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二節課▪P3

  ..續本文上一頁心呢?根本是不可能的。

  俗話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如果白天從來都沒想過,晚上根本不會做這樣的夢。如果白天一直都在想亂七八糟的事,晚上做夢時,肯定都是與貪心、嗔心、癡心、傲慢等有關,除此以外,不可能有希求自己獲得佛果的夢。在這個世間上,我們對自己是最執著的,如果爲了“自己”而想成佛的願都沒有,又怎麼會爲了“他衆”而想獲得佛果呢?如果白天都沒有想過,晚上又怎麼會無緣無故地在夢中出現呢?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這些衆生根本不會對你強調菩提心的,因爲他們連做夢都沒有夢到過,又怎會讓你去行持菩提心呢?

  所以,修行不是口頭上說得好聽,而是要在實際行動中去做。雖然也有些人強調所謂的菩薩戒、發菩提心,但真正要看的,是你內心中有沒有生起菩提心。外面在傳菩薩戒時,很多寺院都會做一些非常精致的戒牒,一方面這種形式非常好,但另一方面,我覺得戒牒不是很重要,如果相續中一點利他的成分都沒有,就算戒牒再怎麼好看、閃閃發光,也是沒有用的。有些寺院做的戒牒相當大,但如果菩提心不大,戒牒再大也起不到什麼作用。當然,我並不是反對戒牒,有它作表示也很重要,但最關鍵的,就是看我們相續有沒有利他的心,如果沒有的話,要想成爲大乘行人,確實相當困難。

  上師如意寶在世時曾說過:“我現在講了很多年的佛法,但我們的相續如果沒有調伏,光是口頭上說,跟紙上談兵沒什麼差別。所以,我首先要給你們講《百業經》,令每個人對因果生起一定的正見;到了第二年,我再宣講菩提心的教言,你們一定要在心裏生起菩提心。”後來,上師如意寶也爲大家傳授了《入菩薩行論》,在這個過程當中,許許多多的人都生起了菩提心,非常值得高興!

  昨天講考時,我問一個道友有沒有生起菩提心,他說:“應該有,因爲以前已經發了菩提心,後來沒有出現什麼違品,菩提心應該還存在。”又問另一個道友:“你有沒有生起菩提心?”他非常幹脆地回答:“生起了!”我聽了以後很高興,大家確實應該對自己有一種信心,如果在學《入菩薩行論》的時候毫無感覺,認爲肯定沒有生起菩提心,自他都會有一種失望感,如果一個人很爽快地回答“生起了”,我會非常高興,覺得這很吉祥,然後馬上就下課了!

  他人爲自利,尚且未能發,

  珍貴此願心,能生誠稀有!

  哪怕是爲了自己的利益,這些人尚且也沒有生起過菩提心,而我們通過上師和佛法的加持,在短短的時間中生起了想利益一切衆生的如意寶般的菩提心,那真是非常稀有、難能可貴啊!

  在輪回的茫茫大海中,我們遇到了如此深妙的佛法非常不容易,既然遇到了佛法,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那是相當遺憾的,因爲佛陀在《華嚴經》第九卷中說:“一切功德之中,菩提心爲最。”既然在一切功德中,菩提心的功德是最大的,那麼,如果真正生起了菩提心,那是非常稀有難得的。

  〖不管是父親還是母親,在諸位親朋友人當中,有誰會具備這樣的利益之心呢?根本沒有。就算是天人、仙人或者梵天具有這樣的心嗎?他們也同樣不具有。如《經莊嚴論》中雲:“猶如佛子具利心,于此成熟諸有情,如是父母諸親友,子與至親不具備。”〗大乘佛子所具有的想利益衆生的這一菩提心,父母、親朋好友、天人、仙人或梵天等衆生都不具備。〖這些衆生以前爲了自身的利益,甚至在夢中也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心,又怎麼可能爲他衆的利益而真正萌生呢?〗菩提心是如此的珍貴,我非常希望大家這次能夠精進修持,否則,菩提心是不可能平白無故就生起來的。〖因此說,其他衆生尚且爲了一己私利,也從來沒有生起過一心一意爲衆生利益著想的這一珍寶菩提心,前所未有能夠生起實在是難能可貴、稀有罕見。〗以前上師如意寶也講過,由于我們從來沒有串習過,所以剛開始修菩提心的時候,如果要緣無邊的衆生,這是相當困難的。但心畢竟是有爲法,如果經常串習的話,久而久之它就會變得堪能,逐漸也就被調整過來了。所以,只要你們堅持不懈地修持,自相續中一定會生起世俗菩提心的。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一定要精進。昨天,一位新加坡居士在電話中告訴我:“我現在每天都在修,雖然沒有我媽媽那樣精進,但我覺得能遇到這樣的大乘佛法非常難得。以前的高僧大德們智慧那麼高、境界那麼深,他們也都如此苦行,我們末法時代衆生的煩惱業力如此粗重,爲什麼不需要精進呢?所以,每天早上六點的時候,雖然我還有一點瞌睡,但不管怎樣,這幾天我一直都在修。”我聽了以後很高興,可能很多人也有同感吧。

  的確是這樣,以前的高僧大德們煩惱比我們少,資糧比我們多,但從傳記中看,他們都是如此的精進,我們爲什麼不需要精進呢?如果能夠精進的話,依靠上師和諸佛菩薩們的加持,我們在即生中肯定能獲得如意寶般的菩提心。

  其實,生起世俗菩提心並不是很困難,只要發了願後沒有失毀誓言,相續中都會有這樣的菩提心。所以,華智仁波切在教言中說:“我們千萬不要隨便毀謗別人,因爲你所面臨的對境,很有可能是發過菩提心的菩薩。”有些人平時總認爲“這個金剛道友壞得很,他如何如何……”,一方面這個人可能是有一些壞的地方,但如果他相續中已經發了菩提心,那就成了菩薩,以菩薩爲對境生嗔恨心、毀謗,這種過失是相當大的(我們後面還會講到)。

  所以,大家不要互相毀謗,而應當盡量觀清淨心。學習大乘佛教的人,跟其他種性的修行人完全不同,因此,我們看到一個人,如果年齡老一點,就是老菩薩,年齡小一點,就是小菩薩,應該這樣來觀想!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二節課》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