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P11

  ..續本文上一頁,以抉擇名言的因明理論和抉擇究竟實相的勝義理論來觀察解說此七難題,並開顯釋迦牟尼佛的經典及無垢光尊者、榮素班智達等大德善說的真實意義。

  于是外義上的仙人祈禱不共同的本尊--文殊菩薩,他不僅是以身與口,而且相續中生起了不共同的信心,一心一意地祈禱能如教如理地圓滿抉擇這七個難題,以使流浪者去四處弘揚。

  在諸大菩薩中,文殊菩薩代表佛陀深廣難思的智慧,觀世音菩薩代表佛陀的慈悲,地藏菩薩代表佛陀的大願,普賢菩薩代表佛陀的大行……此時仙人需要的是抉擇顯密甚深教義的智慧,故祈禱文殊菩薩,漸漸地,仙人得到了文殊菩薩的加持,相續中自然通達了顯密教義。就好象天將破曉,黑夜中看不見的東西慢慢清晰起來,能現量見到物體的形狀、大小、顔色等一樣。

  這時仙人的智慧雖不能與如同白晝的諸佛菩薩之智慧相比,但已超乎凡夫,與經典及甯瑪派無垢光尊者等祖師所宣講的教義相契合,可以進行回答。

  那是否一般人經祈禱後也能馬上通達呢?從外仙人的角度講,他祈禱本尊只是一種助緣,繼爾顯現入定智慧,以此入定智慧作爲近取因(此入定智慧爲仙人獨具,而流浪者卻沒有),而通達這七個難題。至于普通凡夫沒有足夠的信心與入定的智慧,故難以立刻通達。從內仙人角度講,他的入定智慧好比是近取因(此入定智慧區別于仙人出定時的思量抉擇)。從密仙人角度講,他的遍作王智好比是近取因。(入定智慧,遍作王智,均是大無爲法,本性上不存在能生所生的因果關系,只是顯現上有相似于世俗的近取因)。

  雖然全知麥彭仁波切當時年僅七歲,但早已證悟了大圓滿智慧,而且如前所說,尊者一生中的所有論著都是得到文殊菩薩開許、並且是在文殊加持入于心間後所造。而外義仙人的“呼喚妙吉祥”、“顯如黎明時”、“稍得辯才”只是全知麥彭仁波切爲了示現成就者共同具有的謙虛美德,以及示現欲求通達諸法本性所應具足的信心、精進等因緣而做的方便說法。

  

  乙二、正式提出七個難題而分別廣說

  分七:一、第一問題:究竟見是無遮還是非遮;二、第二問題:聲緣怎證二無我;叁、第叁問題:善巧分別入定時有無執著的問題;四、第四問題:修行時應觀察(觀)修,還是安住(止)修;五、第五問題:勝義谛和世俗谛何者爲主要;六、第六問題:什麼是六道衆生的共同所見境;七、第七問題:離戲大中觀是否有承認。

  丙一、第一問題:究竟見是無遮還是非遮

  分二:一、略說他宗並立自宗;二、廣說

  丁一、略說他宗並立自宗

  嘎單見謂是無遮,其余諸說即非遮。

  嘎單派的見可以承認是無遮見,其它宗派持非遮見。

  嘎單是藏文音譯,意爲“福報深厚”,因爲宗喀巴大師首先建造了拉薩叁大寺中的嘎單寺(後二寺爲色拉寺、哲蚌寺),故以嘎單派命名他創立的教派,又稱爲格魯派。

  宗喀巴大師對第一個問題“正見二遮如何說”的回答是無遮見。“其余諸說”在藏文注疏中被釋爲覺囊派,但“諸說”意味著不只有一種,小乘的有部、經部,大乘的唯識其實都是持非遮見。小乘有部與隨教經部認爲粗的五蘊積聚是假立的世俗法,是空性,但同時承認無分的分別心與微塵是真實存在的,不是空性,故爲非遮見;隨理經部派認爲第六意識面前顯現的時間、地點等和合的共相是世俗谛,而諸法的自相,即能産生作用的刹那有爲法是勝義谛,因而是非遮見;唯識分隨理唯識、隨教唯識兩種,其中隨理唯識在抉擇了遍計法是空性的同時,承認了依他起是實有,故也是非遮見。隨教唯識在抉擇了佛陀第二轉*輪世俗谛中的不清淨現法爲空性的同時,承認如來藏的大光明是實有,亦屬非遮見。

  那麼,什麼是無遮與非遮呢?

  遮,意爲遮破、破除。無遮是指在破除後,沒有間接地引出其他的承認,由此産生的定解稱無遮見。非遮是在直接破除之後,間接又引出了其余的承認,由此産生的定解稱非遮見。比如,虛空中沒有石女兒(石女不會生育,故不可能有兒子,以此比喻不存在的法),這是無遮;經堂裏法座上沒有寶瓶,但可引出有法座,這是非遮。

  無遮見與非遮見都有正與邪的區別,正的又有暫時與究竟之分。

  邪的無遮見,如外道“現世美(順世派)”不承認前世、後世,也不承認有解脫。

  邪的非遮見,如外道數論派在分析世俗中身語意之所作等均爲假立的同時,間接引出了勝義谛中存在著不可思議的神我。

  正的無遮見與非遮見又各有暫時、究竟的區分。

  暫時的無遮見是中觀自續派抉擇空性時著重于勝義中破有邊的單空見。自續派將諸法分爲二谛,在勝義谛中一切諸法被平等地遮破,沒有能被承認的實有本性。因其分開二谛,並且所安立的空性只是假立、相似的單空,故不是真實的空性,只是了達真實勝義谛的方便,是菩薩出定時所通達如夢如幻般沒有自體的諸法,這單空是暫時的無遮,通達單空見是暫時的無遮見。

  暫時的非遮見是小乘有部、經部及大乘隨理唯識所抉擇的勝義谛。

  究竟的無遮見是中觀應成派以不共同的應成理論相似地抉擇究竟勝義谛本性。究竟的非遮見是大乘隨教唯識依靠見清淨的名言理論抉擇如來藏的光明顯現。

  宗喀巴大師一生著述了大量顯密論著、注疏。其觀點在前後兩個時期有明顯不同,早年在薩迦寺聞思顯密教法,學習薩迦派傳承,抉擇了了義的法界本性,所作的密宗論著《甘露妙藥》的觀點與蓮花生大師、智慧海勝母(益西措嘉)所宣說的教言一致;其顯宗論著有關于般若的深廣注疏《現觀莊嚴論金鬘疏》,也與甯瑪派、薩迦派一樣抉擇離戲論的究竟空性。後往嘎單建寺,抉擇了與早期不同的大乘中觀見,著述了《中論釋--理海》、《入中論善解密意疏》、《辨了不了義論》等,提出了無遮單空與中觀應成派的八大難題,建立了不共同的格魯派嘎單見,爲實執深重的衆生宣說了暫時的單空。

  宗喀巴大師在《入中論善解密意疏》中抉擇應成派時說:不但自續派,應成派同樣也分開了二谛,世俗谛是未以勝義理論詳細觀察的情況下,以凡夫的分別心與名言所虛假成立的假立顯現法;在勝義谛中一切諸法沒有自性,是無生的單空性。這樣在勝義中遣除一切執著,沒有間接地引出其余的法,故是無遮空性,相續中産生了這樣的定解即具有了無遮正見。嘎單派認爲這種單空是佛菩薩入定時以無漏的智慧所見到的空性,是究竟的勝義谛,這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止觀章”,以及《辨了不了義論》、《中論釋--理海》中都有如此論述。

  對“中觀有無承認否?”這一問題,中觀應成派認爲勝義谛中遠離四邊八戲,一切都爲無生,宗喀巴大師則認爲世俗谛中不承認實有,勝義谛中絕對有單空的存在。

  宗喀巴大師同樣不承認如來藏光明與空性雙運。他在抉擇八大難題時把“一切衆生都是佛,有如來藏光明,本來就圓滿無量功德”的觀點判爲不了義。把密宗生起次第中“將一切諸法都觀爲清淨本尊”的教言也說成是不了義的修法方便。

  雪域覺囊派屬中觀他空見,覺囊派創始人覺摩·彌覺多傑以第叁轉*輪的十種了義經典與龍樹菩薩的《法界贊》及彌勒菩薩五部論典中的《寶性論》,以及新譯密宗中《時輪金剛》等的續部,引出了非遮他空見。

  覺囊派認爲世俗谛中不清淨能知、所知的諸法是依無明忽然産生的,在菩薩入定及佛陀的智慧面前,也就是在究竟的法界勝義谛本性上是根本就不成立、不存在的,這與第叁轉*輪所抉擇的世俗谛都是自空的遍計法,以及密乘本來清淨的觀點一致;同時又間接引出了如來藏光明,它是在本來空性基礎上的不可思議實有,是一種遠離四邊八戲的勝義法,在法界勝義中猶如金剛杵般堅固地存在著,不可以空,否則了義經論中“衆生即佛”之說便沒有了根據。因覺囊派在直接遮破了世俗法的同時,間接引出了如來藏光明,故是非遮見。

  這種非遮見與抉擇現空二谛的大無遮見相合。若有人誤解了覺囊派的非遮見本意,認爲在抉擇現空二谛時仍是非遮,這種觀點應予遮破。

  前譯自宗由何言?

  甯瑪巴自宗的觀點到底是如何承許的呢?

  關于前譯,有兩種定義,一是全知麥彭仁波切在與單秋辯論時指出:無垢光尊者(1308-1363)以前的論師爲前譯派,故宗喀巴大師及其弟子屬于後譯派。另一種,也是應用得最多的觀點是;從藏文文字創造者、翻譯家囤彌桑布紮至榮素班智達所翻譯的經續稱爲前譯,此後的被稱爲後譯,前譯派即是指自宗甯瑪派。

  在藏地,嘎單、嘎舉、薩迦等各派主要是依顯宗——確切地說是以抉擇中觀觀點的差異而分別建立的。從密宗角度來說,只有前譯派(或舊譯派,即甯瑪派)與後譯派(或新譯派,包括薩迦、嘎單、嘎舉、覺囊各派)兩種。

  由于無二大智中,謂無所破遣除後,

  單獨無遮或非遮,破後余法爲何引,

  彼二以意假立許,實上二者非承認,

  甯瑪派是以抉擇無二智慧時和抉擇空性時兩種情況分析的。這幾句頌詞抉擇在無二大智慧(或聖者的根本慧定)中,一切都是離戲的無,單獨的無遮或非遮皆不承認,這時一切法都已破完,怎麼還會有其它的法引到此根本慧中來呢?無遮、非遮都是分別心狀態下的假立法,在根本慧定中,此二者實際上都不被承認。如《法華經》雲:“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

  仙人已經了達顯密諸法的教義及各派見解的差別,他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分成二種:首先是佛菩薩入定時的境界,這時無遮、非遮俱不承認;其次是出定時依勝義的理論抉擇法界空性,這時應是無遮。

  “無二”是指法界的現空大雙運,這時遠離四邊八戲,既沒有單獨的現,也沒有單獨的空,沒有相觀待的二法,故稱無二。

  諸佛菩薩安住于究竟法界的入定大智慧中,已遣除一切諸法,在沒有所破法後,…

《定解寶燈論新月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