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必須隨順在夢者之後,對于“萬法如夢”的理論必須産生定解,然後行爲與見解相一致,一心一意地修持。”
話音剛落,妙慧審判員就用正念的繩子將醒者捆了個結結實實,然後將它交給夢者。
看到這裏,我們要反問自己:“在一天當中,我們究竟有幾次把正念的繩子拿在手裏了?”至于說將白天的諸法觀爲夢幻,可能也只是停留在口頭上,嚴格地檢點,太多的凡夫每天都活在實實在在的貪嗔癡等邪惡分別之中,與佛法未沾上邊,根本就談不上正念了。至于學佛的人,如果每天還是生活在由實執引生的貪嗔癡等煩惱無明中,那就未免太辜負佛菩薩祖師們出世的悲心了。
人生命運之神的關照往往出其不意,盛極而衰,否極泰來,禍福交替,凡夫人遇到順境往往得意忘形、縱情放逸。等到福報享盡、違緣現前時,大多喜歡怨天尤人:別人如何如何,環境如何如何,才使得自己這樣。面對人生的種種窮通逆順,真正的內道弟子應該如何把持正念呢?
首先要有誠信因果的正念。在順緣具足、福報現前的時候,應想這是往昔善業的果報,現在若不精勤行善,等前福享盡,惡業成熟必定會感受難忍的痛苦。如果外境違緣重重、內心煩惱熾盛,這時應該反躬自省:因爲我累世的業障才感得今生如此的果報,如果再繼續隨業流轉下去,只能是一世不如一世,在輪回中永無出期。趁著現在還有少許善根福德因緣,更應該加倍努力,才有轉變命運的可能。如是則兢兢業業斷惡行善,不以善小而不爲,不以惡小而爲之。了知一切都是自作自受,不再向外馳求。
其次要有人生如夢的正念。對于人生的種種順逆境界,應該時時觀想:這些現法都是虛妄假立之法,沒有絲毫堪忍的自性,正顯現時當體即是虛幻。如《大圓滿虛幻休息》所雲:“諸法自性如夢者,即顯現時無稍體,不舍形相顯不滅,本爲虛诳理空性。若善觀察非真妄,非有非無離性邊。”如是于一切時、一切處、一切順境逆緣,吃飯穿衣、行住坐臥都應作夢中想,感受安樂時應想這夢中之樂有何可貪,感受痛苦時應想這是在夢中受苦並不實有……這樣久而久之,自然會體會到人生確如夢幻空花,本來無可把捉,從而看破放下,不再取舍執著,從此可做一個無貪無嗔的無事道人了。
作爲初學者,往昔的惡業習氣還很猛利,稍不注意,粗猛的煩惱就會現行,還會隨順自己的習氣,給自己找臺階下,這就等于雖然找到了正念的繩子,但卻抓不住,時時脫手,很多修道人,這一關打不破,認爲自己業障太重,無法上進,于是停步不前。其實這時更應策勵自己,勇敢精進,只要堅持不懈地常提正念,百忍不隳,定能沖破難關,更上一層樓。
丁四、對二者作教誡
頌曰:
汝二莫诤應相合,違逆叁界痛苦因,
合和引導叁世尊,善解此二得利益。
“你們兩個再不要诤論了,應相互團結,尤其是醒者,不能再顛倒執著自己的錯誤觀點。中峰禅師雲:“大夢宅中無一法,于無法處有千差。”看似有差別的醒夢兩種顯現法,其實都是習氣之顯現,都是無實有之法,二者本來平等,根本就不存在诤辯之處。以往你們沒有互相溝通,各執已見,不能做到醒夢平等如一,所以實執難斷,遇到境界仍然起惑造業,以致流轉生死,備受痛苦。如果你們二者見解行爲相順,了知夢醒之顯現爲平等無生的假立緣起法,自然于紛纭境現之中,能知其虛幻而不妄起貪嗔實執,也就不會隨境遷流而造業,久久如是覺照不迷,實執定會由重而輕,由輕而漸盡,最終獲得引導叁世衆生的究竟佛果。清涼國師雲:“如是自在,皆由如夢。”
明白這個道理:在不作觀察時,你們二者都是真實的,是平等的;在作觀察時,你們都是假立的,還是平等的。這對你們暫時與究竟皆有莫大的利益:暫時離苦得樂,究竟成就圓滿佛果。”
通過審判員的分析、調解,夢醒二者的想法漸趨一致,他們各自思忖。醒者想:往昔我由堅固的實有執著,顛倒妄執白天的一切內外顯現是真實堅固恒常的,故而沈溺叁有苦海之中備受諸苦,現在通過和夢者的辯論與妙慧裁判員的教誨,我真正明白:現在我的身體、受用、一切親眷及山河大地虛空日月乃至種種心念都是夢中之法,正顯現時當體虛妄。就象《次第集》中所說:“諸種身及諸受用,所有顯現諸一切,明朗顯現無自性,如同虛幻及夢境。”夢者也想:我由于深厚的無明以睡眠爲緣而顯現出各種迷亂夢境,當它顯現時我把它當成真真切切的存在,被夢景所左右,毫無自在。當我醒時方才知道它是虛妄假立的,所以我應如醒者一樣經常處于清醒的狀態下,當夢境正在顯現時,我應當下明知這是虛妄,所以任你顯現我自巋然不動。
夢醒二者此時心投意合,而達到醒夢無二平等。故爾白天知如夢如幻不爲實執所製,爲消盡夢顯而時常串習無實如幻,並不離如幻的心境修習如幻佛法,誓斷如幻之惡,誓修如幻之善,誓度如幻衆生,誓成如幻佛道,其樂融融。夜晚于朗朗明知的心態中,縱然顯現千差萬別的法即時觑破,以明覺之夢心自在改變夢境,任運消除噩夢,任運顯現善夢,于夢中自在成就種種幻身,作種種佛事,成辦息增懷誅四大事業,最後將一切夢顯消于虛空之中,安住明淨之境。長此以往必能悟入“夢裏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之境。如《華嚴經》雲:“一切諸法,虛妄不實,速起速滅,無有堅固,如夢如影,如幻如化。诳惑愚夫,如是覺者,即能覺了一切諸行。”
《宗鏡錄》雲:“昔人雲:修習空華萬行,安坐水月道場,降伏鏡像天魔,證成夢中佛果。意雲若因若果,皆衆緣生,如夢幻故。是以若實若幻,皆是一心。以實是心之性,幻是心之相。以因了相虛,見自心性時,是得道之處,故雲道場。如是解者,舉下之間,無非道場矣。則念念皆成無盡法門,念念悉證法華叁昧。”
此如夢如幻的修法不同于一般的朝山念誦、修塔蓋廟等著相修行,因其未以如夢如幻的定解攝持,終屬世間有漏善法。而如夢如幻的修法則與輪回根本的實執直接相違,依之可斷輪回之根,現前無生法忍。故遠非前者所能企及。以如夢如幻的定解而修,在白天大悲心智慧等功德如潮水般湧現,時常安享輕松自在的法味,夜晚漸次消盡噩夢,顯現吉祥善夢。
丙叁、醒夢和合
分叁:醒夢息诤心意成一,唱醒夢一如之金剛歌,醒夢成一體,一體融入虛空。
丁一、醒夢息诤心意成一
頌曰:
至此二者方醒悟,了知彼此無差別,
相互見遇等視之,此後頓息妄紛诤,
二者心意成一體。
妙慧裁判員講完了殊勝教言後,醒者與夢者在互相觀察時,再也不會生起以前唇槍舌劍的辯論,二者非常團結,如水乳交融,同味同色,平等一如。
醒者認識到:自己以前認爲醒夢有很大差異,由此執著而說了很多與理相違的戲論,這是非常不對的。如今了知白天的顯現與夢境無有差別,對白天的親怨産生貪嗔,以及爲了財色名利等上下鑽營,而所作的一切沒有一點實質性的意義:“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裏人,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在虛妄無實的夢幻人生中醉生夢死,所感得的果報,必然是沈溺輪回,永無出期。所以當如法王如意寶所言:“貪著現世無法緣,享受欲樂增貪心,利樂稱譽求不得,如夢買賣故舍棄。”
夢者也同樣在思維:僅僅是在夢醒之後了知自身是假立的還不夠,由此並不能有相當高的證悟境界。如果在做夢時就能了知當下的境界皆爲虛妄:如山河大地等的顯現法在夢中本來就是虛幻無根,明白此,對于證悟如幻如夢的本性則有莫大的利益。
作爲修行者,要對白天的顯現法亦如夢如幻的道理,反複思維,多多觀察與體驗,就象正念之繩在手,必須將醒者捆綁得很結實,絲毫不加以放松一樣。如是思維觀察純熟後,對白天諸多顯現自然不易産生實執分別心,煩惱會逐漸減輕。因爲串習力的加強,漸漸在夢境中對諸種顯現也能較少耽著。這就象繩子雖然還在手中,但因爲醒者已逐漸調順,故不再要用力牽引以防掙脫了。一旦對醒夢二者皆如夢如幻的本性不須作意而能任運現見,則不但在白天了知諸法虛幻,夢境中亦能不失正念,這樣,就等于二者完全協調一致,醒者身上也不需要再捆繩子了,夢者也覺得手中再拿繩子已是多余,醒者很輕松地安住于夢者的境界,夢者則無需功用就安住于虛幻無生的境界中,這樣二者已成無二無別,融入一致了!當然這還只是剛剛進入修行的正道,至于今後的境界,尚有九曲十八灣呢!
此下主要依靠隨理唯識的不共究竟觀點把一切顯現法抉擇爲各個衆生的分別識之自現或唯識的本性。唯識不能僅落在口頭上,需要通過名言觀現世的殊勝量來抉擇並引生堅固殊勝的定解,通過比喻可以了知,醒者的一切顯現法都與夢境之顯現平等,心外之境根本無微塵許的法存在。
在建立隨理唯識的觀點之前,首先破小乘經部觀點,因其觀點在小乘中屬較高的層次,破斥了它,等于小乘的觀點均已被破斥,同時又因小乘已將外道以及凡夫的邪見破斥無遺,故在此亦等于將凡夫及外道的觀點均加以破斥了。小乘有部、外道以及世間凡夫大多認爲見色法不是眼識,而是眼根直接見異體之色法,若是分別心見,應對色法通徹無礙而見,如無礙能見山背面的法等。
小乘隨理經部的觀點在很多因明的書中講,它承認外境的微塵爲實有法,微塵與識是他體之法,識所見所聞等的所緣相,依靠實有的微塵産生(生相同決定理論)。
生:與眼識同時産生的所緣相,依靠前一刹那色法之微塵爲因,第二刹那眼識同時産生出所緣相,所緣相不是分別識本體,亦非微塵,是微塵的影子,微塵本身是不能被看見的隱秘微塵法。
相同:所緣相與外境之因的微塵相同(如模子與擦擦相、印章與印鑒)。如無外境微塵,則所緣相根本不見,猶如虛空。
決定:沒有外境的微塵,就決定沒…
《醒夢辯論歌·幻化音樂 注疏虛空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