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關系、很多事情時非常圓滿妥善。不像有些佛教徒,嫉妒心越來越強,把上師當作自己的上師,佛教變成家庭化,認爲這就是我的佛教,除了我的家庭以外,誰都不承認,這樣複雜性的狀況,作爲一個大乘佛教徒,是應該值得注意的!所以,如果我的包裹寄到你那邊,連取都不願意去取,那學什麼大乘佛法啊?過一段時間講《忍辱品》的時候,恐怕很多人都沒辦法聽下去了,不如現在就退掉算了。我們山裏面(學院)受過長期佛教教育的人,跟這些整天忙于世間八法的人比起來,心態上的差距是相當大的。他們之間的一些關系,有時候看來不是一種佛教徒的關系,應該說,在非佛教徒中也是很難以見到的。所以,希望大家在學佛的過程中,應該以寬宏大量的心態來包容一切,否則,自己把自己困在非常小的範圍中,心裏也會特別痛苦,整天除了自己以外,全部都是壞人,上上下下全部是魔鬼,只有自己是天人,這樣的話,這個世界就不是特別莊嚴了。
我們學習大乘佛法的過程中,應該真正了解什麼叫願菩提心,什麼叫行菩提心。當然,對一個初學者來講,圓圓滿滿地生起這兩種菩提心並不是特別容易,但我們畢竟是一個學習大乘佛法的人,應該在一些行爲上稍微有所改變,這一點值得並需要大家努力!
論中講:〖僅僅思維利益衆生也勝過供養佛陀,將精力投放在成辦一切有情安樂的事業上,更爲超勝也就不必說了。〗這有兩種解釋方法:有些人認爲,“僅僅思維”是指願菩提心;有些人解釋爲,僅僅想幫助他人、利益他人,這種功德也超過了供養佛陀的功德。
〖《叁摩地王經》中雲:“俱胝那由他刹土,所有無量諸供品,恒時以此供聖士,不及慈心之一分。”〗“俱胝那由他”是印度梵語,表示“無數”的一種數量單位。佛在經中說:如果在無數的刹土中,以無量的供品,于恒常無邊的時間中在諸佛菩薩和高僧大德面前供養,這個功德大不大呢?肯定是相當大!但與修慈心(讓衆生獲得快樂)的功德比起來,供養的功德就連百分之一也是比不上的。所以,佛陀在《大寶積經》中講了不可思議的叁種功德,其中第一個就是修持菩提心的功德,《勇施請問經》裏面也有:“于恒河沙數諸佛聖者面前,以無量無邊的供品合掌而供養,與瞬間修菩提心的功德比較起來,修菩提心的功德更大。”
因此,我們在座的人,不要將修菩提心看成是這幾天的事情,或者認爲不是特別重要,以前華智仁波切和很多高僧大德一輩子修行的法主要就是菩提心。所以我們時時刻刻當中,不管到了什麼樣的環境,不管到了哪裏,哪怕是臨終的時候,也應該想:“願我生生世世不要離開菩提心”,應該發這樣的善願!
要知道,菩提心利他的力量是相當大的,以前我翻譯《釋尊廣傳》時,也在有些文章中說過,爲什麼菩提心的功德這麼大呢?因爲世間中除了利他以外,根本沒有一個更珍貴的東西,一個人最好的特點、最好的功德是什麼?就是有一顆利他的心。有了這顆心,其他沒有也不要緊,正如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所言:現在末法時代要觀察善知識的話,所有的法相很難以全部具足,但只要他相續中有一顆菩提心,就可以如理如實地去依止了。所以,不管是大團體還是小團體當中,只要有人一心一意幫助別人、有一顆利他的心,這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了,可以叫他菩薩,也可稱之爲佛陀。
這不僅是我們佛教的精神,世間中所有的衆生,不強調利他也是沒有的,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地區和部落,只要是有了利他的心,大家就覺得有希望了。所以,在利他的菩提心方面,值得大家下工夫。我們平時做功德、做善事、聞法,或者上下班、做事情、出門,若能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開頭,就想:“我今天所做的事,不是爲了我自己,而是爲了利益一切衆生。”若發這樣一個心,實際上這個功德是無量無邊的。因此,大家應該相信佛陀的教言,作爲佛教徒若對佛陀的教言也置之不理的話,那就沒什麼可信的了。
不知大家這次聽了菩提心的功德後,會不會想:“我以後一定要認認真真地修菩提心,菩提心的功德確實相當大。”如果你能産生這樣一個定解,那說明第一品的內容對你還是起了一些作用。但我們凡夫人的心態是不穩定的,就像《釋尊廣傳》中所說,如同水上的花紋一會兒就消失了,如同水泡一樣遇到違緣馬上就破滅了。鑒于這種不穩的心態,我們一方面要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另一方面要聽受很多上師的教言,這樣一來,菩提心才會穩固起來,到一定的時候就習慣成自然了。
當年,上師如意寶講《入菩薩行論》的時候,也說過:我們修菩提心的時候,首先要有一種改造的心,經常提醒“我要修菩提心,我要修菩提心”,因爲凡夫人以前想的只是“我”,從來沒有想過“他”,這種心很不容易轉過來,所以最初一定要有一種改造的心來強迫它,讓它想“我要修菩提心,我要修利他的心……”,到了一定的時候變成自然了,即使沒有想“我是大乘佛教徒,我一定要利益衆生”,也會自然而然出現這樣的心態。
以上講了菩提心加行的所緣廣大,下面是第二個問題:
辛二、其他無有如此加行(在整個世間中,沒有比菩提心更殊勝的利他加行了):
衆生欲除苦,反行痛苦因,
愚人雖求樂,毀樂如滅仇。
不管什麼樣的衆生,無論是行爲還是心理,都願意遣除一切的痛苦。可以看得出來,不管是地獄、旁生、餓鬼,還是世間的人類,他們都不願意感受痛苦,每個人都想消除疾病、瘟疫、戰亂、災難等,並全力以赴忙著這些事情。然而,盡管心裏是這樣想,但實際上大多數人在因果取舍方面非常愚癡,行爲上行持痛苦的因,反而成了不斷尋找痛苦。
比如說,有些人想發財就去搶劫、偷盜,結果不但得不到財物,自己反而被關進監獄,即生痛苦、來世也痛苦;有些人想遣除自己的貧困,就通過一些非法的行爲來謀取,但後來也不能如願以償;有些人爲了暫時的口腹之欲,吃一頓飯就殺害無量的衆生,結果身體産生一些病變,得絕症而亡,或縱然即生中沒有現前果報,來世卻要以自己的生命償還,感受種種痛苦……正如華智仁波切在《前行》中所講:人們心裏想獲得安樂,但實際行爲卻背道而馳,造作各種痛苦的因;雖然想遣除所有的痛苦,但行爲並沒有做遣除痛苦的事情。爲了快樂,有些人自殺,有些人吸毒,有些人通過肉體的接觸來滿足自己,這些表面上的快樂,只會使自己陷入一個永遠不能自拔的泥坑之中,感受無量的痛苦。
現在的人看起來活得自由自在,但實際上很多行爲非常愚癡。當代的戰爭、災難、洪水、沙塵暴,實際上都和我們的行爲息息相關。對中國來講,沙漠的範圍越來越擴大,這都是亂砍森林、捕殺動物造成的結果,如果我們破壞生態平衡,這個反作用力自然會出現在我們的身心上。非洲的戰爭因素,基本上也是其自身的行爲所引起的,這是全球許多智者得出的結論。還有一些國家的戰亂、阿富汗的滅佛……應該說都是人類在尋找一些快樂、遣除痛苦的過程中,因爲不善巧因果之間的關系,而把自己的快樂全部滅掉,不願意的東西才開始出現的。
所以,世間上的衆生相當可憐,他們很想依靠一些手段來遣除痛苦,可不但達不到這種目的,反而造成了各種痛苦;雖然在希求安樂,但因爲愚癡蒙蔽,反而像消滅敵人一樣,將快樂的因和快樂的果全部摧毀了。現在這樣的人多得不可計數,假如觀察有些大城市裏的人,他們不管吃飯還是言行舉止,都不知道什麼才對自己的今生來世真正有意義,反而對快樂之因的善法以斜眼看待。至于那些根本沒有利益的事情,他們卻趨之若鹜,當作是非常稀有、非常勝妙的東西,所以有時候看人類,覺得他們已經愚癡到極點。當然,也許個別人不一定承認,就像瘋人群體中誰也不承認自己是瘋子一樣,這個比喻,我們原來學《四百論》的時候也引用過。
頌詞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現在人類在因果取舍方面極其愚癡,在沒有開顯取舍因果的智慧之前,人類會一直處于這樣的痛苦中,無法解脫出來。雖然人類說要創造自己的環境、共創美好家園,有許多好聽的口號,但實際上他們的行爲隱含著許許多多不良因素。鑒于此,我們必須以清醒的頭腦來觀察:什麼才是安樂的因?什麼才是痛苦的因?什麼能真正給衆生帶來快樂?什麼能給衆生帶來痛苦?這些問題上面,值得大家好好分析!
于諸乏樂者,多苦諸衆生,
足以衆安樂,斷彼一切苦,
更複盡其癡,甯有等此善!
安得似此友!豈有如此福!
菩提心能使無量的衆生得到安樂,這一點是從叁個方面來闡述的:菩提心具有大慈心,又具有大悲心,還有大智慧。
所謂“大慈心”,就是願衆生獲得快樂的一種心態,通過布施、持戒等滿足無量衆生,讓他們獲得暫時和究竟的快樂。就像前段時間所講的,假如佛教的精神真正融入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肯定許許多多的人會高興。爲什麼呢?因爲佛教的利他,並不是圖有某種目的才去幫助別人,這與世間上的有些行爲不同,比如世間上的領導關心群衆,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愛護下面的群衆,只不過外表上特別關心,內心卻是爲了自己的地位、別人的恭敬等等。然而,佛教的忘我精神是世人不得不承認的,這種純潔的心如果不承認的話,你的精神肯定有問題,因爲真正的大慈心,能讓無量無邊的衆生得以滿足,而且讓他們獲得快樂。
所謂的“大悲心”,就是願衆生離開痛苦的一種心態。因爲衆生不知道因果取舍,從而導致了許許多多的身心痛苦,比如苦苦、行苦、變苦等等,這些痛苦依靠大悲心的力量,能夠完全得以斬斷,完全斷除相續中的各種痛苦。
所謂“大智慧”,是指許多衆生根本不知道取舍,不要說空性的甚深教言,就連名言中的前世後世、業因果都不懂,非常可憐。對這些衆生,我們應以大智慧來遣除他們相續中無明黑暗的愚癡。
既能讓衆生得到…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