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二節課▪P2

  ..續本文上一頁,它的所緣境是無邊衆生,不僅限于人類,還包括其他的六道有情。當然,慈濟功德會也不分宗教、不分民族,凡是世界上有大災難,他們都是第一個出現,此舉確實非常值得贊歎,我們一般人可能根本做不到。但與一個真正發了願菩提心之人的發心量相比,二者的差距是什麼樣的?大家可以觀察一下。

  再比如微軟老板比爾·蓋茨,他在慈善方面也作了很大的貢獻。雖然他的資産據說已達四千八百億美元,但其生活仍十分簡樸,經常幫助世界上那些最貧困、最痛苦的人。現在比爾·蓋茨成了很多年輕人心中的夢想,他們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爲這樣的人。但世間人認爲的了不起的功德,與願菩提心的功德比起來,到底是怎麼樣的呢?大家應該好好想想。以前華智仁波切說過:我們一方面見識比較狹窄,另一方面對因果還沒有足夠的誠信,所以對那些稍有一點福報、稍有一點功德的人就羨慕不已,覺得他們如何如何了不起。但願菩提心的利樂,與這些比較起來,它的量是什麼樣的,對此我們應該值得觀察。

  〖作爲觀想所緣境的一切衆生而希望消除每一位有情的無量痛苦。〗此處每一個字都有很甚深的意義。菩提心的所緣衆生是無邊無際的,消除的痛苦也無邊無際的,並不是我今天遇到了災難,讓我稍微好一點就可以,而是將每個衆生從過去到現在,乃至佛果之間的所有痛苦全部根除。

  現在的慈善機構、慈善家通常是在人們遭受困難時才提供幫助,但明年會不會這樣?再過二十年會不會這樣?這是很難說的。但作爲發了菩提心的人,對于任何一個衆生,只要他在生生世世乃至佛果之間有困難、遇到了痛苦,我們都要發願去幫助他。所以,這二者之間的發心力有很大差別。

  有些人可能想:不是這樣吧,慈善機構真正做了一些實事,遣除了人們的痛苦,而我們只是在心裏這樣想,有沒有力量遣除痛苦啊?對此,大家首先要明白一個問題:慈善家們解決的只是人們暫時的痛苦,而願菩提心解決的是根本上的痛苦。我們發願“願一切衆生獲得佛果”,然後引導他們學習、趨入大乘佛法,終有一天,能夠讓他們獲得解脫,如果獲得了解脫,不僅僅是這輩子的痛苦,乃至生生世世的痛苦都從根本上斷除了。所以,我們給別人打止痛針好,還是徹底斷除病根好?這是可以選擇的,如果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是最值得贊歎的。

  當然,暫時給衆生提供幫助、做一些公益事業也不可缺少,這是佛教的精神,而且社會也需要溫暖。如果佛教徒對這些置若罔聞,那是不合理的。我們一定要幫助苦難的衆生,比如建立醫院、學校,設置慈善機構、扶貧機構等,以社會公益來解決他們的眼前困境。但與此同時,我們不能把這些當作是最究竟的,而應讓他們學佛,學大乘佛法,不但解決暫時的痛苦,而且讓其永遠獲得快樂。

  所以,我們以後有能力時,可以去建學校,不僅讓學生學習一些文化知識,最根本的,是在他們的相續中種下菩提種子。我們還可以辦養老院或其他慈善機構,暫時解決衆生的吃穿等問題,令他們先對佛法生起信心,然後通過傳授佛法,引導其發菩提心,我覺得這一點很重要。平時我們放生,這一次救的衆生,下一次也許又被漁夫抓住了,即使沒有被抓住,它也只不過活幾十年而已,所以,放生時千萬要記得爲它們念經、皈依,播下菩提的種子,這才是最根本的問題。

  總之,以大乘佛法度化衆生的時候,有兩個問題不能忘,一是解決他們的暫時痛苦,二是解決他們究竟的生死大事。以這兩個目的來幫助衆生,不管你做什麼,肯定都是有利益的。即便你沒有能力建一些學校,但只要對自己所接觸的衆生做這兩項工作,暫時盡量幫助他們解決心理或物質上的困難,最究竟的,讓他們皈依佛門,相續中生起菩提心的妙藥,我認爲這是極爲重要的。當然,有沒有必要你們自己可作參考。

  回到論中:〖作爲觀想所緣境的一切衆生而希望消除每一位有情的無量痛苦、渴求使每一位有情具足無量安樂的人,能獲得無量福德當然就更不言而喻了。〗大家學習這部《入菩薩行論》,一定要搞清楚大乘佛法的不共之處,如果認爲大乘精神就是世間上的慈善,這恐怕是不對的,應該對大乘佛法更進一步地深入認識。

  辛二、宣說意樂超勝世間(世間上任何衆生所發之心,都比不上大乘菩提心):

  是父抑或母,誰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在世間中,誰有這種殊勝的菩提心呢?是對自己恩重如山、有養育之恩的父母嗎?是具功德的仙人、欲天、梵天嗎?都不是。

  爲什麼呢?作爲父母,除了個別人對自己的孩子恨之入骨外,一般來講,他們都對兒女非常慈愛,平時自己吃不好、穿不好不要緊,最要緊的是照顧自己孩子的成長、學習、幫他找工作、解決婚姻大事、安排他的家庭,照顧孫子……一直惦記的就是這些。很少有父母會想:我要讓孩子發一個菩提心,讓他獲得佛果。這幾乎都是沒有的。我們也看得出來,很多人的父母特別可憐,他們不但不信仰佛教,而且經常反對,或即使沒有反對,也不會想到讓孩子發菩提心,在他們眼裏,最主要的就是自己的兒女一定要讀大學,讀完大學後還要解決婚姻問題,有個人說:“我母親天天讓我找朋友,特別著急,雖然我不能出家,想當一個很好的居士,但這個老糊塗天天都催我,真是特別煩!”的確,現在的社會就是這樣,人們都把結婚當作一件終身大事,根本不知道所謂的家庭有什麼樣的壓力,只有進入家庭時,才知道開始陷入了真正的痛苦中了。

  總之,父母最關心的是什麼?就是子女的生活、住房、工作問題。上師如意寶也說過,世間有這麼多芸芸衆生,真正解決兒女生死大事的父母又有多少?從古到今,父母只關心兒女的飲食、穿著、住房、轎車等,除此以外,真正讓他們發菩提心的父母恐怕沒有。不要說不信佛教的父母,就連信佛教的父母在關心兒女的時候,也經常是問:“你身體怎麼樣了?要好好吃藥啊……”整天關心的就是這些,從來也不問:“你發菩提心了沒有?饒益衆生了沒有?”

  世間上父母對兒女是最慈愛的,然後就是親朋好友、自己的眷屬,他們都認爲對你很好,但這種感情往往是一種顛倒的執著。真正對你最好的,就是讓你發菩提心的人,但這種人非常少,幾乎都是沒有的。很多人認爲這個人對我好、那個人對我好,親人對我很好、朋友對我很好,但這些人永遠都是你發菩提心的障礙,這是現量可以成立的。

  有些人想:父母親人都是糊裏糊塗的,他們沒有智慧,可能不懂這些,如果有智慧的話,他們會這樣說的。但是有智慧的人,從世間來講,是古代那些具有神通、精通一切世間學問、成就真實語的仙人,他們有沒有讓衆生發菩提心呢?從很多公案中可以看出,也沒有。如果仙人沒有,還有一些具有五通的天人,他們並不是不知道道理,有沒有讓天界衆生或我們發菩提心呢?也是沒有。

  如果你認爲天人、仙人雖有智慧,但是大悲心不夠的話,其實就算具有大悲心,也不一定會讓我們發菩提心。比如說梵天,器世間毀滅後逐漸形成時,一禅天形成,當時第一個天人就是大梵天,他看不到梵天以上的世界,只見梵天以下全部是空空的,只有他一個,後來才出現一些天人,逐漸有了欲界的其他衆生,于是他就認爲:我是第一個來的,後面的衆生全部由我的意識産生,都是我的孩子。所以他對衆生非常有悲憫心(包括我們在內)。那麼,如此具有悲心 的梵天,有沒有讓我們發菩提心呢?也沒有。所以即使有悲心,也不一定能讓我們發菩提心。

  有些人又想:梵天可能沒有學過佛,如果學佛的話,會讓我們發菩提心的。其實即便學了佛,也不一定是這樣。有些佛友依止了很多的上師,在依止的過程中,某些上師從來都不強調菩提心,最多讓你念一點阿彌陀佛、觀音心咒,或是做一些善事。表面上看來,做善事積累功德非常好,但真正具相的大乘上師一定要讓弟子發菩提心。如果上師都不強調,我們怎麼知道在這個混亂的世界上,發菩提心是至高無上的目標;如果上師都不強調,世間上的父母、老師恐怕更不會讓你發菩提心了。每個人都經曆過學生時代,當時有哪個老師讓你發過菩提心,都是讓你好好讀書,以後可以發財升官、當總統等等,除此以外,幾乎沒有其他的理想。

  當然,社會上也有一些比較感人的老師,比如有一位老師叫王文福,雖然他的文化不高,只是個初中生,但看到彜族某地有個麻風病村,村裏的孩子沒有條件讀書(他們的父母基本都有麻風病),特別可憐,盡管他自己也特別害怕麻風病,但仍願意到那裏去教書。在教書的過程中,有人勸他最好到別的地方打工,這樣一個月可以賺七百元左右,在那裏給孩子們教書,每月大概只有二十四元,連生存都非常困難。但王老師就是不幹。人們非常歧視這些麻風病人的家庭和孩子,誰都不敢去,但王老師一呆就是十八年,培養了四百多名學生。後來,他也成爲了很多人學習的榜樣。即便是王老師這樣具有自我犧牲精神的人,可能也沒有讓孩子們發過菩提心,最多只是讓他們做一些好人好事而已。可見,在這個世間上,強調發菩提心的人相當少,現在如此,以前也是同樣。所以,爲什麼阿底峽尊者、堪隆巴大師對修菩提心如是的重視?這些公案大家應該非常清楚,我在這裏就不啰嗦了。

  總而言之,世間上的父母、梵天、仙人或其他衆生,有沒有讓你發菩提心的呢?確實沒有。

  彼等爲自利,尚且未夢及,

  況爲他有情,生此饒益心?

  這些人即便是爲了自己的利益,連在夢中也沒有想過要發菩提心,更何況是爲利益他人,生起此真實的饒益心了。

  當然,個別的佛教徒不包括在這裏面,他們可以一邊當父母、當老師,一邊勸別人發菩提心。但一般而言,大多數人即使爲了自己的利益,不要說白天,就連夢中也沒想過要爲一切衆生獲得佛果,這樣的人又怎麼會爲了其他衆生而發菩提…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二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