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二节课▪P3

  ..续本文上一页心呢?根本是不可能的。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白天从来都没想过,晚上根本不会做这样的梦。如果白天一直都在想乱七八糟的事,晚上做梦时,肯定都是与贪心、嗔心、痴心、傲慢等有关,除此以外,不可能有希求自己获得佛果的梦。在这个世间上,我们对自己是最执著的,如果为了“自己”而想成佛的愿都没有,又怎么会为了“他众”而想获得佛果呢?如果白天都没有想过,晚上又怎么会无缘无故地在梦中出现呢?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些众生根本不会对你强调菩提心的,因为他们连做梦都没有梦到过,又怎会让你去行持菩提心呢?

  所以,修行不是口头上说得好听,而是要在实际行动中去做。虽然也有些人强调所谓的菩萨戒、发菩提心,但真正要看的,是你内心中有没有生起菩提心。外面在传菩萨戒时,很多寺院都会做一些非常精致的戒牒,一方面这种形式非常好,但另一方面,我觉得戒牒不是很重要,如果相续中一点利他的成分都没有,就算戒牒再怎么好看、闪闪发光,也是没有用的。有些寺院做的戒牒相当大,但如果菩提心不大,戒牒再大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当然,我并不是反对戒牒,有它作表示也很重要,但最关键的,就是看我们相续有没有利他的心,如果没有的话,要想成为大乘行人,确实相当困难。

  上师如意宝在世时曾说过:“我现在讲了很多年的佛法,但我们的相续如果没有调伏,光是口头上说,跟纸上谈兵没什么差别。所以,我首先要给你们讲《百业经》,令每个人对因果生起一定的正见;到了第二年,我再宣讲菩提心的教言,你们一定要在心里生起菩提心。”后来,上师如意宝也为大家传授了《入菩萨行论》,在这个过程当中,许许多多的人都生起了菩提心,非常值得高兴!

  昨天讲考时,我问一个道友有没有生起菩提心,他说:“应该有,因为以前已经发了菩提心,后来没有出现什么违品,菩提心应该还存在。”又问另一个道友:“你有没有生起菩提心?”他非常干脆地回答:“生起了!”我听了以后很高兴,大家确实应该对自己有一种信心,如果在学《入菩萨行论》的时候毫无感觉,认为肯定没有生起菩提心,自他都会有一种失望感,如果一个人很爽快地回答“生起了”,我会非常高兴,觉得这很吉祥,然后马上就下课了!

  他人为自利,尚且未能发,

  珍贵此愿心,能生诚稀有!

  哪怕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些人尚且也没有生起过菩提心,而我们通过上师和佛法的加持,在短短的时间中生起了想利益一切众生的如意宝般的菩提心,那真是非常稀有、难能可贵啊!

  在轮回的茫茫大海中,我们遇到了如此深妙的佛法非常不容易,既然遇到了佛法,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那是相当遗憾的,因为佛陀在《华严经》第九卷中说:“一切功德之中,菩提心为最。”既然在一切功德中,菩提心的功德是最大的,那么,如果真正生起了菩提心,那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在诸位亲朋友人当中,有谁会具备这样的利益之心呢?根本没有。就算是天人、仙人或者梵天具有这样的心吗?他们也同样不具有。如《经庄严论》中云:“犹如佛子具利心,于此成熟诸有情,如是父母诸亲友,子与至亲不具备。”〗大乘佛子所具有的想利益众生的这一菩提心,父母、亲朋好友、天人、仙人或梵天等众生都不具备。〖这些众生以前为了自身的利益,甚至在梦中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心,又怎么可能为他众的利益而真正萌生呢?〗菩提心是如此的珍贵,我非常希望大家这次能够精进修持,否则,菩提心是不可能平白无故就生起来的。〖因此说,其他众生尚且为了一己私利,也从来没有生起过一心一意为众生利益着想的这一珍宝菩提心,前所未有能够生起实在是难能可贵、稀有罕见。〗以前上师如意宝也讲过,由于我们从来没有串习过,所以刚开始修菩提心的时候,如果要缘无边的众生,这是相当困难的。但心毕竟是有为法,如果经常串习的话,久而久之它就会变得堪能,逐渐也就被调整过来了。所以,只要你们坚持不懈地修持,自相续中一定会生起世俗菩提心的。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一定要精进。昨天,一位新加坡居士在电话中告诉我:“我现在每天都在修,虽然没有我妈妈那样精进,但我觉得能遇到这样的大乘佛法非常难得。以前的高僧大德们智慧那么高、境界那么深,他们也都如此苦行,我们末法时代众生的烦恼业力如此粗重,为什么不需要精进呢?所以,每天早上六点的时候,虽然我还有一点瞌睡,但不管怎样,这几天我一直都在修。”我听了以后很高兴,可能很多人也有同感吧。

  的确是这样,以前的高僧大德们烦恼比我们少,资粮比我们多,但从传记中看,他们都是如此的精进,我们为什么不需要精进呢?如果能够精进的话,依靠上师和诸佛菩萨们的加持,我们在即生中肯定能获得如意宝般的菩提心。

  其实,生起世俗菩提心并不是很困难,只要发了愿后没有失毁誓言,相续中都会有这样的菩提心。所以,华智仁波切在教言中说:“我们千万不要随便毁谤别人,因为你所面临的对境,很有可能是发过菩提心的菩萨。”有些人平时总认为“这个金刚道友坏得很,他如何如何……”,一方面这个人可能是有一些坏的地方,但如果他相续中已经发了菩提心,那就成了菩萨,以菩萨为对境生嗔恨心、毁谤,这种过失是相当大的(我们后面还会讲到)。

  所以,大家不要互相毁谤,而应当尽量观清净心。学习大乘佛教的人,跟其他种性的修行人完全不同,因此,我们看到一个人,如果年龄老一点,就是老菩萨,年龄小一点,就是小菩萨,应该这样来观想!

  

《《入行论讲记》第一册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二节课》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