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二节课▪P2

  ..续本文上一页,它的所缘境是无边众生,不仅限于人类,还包括其他的六道有情。当然,慈济功德会也不分宗教、不分民族,凡是世界上有大灾难,他们都是第一个出现,此举确实非常值得赞叹,我们一般人可能根本做不到。但与一个真正发了愿菩提心之人的发心量相比,二者的差距是什么样的?大家可以观察一下。

  再比如微软老板比尔·盖茨,他在慈善方面也作了很大的贡献。虽然他的资产据说已达四千八百亿美元,但其生活仍十分简朴,经常帮助世界上那些最贫困、最痛苦的人。现在比尔·盖茨成了很多年轻人心中的梦想,他们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这样的人。但世间人认为的了不起的功德,与愿菩提心的功德比起来,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大家应该好好想想。以前华智仁波切说过:我们一方面见识比较狭窄,另一方面对因果还没有足够的诚信,所以对那些稍有一点福报、稍有一点功德的人就羡慕不已,觉得他们如何如何了不起。但愿菩提心的利乐,与这些比较起来,它的量是什么样的,对此我们应该值得观察。

  〖作为观想所缘境的一切众生而希望消除每一位有情的无量痛苦。〗此处每一个字都有很甚深的意义。菩提心的所缘众生是无边无际的,消除的痛苦也无边无际的,并不是我今天遇到了灾难,让我稍微好一点就可以,而是将每个众生从过去到现在,乃至佛果之间的所有痛苦全部根除。

  现在的慈善机构、慈善家通常是在人们遭受困难时才提供帮助,但明年会不会这样?再过二十年会不会这样?这是很难说的。但作为发了菩提心的人,对于任何一个众生,只要他在生生世世乃至佛果之间有困难、遇到了痛苦,我们都要发愿去帮助他。所以,这二者之间的发心力有很大差别。

  有些人可能想:不是这样吧,慈善机构真正做了一些实事,遣除了人们的痛苦,而我们只是在心里这样想,有没有力量遣除痛苦啊?对此,大家首先要明白一个问题:慈善家们解决的只是人们暂时的痛苦,而愿菩提心解决的是根本上的痛苦。我们发愿“愿一切众生获得佛果”,然后引导他们学习、趋入大乘佛法,终有一天,能够让他们获得解脱,如果获得了解脱,不仅仅是这辈子的痛苦,乃至生生世世的痛苦都从根本上断除了。所以,我们给别人打止痛针好,还是彻底断除病根好?这是可以选择的,如果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那是最值得赞叹的。

  当然,暂时给众生提供帮助、做一些公益事业也不可缺少,这是佛教的精神,而且社会也需要温暖。如果佛教徒对这些置若罔闻,那是不合理的。我们一定要帮助苦难的众生,比如建立医院、学校,设置慈善机构、扶贫机构等,以社会公益来解决他们的眼前困境。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把这些当作是最究竟的,而应让他们学佛,学大乘佛法,不但解决暂时的痛苦,而且让其永远获得快乐。

  所以,我们以后有能力时,可以去建学校,不仅让学生学习一些文化知识,最根本的,是在他们的相续中种下菩提种子。我们还可以办养老院或其他慈善机构,暂时解决众生的吃穿等问题,令他们先对佛法生起信心,然后通过传授佛法,引导其发菩提心,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平时我们放生,这一次救的众生,下一次也许又被渔夫抓住了,即使没有被抓住,它也只不过活几十年而已,所以,放生时千万要记得为它们念经、皈依,播下菩提的种子,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

  总之,以大乘佛法度化众生的时候,有两个问题不能忘,一是解决他们的暂时痛苦,二是解决他们究竟的生死大事。以这两个目的来帮助众生,不管你做什么,肯定都是有利益的。即便你没有能力建一些学校,但只要对自己所接触的众生做这两项工作,暂时尽量帮助他们解决心理或物质上的困难,最究竟的,让他们皈依佛门,相续中生起菩提心的妙药,我认为这是极为重要的。当然,有没有必要你们自己可作参考。

  回到论中:〖作为观想所缘境的一切众生而希望消除每一位有情的无量痛苦、渴求使每一位有情具足无量安乐的人,能获得无量福德当然就更不言而喻了。〗大家学习这部《入菩萨行论》,一定要搞清楚大乘佛法的不共之处,如果认为大乘精神就是世间上的慈善,这恐怕是不对的,应该对大乘佛法更进一步地深入认识。

  辛二、宣说意乐超胜世间(世间上任何众生所发之心,都比不上大乘菩提心):

  是父抑或母,谁具此心耶?

  是仙或欲天,梵天有此耶?

  在世间中,谁有这种殊胜的菩提心呢?是对自己恩重如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吗?是具功德的仙人、欲天、梵天吗?都不是。

  为什么呢?作为父母,除了个别人对自己的孩子恨之入骨外,一般来讲,他们都对儿女非常慈爱,平时自己吃不好、穿不好不要紧,最要紧的是照顾自己孩子的成长、学习、帮他找工作、解决婚姻大事、安排他的家庭,照顾孙子……一直惦记的就是这些。很少有父母会想:我要让孩子发一个菩提心,让他获得佛果。这几乎都是没有的。我们也看得出来,很多人的父母特别可怜,他们不但不信仰佛教,而且经常反对,或即使没有反对,也不会想到让孩子发菩提心,在他们眼里,最主要的就是自己的儿女一定要读大学,读完大学后还要解决婚姻问题,有个人说:“我母亲天天让我找朋友,特别着急,虽然我不能出家,想当一个很好的居士,但这个老糊涂天天都催我,真是特别烦!”的确,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人们都把结婚当作一件终身大事,根本不知道所谓的家庭有什么样的压力,只有进入家庭时,才知道开始陷入了真正的痛苦中了。

  总之,父母最关心的是什么?就是子女的生活、住房、工作问题。上师如意宝也说过,世间有这么多芸芸众生,真正解决儿女生死大事的父母又有多少?从古到今,父母只关心儿女的饮食、穿着、住房、轿车等,除此以外,真正让他们发菩提心的父母恐怕没有。不要说不信佛教的父母,就连信佛教的父母在关心儿女的时候,也经常是问:“你身体怎么样了?要好好吃药啊……”整天关心的就是这些,从来也不问:“你发菩提心了没有?饶益众生了没有?”

  世间上父母对儿女是最慈爱的,然后就是亲朋好友、自己的眷属,他们都认为对你很好,但这种感情往往是一种颠倒的执著。真正对你最好的,就是让你发菩提心的人,但这种人非常少,几乎都是没有的。很多人认为这个人对我好、那个人对我好,亲人对我很好、朋友对我很好,但这些人永远都是你发菩提心的障碍,这是现量可以成立的。

  有些人想:父母亲人都是糊里糊涂的,他们没有智慧,可能不懂这些,如果有智慧的话,他们会这样说的。但是有智慧的人,从世间来讲,是古代那些具有神通、精通一切世间学问、成就真实语的仙人,他们有没有让众生发菩提心呢?从很多公案中可以看出,也没有。如果仙人没有,还有一些具有五通的天人,他们并不是不知道道理,有没有让天界众生或我们发菩提心呢?也是没有。

  如果你认为天人、仙人虽有智慧,但是大悲心不够的话,其实就算具有大悲心,也不一定会让我们发菩提心。比如说梵天,器世间毁灭后逐渐形成时,一禅天形成,当时第一个天人就是大梵天,他看不到梵天以上的世界,只见梵天以下全部是空空的,只有他一个,后来才出现一些天人,逐渐有了欲界的其他众生,于是他就认为:我是第一个来的,后面的众生全部由我的意识产生,都是我的孩子。所以他对众生非常有悲悯心(包括我们在内)。那么,如此具有悲心 的梵天,有没有让我们发菩提心呢?也没有。所以即使有悲心,也不一定能让我们发菩提心。

  有些人又想:梵天可能没有学过佛,如果学佛的话,会让我们发菩提心的。其实即便学了佛,也不一定是这样。有些佛友依止了很多的上师,在依止的过程中,某些上师从来都不强调菩提心,最多让你念一点阿弥陀佛、观音心咒,或是做一些善事。表面上看来,做善事积累功德非常好,但真正具相的大乘上师一定要让弟子发菩提心。如果上师都不强调,我们怎么知道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上,发菩提心是至高无上的目标;如果上师都不强调,世间上的父母、老师恐怕更不会让你发菩提心了。每个人都经历过学生时代,当时有哪个老师让你发过菩提心,都是让你好好读书,以后可以发财升官、当总统等等,除此以外,几乎没有其他的理想。

  当然,社会上也有一些比较感人的老师,比如有一位老师叫王文福,虽然他的文化不高,只是个初中生,但看到彝族某地有个麻风病村,村里的孩子没有条件读书(他们的父母基本都有麻风病),特别可怜,尽管他自己也特别害怕麻风病,但仍愿意到那里去教书。在教书的过程中,有人劝他最好到别的地方打工,这样一个月可以赚七百元左右,在那里给孩子们教书,每月大概只有二十四元,连生存都非常困难。但王老师就是不干。人们非常歧视这些麻风病人的家庭和孩子,谁都不敢去,但王老师一呆就是十八年,培养了四百多名学生。后来,他也成为了很多人学习的榜样。即便是王老师这样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可能也没有让孩子们发过菩提心,最多只是让他们做一些好人好事而已。可见,在这个世间上,强调发菩提心的人相当少,现在如此,以前也是同样。所以,为什么阿底峡尊者、堪隆巴大师对修菩提心如是的重视?这些公案大家应该非常清楚,我在这里就不啰嗦了。

  总而言之,世间上的父母、梵天、仙人或其他众生,有没有让你发菩提心的呢?确实没有。

  彼等为自利,尚且未梦及,

  况为他有情,生此饶益心?

  这些人即便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连在梦中也没有想过要发菩提心,更何况是为利益他人,生起此真实的饶益心了。

  当然,个别的佛教徒不包括在这里面,他们可以一边当父母、当老师,一边劝别人发菩提心。但一般而言,大多数人即使为了自己的利益,不要说白天,就连梦中也没想过要为一切众生获得佛果,这样的人又怎么会为了其他众生而发菩提…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二节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