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叁節課

  第十叁節課

  今天繼續學習《入行論釋·善說海》。現在講的是“菩提心的功德”,昨天以教證說明了它的合理性,現在是以理證來說明。其中分爲意樂殊勝和加行殊勝,前面已經講了菩提心從意樂方面具足如是的功德,下面從加行方面說明菩提心也具足如是的功德。

  庚二(加行殊勝)分二:一、加行所緣廣大;二、其他無有如此加行。

  辛一、加行所緣廣大:

  珍貴菩提心,衆生安樂因,

  除苦妙甘霖,其福何能量?

  依靠殊勝珍貴、就像如意寶般的菩提心,一切衆生暫時在人間或者天界,可以獲得無上的勝妙安樂,究竟來講,能夠得到叁菩提 的果位,所以菩提心是一切安樂的根本因。

  《竅訣書》中講:寒冷的時候出現一縷溫暖的陽光,酷熱的時候出現一絲涼爽的微風,這些全部是佛菩薩的加持。就像《佛子行》中所說,一切的快樂全部是利他而産生,所有的痛苦全部是自我執著而産生。所以,我們應該知道,菩提心是一切衆生暫時、究竟安樂的根本因,是遣除所有痛苦的勝妙甘露。

  世間上有各種各樣的疾病,如果有一顆萬能藥就像天人的甘露一樣包治百病,所有的疾病就可以治愈。同樣的道理,世間上有八萬四千種煩惱、八萬四千種痛苦,無數的困難災禍、心理毛病,這些完全能依靠菩提心的不共威力而遣除,所以它跟甘露妙藥沒有任何差別。

  不僅如此,菩提心的福德也是無量無邊的,即便佛陀的智慧也難以衡量。當然,佛陀具有無邊的智慧,如果連佛智都不能衡量,那是否佛陀不是遍知呢?不是這個意思。這裏主要是說菩提心的功德無量無邊,即使依靠無有限量的佛陀的智慧,也無法衡量出它是一個有限的境界、有限的功德。所以,我們贊歎菩提心的功德,並不是沒什麼可贊歎的,的的確確它具有如是的功德,這一點,大慈大悲的佛陀以盡所有智、如所有智完全照見了它的真相,然後在有關佛經中宣說了菩提心的功德。

  不僅佛經中贊歎,世間上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家庭,也都贊歎無條件地利益一切衆生,這樣的心態不管是什麼人具足,都值得我們敬仰;上至總統、國家主席,下至街上乞丐,如果相續中有了一顆利他的心,那是大家非常佩服的。因爲他的限度並不是幫助“我”的父母、“我”的親朋好友,而是凡與他結緣的所有衆生,在未來漫長的時日當中,全部用忘我利他的精神來對待。現在很多人都是爲了“我”而奔波、爲了“我”而爭鬥、爲了“我”而競爭,除此之外,多少人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所作所爲都是爲了利益衆生呢?並不多!所以,我們應該知道,利他的功德是相當大的。

  〖堪爲一切衆生安樂之因、遣除有情痛苦重疾之妙藥的珍寶菩提心,她的福德怎麼能衡量得出來呢?《吉祥施請問經》中雲:“菩提心福德,倘若有形色,遍滿虛空界,亦將超勝彼。”〗大乘菩提心的福德、功德,如果有形相,不管是長方形還是正方形,整個虛空也無法容納。這一點,可能很多凡夫人沒辦法接受:怎麼會超越虛空界呢?那麼大,到底是什麼樣呢?實際上,凡夫人的智慧十分渺小,在這個範圍內,顯現的境界也極爲有限,所以,我們不知道的並不一定是沒有。

  既然菩提心的功德如此廣大,那在短短的時間中修持菩提心,這個功德也是相當大的?龍猛菩薩在《菩提心釋》中說:“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諸福德,佛亦難衡量。”意思是說,如果一個人在一刹那間如理如實地修持菩提心,它所帶來的功德,就連遍知佛陀也很難以衡量,而這樣的功德,我們凡夫俗子——被業力煩惱所捆縛的衆生,也是可以獲得的。所以,修行一定要有一種方便方法,否則,僅憑自己的愚癡見解固執己見地修,也不一定有特別大的力量。我們若能依靠大乘的這種方便方法(以菩提心攝持),不一定需要苦行,也不一定需要特別漫長的時間,在做任何事情的過程中,都可以積累許許多多的功德。

  現在的一些在家人,如果讓他們像山裏的修行人、寺院裏的出家人那樣,每天都念功課、修禅定、聞思修行、聽法,有沒有這樣的時間呢?大多數人幾乎是沒有的。他們每天有接連不斷的瑣事湧現在面前不得不處理,在這種情況下,短暫的人生一瞬間就過了,如果沒有好好修持,那是極爲可惜的。然而,若想真正修持的話,釋迦牟尼佛有八萬四千法門,短短的人生中若要全部修完,恐怕也是不現實的。所以,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就是把所有的法歸納成一個最重要的修行,然後每天哪怕是一瞬間也好,五分鍾也好,短暫地修持也能獲得很大的功德。這一點對我們修行人來講,是非常需要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方便方法,你的人生中恐怕沒有圓滿修持佛法的機會。所以,在不同場合聽課的道友、佛友們,你們應該有一些殊勝的發願,有了這樣的願以後,最好不要放棄,一定要抓住機遇,多多少少安排出自己的一些時間,好好地修持菩提心!

  我剛才再叁講了龍猛菩薩《菩提心釋》裏面的教證,大家也應該牢牢記住:“若人一刹那,修持菩提心,所生諸福德,佛亦難衡量。”一刹那的菩提心,並不是很困難的事,有些道友說“我現在的心不能安住”,不要緊,你可以一刹那、二刹那、叁刹那……在幾個刹那當中專修。如果你早上起來想“我今天一定要好好地修持菩提心”、“我要緣一切衆生修慈悲心”,再怎麼樣幾分鍾也是可以安住的,若能如此,那麼“所生諸福德,佛亦難衡量”。

  這些話並不是凡夫人講的,如果是我這樣的凡夫所說,你們可能想:“是不是這樣啊?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前途,還給我們講這些功德,到底有沒有啊?”可能會有懷疑。但這些話是釋迦牟尼佛親自授記、世間稱爲“第二大佛陀”的龍猛菩薩在《菩提心釋》中講的,所以我們不能不相信。作爲真正的佛教徒,不可能將龍猛菩薩的話置之不理,以前大乘佛教徒沒有發生過這種情況,現在即使有些人分別念特別重,也沒有任何理由說:龍猛菩薩講得不對。既然菩提心有如是功德這一點毫無疑問,那麼像我們這樣業力深重的人爲什麼不希求、爲什麼不修持呢?以前許許多多的高僧大德一再強調這個菩提心,原因就在這裏!

  就當前來講,我們修一些甚深的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等其他法,雖然非常殊勝,這一點沒什麼可說的,但一定要在菩提心的基礎上進行才比較安全,否則,我們的修行恐怕不一定成功。所以,不管你念佛也好,學習研究也好,參禅也好,無論什麼教派,最好先在菩提心的基礎上進行,阿底峽尊者說“內道外道以皈依來區分,大乘小乘以菩提心來分界”,原因也在這裏。

  以上講了修持菩提心的功德,下面還繼續講:

  僅思利衆生,福勝供諸佛,

  何況勤精進,利樂諸有情。

  如果在百千萬劫或無數恒河沙劫中,于無數佛陀面前以無量無邊的供品進行供養,這個功德大不大呢?當然非常大。供佛的功德是其他功德無法相比的,顯宗的《毗奈耶經》、《賢愚經》及一些有關經典中,有很多供佛獲得殊勝果報的公案,《妙法蓮華經》中也講了供佛的功德相當大,供菩薩的功德相當大,甚至供阿羅漢和獨覺的功德也相當大(以前我們學戒律的時候知道,當年印度的一些大施主,皆是因前世對阿羅漢、緣覺作了一些簡單供養而得到的福報)。盡管如此,我們僅僅思維利益有些衆生,這個功德遠遠超過了剛才的任何一種供養。

  一般來講,世間人認爲:“我今天供養了多少萬,供養了什麼供品,這樣有很大的功德。”別人也覺得他對寺院捐了多少錢,對出家人供養了多少,在佛像面前每天都供多少多少,非常了不起,非常值得大家贊歎。但是,這些與修菩提心的功德比起來,那就比不上了,即使他的供品再多、供養的時間再長、供的方式再如何如何,相較于菩提心而言,菩提心的功德是相當大的。

  這兩句是從願菩提心來講的:我僅僅是思維利益衆生,發了這樣一個願菩提心,功德也超過了供養一切諸佛的功德。後兩句是從行菩提心講的:我不僅是心裏發願“願一切衆生獲得佛陀的果位”,而且在實際行動中真正去布施、持戒、安忍等,跟衆生打交道,按大乘佛法的教言進行修持,這個功德更大就更不用說了。爲什麼呢?因爲僅是思維利益衆生,功德就已經超過了供養無量佛陀,現在我不但是在心裏面“想”,而且還在實際行動中這樣去“做”,這個功德肯定更大,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我們大家平時有沒有菩提心,可以從人與人之間、衆生與衆生之間的很多行爲看得出來。有些人的人際關系一直處理不好,對這個人不願意說話,跟那個人不願意接觸,甚至前段時間我們寄資料時,有些投寄點的居士說:“我不願意和這個人一組,如果是一組的話,我就不學佛了!”我聽了以後特別傷心,覺得這些人真應該學習《入菩薩行論》,不然的話,就完蛋了!爲什麼呢?你自己承認是個大乘佛教徒,但一個星期只集中一兩次,在這個時間裏,如果和別人一點團結、祥和性都沒有的話,那學大乘佛法就白學了?自認爲“我已經皈依多少多少年了,我如何如何……”,實際上,表面上的皈依而已!

  現在表面上的東西非常多,到街上買東西有很多假冒僞劣商品,修行人當中表面上皈依的也很多,實際連基本的利他心都不具足。尤其是有些大城市裏的人,真正接觸的時候,發現他們特別不和合。比如說,有個上師來了,如果他坐我的車,我就很開心,但另一派的人就不來見這個上師了;上師參加這一派居士的放生,那一派的居士幹脆就不去了。原因何在呢?上師在“那邊”之故(因),依靠因明的邏輯推理,結果就是:我不去(果)。

  還有些高僧大德在這個人家裏傳法,另一派的居士馬上到宗教部門去告發……作爲大乘佛教徒,雖然我們不能大力弘揚大乘佛教的精神,但是故意去毀謗、故意去破壞別人真正的利他行爲,我覺得是不應理的!不學佛的人都沒有這麼壞的心腸,雖然他的緣分還沒有到,但處理人與人之間的…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十叁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