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可能滅除點金劑一樣,我們相續中的業和煩惱,如貪心、嗔心、嫉妒、傲慢等,根本不可能摧毀這種菩提心。
正如昨天所講,即便是業力深重的凡夫人,也可以生起世俗菩提心。當然,這個人的心胸必須要寬廣,不然的話,他對自己都沒有信心,覺得幫不了任何人,每天都是心煩意亂的,這種人可能很難生起菩提心。生起了菩提心,真正發願要度化衆生,而且也沒有“我再也不度化衆生了”的想法,那你的相續中就有了菩提心。以前我也再叁講過,菩提心並不是要時時刻刻挂在心上、念在嘴裏,走路也好,上廁所也好,“我要具足菩提心,我要具足菩提心”,不管什麼時候去什麼地方,都這樣念著、想著,實際上並不需要這樣,任何一個戒體,在沒有遇到違品毀壞之前,一直都會在相續中存在。有些人認爲自己發菩提心是六、七年前的事了,隔了這麼長時間,菩提心在不在也不知道。由于沒有學習過佛法,很多人對這些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相續中有各種各樣的疑惑,如果大家能多學一點佛法,令自己的理解越來越深入,那我們相續中的疑惑無明,還有一些愚癡的行爲就會逐漸滅盡的。
辛二、以如意寶之喻說明難得與珍貴:
頌詞中雖沒有“如意寶”這幾個字,但以“極珍貴”來體現的,印度、藏地各大講義中都說此頌是以如意寶爲喻進行宣說的。
衆生導師以慧觀,徹見彼心極珍貴,
諸欲出離叁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
衆生導師(以釋迦牟尼佛爲主的一切佛陀)以無礙的智慧進行觀察,徹見菩提心就像如意寶一樣珍貴,凡是想超出叁界輪回的人,一定要想盡辦法堅定行持菩提心。
所謂的導師,可以商主爲喻進行宣說。在古印度,商主經常帶領很多商人到海中取寶,具有慧眼的商主會通過智慧來鑒別真寶、假寶,以挑取真正的如意寶。得到了如意寶以後,它能遣除衆生的疾病、災難、困難、阻礙,賜予名聲、財富、地位等一切世間的悉地(利益)。這種如意寶,唯有具智慧的商主才能得到。同樣,叁界導師佛陀經過漫長的發菩提心、積累資糧獲得了徹見萬法真相的智慧,依靠這種廣大無比、不可思議的智慧進行觀察,最終發現想要直接或間接消除衆生的各種痛苦,必須依靠如意寶般的妙藥,而這個妙藥,就是佛陀于不同根基衆生前宣說的八萬四千法門爲主的顯密教法,在這所有的教法當中,猶如醍醐般的精華就是菩提心。這種菩提心與如意寶沒有差別,如意寶能滿足一切世間所需,而菩提心,則能使有緣衆生究竟獲得圓滿的佛果。
因此,菩提心是非常珍貴的,我們來到人間能遇到如此殊勝的菩提心教言,確實是非常榮幸。噶當派的大德最重視的就是菩提心,在所有的上師中,他們對傳菩提心的上師最尊重,甚至阿底峽尊者也是如此。因爲菩提心非常珍貴,比如,有人送你世界上最貴重的東西,你肯定認爲此人的恩德最大,同樣的道理,在所有的佛法中,利他的菩提心最珍貴、最難得,任何能讓你發起菩提心的人或法本都值得最尊重。
按照華智仁波切的傳統,甯瑪巴的寺院每年都要講一遍《入菩薩行論》和《大幻化網》。華智仁波切在世時,很多寺院都遵照這個規定,現在雖然很多寺院沒有這樣的傳統了,但在我們學院,每一年每個班沒有不講《入菩薩行論》的,這是學院的一種傳統,也是一種要求。前段時間我講過,在印藏浩如煙海的論典經典中,爲什麼唯對《入菩薩行論》如此重視,原因就包括以上講的種種緣起和道理,所以希望大家對這個問題叁思。當然,現在你們可能還不知道菩提心的珍貴,也不知道《入菩薩行論》的重要性,但修行到了一定的時候,比如說再過二十年,你們回顧自己的人生時,一定會發現當年學習《入菩薩行論》確實是自己世間生活及修行生涯中最有價值的一件事。
以上講了衆生導師釋迦牟尼佛爲主的佛陀,通過智慧觀察,發現菩提心最爲珍貴,凡想出離輪回的衆生,都應該修持此心。關于輪回的痛苦,《法華經》中說:“叁界無安,猶如火宅。”整個叁界沒有任何快樂,變苦、行苦、苦苦等每天都在折磨逼迫著我們,暫且不說佛教中形容的痛苦,世間上的戰爭、災難、恐怖分子襲擊、瘟疫、傳染病等痛苦也非常難忍。對一個大乘修行人而言,如果願意離開這個火坑般的輪回,最好的辦法就是修持菩提心,否則,離開了菩提心而想以其他的方法解脫輪回,這是相當困難的。
極少數的在家人問:聽《入菩薩行論》會不會發財?有人說“會發財”,有人說“不會發財”,但我想不能說“不會發財”,如果你好好學習《入菩薩行論》,好好地發菩提心,依靠叁寶的加持力,想發財也會實現的,因爲菩提心能賜予叁士道的一切所需,所以依靠菩提心,能夠發財,能夠治病,不管是心裏的病還是身體的病。當然,身體的病最好還是去醫院看,至于心裏的病,我覺得《入菩薩行論》是最好的良藥,尤其是現在的在家人,經常承受著難以忍受的生活壓力和痛苦,對這些人而言,聽《入菩薩行論》應該會有很大的收獲。聽完了這部論,你們可能感覺不管是親人怨敵,還是工作生活,實際上跟夢境沒什麼差別,大大減少了對世間的執著,自然增上了種種快樂,這對治療心病有很大的幫助。現在中國的心理醫生不是特別多,大家若能依靠《入菩薩行論》這一妙藥,還是很有必要的。
〖能將一切衆生帶到解脫城享受功德寶珠的唯一商主就是無與倫比的佛陀,佛智周遍所知萬法,除此之外其他衆生無法衡量。〗佛陀圓滿了一切功德,遠離了一切過患,以大智慧徹見萬法真相,如理如實、無礙通達一切,這是其他任何衆生都無法相比的。世間上的人不管怎麼出名、怎麼了不起,是什麼頭銜的科學家,或是諾貝爾獎的獲得者,但跟佛的智慧比起來,簡直相差太遠了。
〖佛陀以無量的智慧認真全面觀察諸法時,徹底照見此菩提心最爲難得,功德巨大,彌足珍貴。《華嚴經》中雲:“諸寶之中如意寶堪爲寶王,同理叁世中遍知智慧照見法界對境,諸人天與諸聲聞緣覺之有漏無漏善根皆不及發菩提心如意寶王之價。”〗在所有的珍寶中,如意寶是無上寶王,同樣,在聲聞、緣覺、人、天人等一切有漏、無漏的善根中,菩提心的功德是最大的。雖然表面上參禅、念佛、轉經、頂禮等有各種功德,但實際上,這些功德根本無法與發起一瞬間的菩提心之功德相比。去年很多人說要去拉薩或繞神山,我當時告訴過你們:不管去多少次拉薩、轉多少圈神山,都無法與一刹那修菩提心的功德相比。所以,菩提心是佛所宣說的功德相當大的一個修行方法,這一點,希望大家永遠記住。〖因此,想要遠離痛苦的所有衆生,理當堅定不移善加受持菩提心。〗
辛叁、以妙樹之喻說明果不窮盡而增上: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
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
世間上的隨福德分善根、小乘的隨解脫分善根就像芭蕉樹一樣,生完一次果後就會枯幹,沒有再生果的機會,但大乘菩提心的善根就像天界或劫初時的如意樹一樣,果實會一直不斷地産生,用之不盡,且越享用越增長。
現在很多人的修行就是爲了獲得人天福報,比如修四禅、四無色界,爲健康而修藥師佛,爲往生極樂世界獲得快樂而念阿彌陀佛,爲了調節身心而坐禅等等。我去南方的時候,有一位居士語重心長地對我講:“你要多修禅定啊,這對你的身體很好。禅定能調節四大,你在坐禅的時候什麼都不要想,這樣的話,身體的四大也在坐禅,如此一來,它們就不勞累了,你的病自然而然就會好了。”給我傳授了很多殊勝的教言。這種爲健康而修禅定,實際上屬于隨福德分善根,只能獲得一點人天福報。就像每次佛教節日的時候,漢地大大小小寺院裏有許多燒香拜佛的人,若有機會偷聽他們的發願,就會發現爲來世、爲度化衆生而發願的人很少,大多數都是爲了“讓我事業成功”、“找到一個好對象”……這些都是隨福德分,用完以後就沒有了。但不管怎麼樣,叁寶的加持力是無欺的,只要因緣具足、自己心很誠的話,也會賜給你所求的。
還有一種善根,是聲聞、緣覺欲求自己永脫輪回獲得寂滅的善根,這叫做隨解脫分善根。此善根同樣也有窮盡,一旦獲得了阿羅漢果,就再也沒有了,若想趨入菩薩道獲得佛果,必須又要重新積累資糧。
這兩種善根此處用芭蕉樹作比喻。關于芭蕉樹,有不同的說法,有些注釋說它生過一次果就枯幹了。但據我觀察,現在的芭蕉樹並不是這樣,它每年都可以生果,最後可能到一定年限才不能生果。尤其是廣東、海南一帶,有些芭蕉樹的果可以吃,跟香蕉樹沒多大差別,只不過品種略有不同。以前上師如意寶去印度時,他老人家經常拿著香蕉說這是芭蕉樹的果,也問過很多印度人“芭蕉樹的果是不是生一次就沒有了”,他們說“可能不是”。盡管這種樹的特點跟很多講義中說的不同,但我想它的意思可能是,該生的果生完以後就會窮盡,不會再産生了,比如說芭蕉樹最多能活幾百年,幾百年之後就不會再生果了。也許是從這個角度來講的。
但菩提心的善根並不是這樣,它就像如意樹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我們獲得佛果之前,善根永遠不會耗盡。《彌勒請問經》中雲:“彌勒,譬如,流入大海之所有水經數劫亦不盡,彌勒,如是爲發心所攝之善法直至成就無上正等菩提之間不會耗盡;彌勒,又譬如,肥沃土壤可令任何種子茁壯成長,如是以菩提心所攝之善根亦將不斷增上。”
因此,有了菩提心的攝持,我們的善根應該多多益善,它不是用完後就滅盡了,不然的話,圓滿資糧需要不斷重新造善業,這會非常困難。無論積累任何善根,哪怕是念一句觀音心咒,也都應以菩提心來攝持,若能如此,這個善根直至成佛之前都是不會耗盡的。所以,菩提心的功德不可思議,很多高僧大德特別重視它,原因也在這裏。〖沒有被菩提心攝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樹一般生果以後自然窮盡,而菩提心的妙樹…
《《入行論講記》第一冊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 第九節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