆生,說諸法善惡有爲無爲等。
至于極密義的夢者則代表了報身盧舍那佛,報身佛具有無量的功德莊嚴,恒時安住于法界宮殿中安享常樂我淨的涅槃大樂,此功德光明遍照十方,同時又寂然無生,唯登地以上的菩薩于出定位中方能見到。這就象一個修夢幻瑜珈成就的人,雖然是在夢境中,卻了了分明,安住于夢光明中,絕不等同于凡夫的昏沈入睡。于此光明夢境中,一切顯現法都可隨意變現,且能成就息、增、懷、誅等種種事業,雖然成就了無邊的事業,卻了知其皆爲自心的幻現,一切諸法“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如是于無取無舍中任運成辦,不著痕迹。
以上四層意義,乃是大乘顯密共通的講法,至于大圓滿竅訣部的意義則更爲深廣,此不贅言。我們可以通過聞思修學的不斷增上而産生逐漸深入的理解。當然,作爲初學者,主要是從外內義的角度來理解醒者與夢者。
乙二、作者
作者全知麥彭仁波切早在一千多年前蓮花生大師就授記他將成爲“弘揚大圓滿的太陽”,雪域諸教派共稱的文殊菩薩之化身。本論結尾中有“大喜樂地德者造”即由“德”(全知麥彭仁波切之尊名)于大喜樂聖地而造。其智慧功德可以通過下面偈頌來概括:
覺空文殊童子之加持,
密意界中獲證八辯才,
教證法藏海洋尊勝主,
誠摯祈禱麥彭那迦尊。
尊者自幼異于常童,于七歲時著寫了彙集顯密甚深精要的竅訣藏——《定解寶燈論》,十五歲時讀誦《時輪金剛·韻律曆算》數日,並祈禱文殊菩薩,便徹底精通,在傑娘靜處住十八個月,修文殊語獅子法,並造藥丸,獲得極殊勝相應法相,“從此對顯密、明處之各種論典,一經過目,便能勝解,只需教法傳承,而不必他人釋解。”一切經續總疏之義,從其意海自然流出,在衆多智者中,無所畏懼,如獅子王,講、辯、著均皆無礙。
後于嘎莫達匆閉關修行十叁年,顯現出諸多不可思議的功德。在親見本尊文殊菩薩時,文殊經函及智慧劍均化光融入心中,刹那圓滿通達了經藏,並以如幻之身,親至文殊淨土,谒見文殊菩薩。與黃教格西辯論時,格西見他現文殊之相,而五體投地恭敬頂禮。在石渠閉關叁年修行阿底約嘎,于陽光之下,身無影迹,體空瑩澈,于牆石等物,自由出入無所障礙。在造一切內外續部的精華要義《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圓滿時,于光明夢境中,密主護法神阿仲瑪以身供養,發誓守護。
在石渠的即寺中,叁天閱完了《甘珠爾》(經部),在格蒙寺修法之余,二十五天閱完了《丹珠爾》(論部),並且只在此次閱讀後,便對經論熟記不忘。
上述尊者的功德只是冰山之一角,欲廣知可詳閱其廣傳。
甲二、中善論義
分叁:嗡索德;頂禮和發誓造論;正論。
乙一、嗡索德
藏文嗡索德漢文意爲願一切吉祥圓滿!
此處即是願一切衆生能夠得到叁寶的加持,通達如夢如幻的法界空性,獲得一切暫時的安樂與究竟的解脫,並願正法長久住世,佛日增輝。
乙二、頂禮和發誓造論:
于彼文殊大聖尊,稽首禮已宣此言。
爲了修學佛法的後人能夠産生通達諸法如夢如幻之智慧,故對殊勝的文殊本尊作頂禮而造此論典。此爲頂禮立誓之句。造論弘法前必須皈敬上師叁寶本尊,這是曆代諸祖諸師的定式。頂禮的意義大略有五種:一遵從古德先賢的儀式;二令衆生增長福德善根;叁爲有別于外道論議無有宗本;四祈求加被冥契聖者密意;五顯示能禮所禮雖性空寂,然感應道交難思議。
文殊大聖尊有叁種含義:一、文殊化身即全知麥彭仁波切,尊者示現爲人中阿阇黎的形象,本性則與了義的文殊無二無別;二、了義的文殊,即叁世諸佛明空雙運的智慧之本性;叁、指孺童妙吉祥文殊師利菩薩。
乙叁、正論
分四:醒夢诤辯,智慧大王派遣妙慧作出公正裁決,醒夢和合,妙慧得加持獲殊勝成就。
丙一、醒夢诤辯
分二:醒夢诤辯的緣由,醒夢诤辯的內容。
丁一、醒夢诤辯的緣由
首先以兩位戲劇性的人物——醒者與夢者登場,全論通過他們的诤辯而得以開演。
頌曰:
昨夜夢中善妙境,今日所見顯現法,
二者始則同等生,二者終則同等滅,
夢執夢現以爲實,醒執醒現即是真,
爲辯是非醒夢诤。
昨夜夢中所出現的很多善妙境界,今天白天醒覺時所見的種種顯現法,在顯現時,二者都平等地宛然存在,在消失時,也同樣蕩然無存。在夢境中,對各種的顯現法都認爲是確實存在,于醒覺位中也認爲種種的顯現法都是實有的。因爲各自執著各自的境界爲實有,二者的觀點差別很大,于是夢者與醒者開始诤辯。
對此,法王如意寶作了個比喻:就象昨天夢中在花園裏宴請親友和今天白天真正地在花園裏與親友們舉行宴會一樣;在夢中,對花園中的景色,飲食的美味,以及親友都産生強烈的執著,同樣,醒者對這些外境也生起貪愛心;夢中醒來,一切善妙的境界都消失,同樣,今天由醒覺而入睡或到了明天,這些顯現也無影無蹤;在夢中看見美麗的花兒,情不自禁地摘下一朵,對于美味佳肴則是不知厭足地大吃大喝,由于自己穿的是一件質地樣式都非常高檔的衣服,偏偏不留心,將菜裏的油沾到衣襟上,當時心痛得又擦又抹,滿心懊惱……同樣在白天,外境各種顯現法也是無欺地存在,與此等無差別。
丁二、醒夢诤辯的內容
頌曰:
誇大顯現醒者言,夢汝現者是虛妄。
語氣誇大、強烈執著顯現的醒者首先發言:“你——昨天晚上的顯現是虛妄的,哪裏會是真實的呢?完全是虛妄的影像!”
因爲對白天顯現法的執著很堅固,因此醒者急于開口,且口氣特別大,自以爲是。他蔑視夢者“哪裏會是真實的呢?!”
這種觀點爲世俗凡夫所共許。人在夢境中無法作主,也不了知是在虛妄之中,尤其是在善妙夢境中享受種種欲樂,于醒來之後還會懊惱:爲什麼如此美夢不能長久地持續下去,真正是“好夢由來不願醒”。盡管如此,他還是會知道此夢境是虛妄的,不會一味地沈湎于此,因爲伴隨著醒來,對于白天顯現的實執習氣和眼前種種“現量”而見的色、聲、香、味諸法相結合,他認爲自己活在一個完全真實的白天,對昨夜的夢很快就會淡忘。
頌曰:
紛繁幻現夢反诘,非僅我是汝亦妄。
顯現層出不窮、千變萬化的夢者反诘說:“如果我是虛妄不實的話,你醒者也同樣是虛妄的影像,我們是平等的,哼哼!”
對于這點,世間凡夫通常難以理解,因爲無始以來的堅固習氣,他們把外…
《醒夢辯論歌·幻化音樂 注疏虛空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