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依止善知識》講記(八)

  《如何依止善知識》講記(八)

  傳喜法師

  10.7.30 首屆佛教慧日夏令營

  【原論】其中四法:善巧說者,謂于如何引導次第而得善巧,能將法義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解說】在攝持衆生的四法中,第一善巧說法者,即對于如何引導學人的次第獲得善巧,而能將法義巧妙地送入所化衆生的心中。

  【原論】悲愍者,謂宣說法等起清靜,不顧利養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說,是須猶如博朵瓦告慬哦瓦雲:黎摩子,任說幾許法,我未曾受贊一善哉,以無衆生非苦惱故。

  【解說】第二悲愍者,即說法的等起清靜,不考慮利養恭敬等,完全是由慈悲心推動而宣說。這必須像博朵瓦告訴慬哦瓦的那樣:黎摩子,不論說多少法,我從未接受過一句善哉的贊歎,因爲衆生無一不是苦惱的。

  第二種人,是因爲悲心而宣說,他說法的目的動機,不是爲了獲得大家的贊歎,是因爲沒有一個衆生不在無知的苦惱之中。

  【原論】具精勤者,謂于利他勇悍剛決。

  【解說】第叁具精勤者,即對利他內心勇悍堅固,任何違緣困難都無法動搖,毫無怯弱、懈怠。

  【原論】遠離厭患者,數數宣說而無疲倦,謂能堪忍宣說苦勞。

  【解說】第四遠離厭患者,就是數數說法而沒有疲厭,能安忍說法的勞累辛苦。《大乘莊嚴經論注釋》中說:遠離對于傳法無意樂不善說,或者除了稍講之外,平時不恒時努力宣說等。

  作爲一個善知識應當具足這四種相,最後一個說法無倦,一直能夠在說法的當中。有人他就覺得:哎呀,這個師父怎麼這麼羅嗦,講不完啊。這恰恰是師父的一個功德,說法無有疲厭。反過來說,弟子聽法也不該有疲厭,這個很重要。

  【原論】 丁叁、中等法相分叁:(前面是上等法相啊,這十種法相具足。下面講中等法相)。一、真實 二、遠離不合格者 叁、宣說法相之必要

  戊一、真實

  【原論】博朵瓦雲:叁學及通達實性並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阇黎響尊滾,既無多聞複不耐勞,雖酬謝語亦不善說,具前五德故,誰居其前悉能獲益。咛敦,全無善說,雖說施願,唯作是念:今此大衆皆未解此,余無所知。然有前五故,誰近能益。

  【解說】博朵瓦說:“戒定慧叁學、通達真實性以及悲愍,這五種功德是主要的。我的阿阇黎響尊滾,既無多聞也不能忍耐勞苦,即使酬謝之語也不會說,但由于他具有前五種功德,因此不論是誰在他座前都能獲得利益。還有一位咛敦師,絲毫不擅言辭,即便應供後爲施主咒願,聽者也只是想:大家都不知他在說些什麼,其余沒有個了知的,但他具有前五種功德,因此誰親近他都能獲益。

  是不是所有的善知識都必須這樣子啊?不是,除了上等十種法相之外,退而說其次,只要具足十種裏面的五種法相,也能夠讓親近他的人得到利益。哪五種法相呢?叁學就是戒定慧,通達實性,他不一定要知道很多很多的經教,但是他卻通達如來的真實意,戒定慧叁學具足,然後通達實性,對衆生充滿悲憫。具足這五種功德的,也算是一個非常好的師父,誰親近這樣的善知識,誰也能得到利益。他的阿阇黎響尊滾連客氣話都不喜歡講,身體或許也不是很健壯,不會做苦行或者勞作,就是嘴上的話他也不是很勤快,笨拙甚至連客氣的話都不會說,人際交往他都不會,就是別人請他吃飯供養完之後,他念了一通咒願回向,別人也不知道他咒願啥。但是他具足了前面的五種功德,你親近他肯定也能得利益。

  這很多的,我也看到過很多。其實這也有好處,出家人念的咒,念的本尊心咒這也是一種保密,不讓別人聽到,我安住在法裏念咒,然後給你回向就可以了。你不一定要知道,師父在念什麼?念什麼?我要知道一下。你供養歸你供養,師父給你咒願是師父的事情,不一定要念得你什麼都聽得很清楚。講法之後回向結束了,你也不用管,你供養啊磕頭啊,師父給你祝願啊,不一定要問的那麼仔細。

  戊二、遠離不合格者

  【解說】以下先說意義,次說比喻,再說教證。

  【原論】如是若于諸所學處不樂修行,唯贊學處所有美譽或其功德以謀自活者,則不堪任爲善知識。

  【解說】如果對諸學處不喜愛修行,只是以贊歎學處或學處的功德來謀生,則無資格擔任善知識。

  我先比個例子,有人說:哦,阿彌陀佛好啊,極樂世界好啊!但是阿彌陀佛是什麼他不知道,極樂世界在哪也不知道。經上說: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他也不去研究千經萬論。天天就阿彌陀佛好,彼岸不生不滅,無量光無量壽,彼岸好,彼岸功德大。他光是嘴上這麼說,自己卻不去實踐,這樣子他等于造成社會的一種誤解。現在幾乎各宗各派都是以念阿彌陀佛往生的,開悟的大善知識他叫你念阿彌陀佛,你念,你就可以往生。這個方法看似簡單,于是就有人跟在後面瞎混,這跟東施效颦一樣,西施病痛時捧胸蹙眉樣子很美,東鄰一個醜女就來效仿她,結果美不美啊?完全不是一回事。

  禅宗裏也有一個公案:一個弟子跟著師父,師父開悟了,別人來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師父就舉起一個手指頭,哦,對方明白了趕快磕頭。每次有人來問,師父都是不說話舉個手指頭,別人明白了高興得不得了,趕快磕頭供養走了。有時候師父不在,別人來問:什麼是佛法真谛?他也學師父樣把手指頭一舉,別人也不知道明白不明白,磕頭供養後就走了,他就很得意。師父知道了這事情,背手握了一把刀就來問他:某人來求佛法,你怎麼跟他說的?他就說:我跟您學的,我伸一個手指頭他就明白了。他剛一伸手指頭,師父唰一刀把他的手指頭砍了。哎呀流血了,痛啊痛啊。師父這時候就問他:什麼是如來真實意?他又習慣地一伸手指頭,一看沒有手指頭了,一愣,當下也開悟了。善知識叫你念阿彌陀佛是可以解脫,但有的人叫你念,有可能業障還會上你身哦,佛法真的很奧妙,所以大家要認真慎重地觀察,依止善知識要看他具不具足法相,沒有功德法相的不能親近,親近了還會墮落;跟自己德差不多的,你依止了也沒什麼進步;德不如自己的你要退出;只有比你德高的你才可能增上。

  【原論】宛如有人贊美旃檀謀自活命,有諸欲求妙旃檀者,而問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實無。此全無義,惟虛言故。

  【解說】譬如,有人靠贊美旃檀謀生,想獲得旃檀的人問他: 你有旃檀嗎?他答:其實沒有。就像這樣毫無意義,只是空話而已。所以,僅僅贊歎學處功德而不修行的人,不能成爲善知識。

  你說你從他那邊能獲得解脫嗎?不能的。有的人連沈香都沒見過,就說:沈香好啊,沈香好啊。他如果拿出一個沈香,像我這樣拿出一個沈香,再說:沈香好啊,沈香好啊。你至少見過了,是吧?現在你見也沒見過,聞也沒聞過,對不對?又如果你見過有點像爛木頭一樣的沈香,但是爛木頭就是沈香嗎?爛木頭一樣的沈香有多少種你知道嗎?聽說沈香有一千多種,我只是一個大概印象。以後你看到爛木頭可能要拿起來聞聞,不要去聞哦,萬一狗在上面撒過尿呢?你不懂不要緊,聽別人介紹也可以,所以要有人帶。這個比喻是說,他自己說:沈香好啊,旃檀好啊。問他:你有旃檀嗎?你有沈香嗎?沒有,沒有有什麼用啊?

  【原論】《叁摩地王經》雲:末世諸比丘,多是無律儀,希欲求多聞,唯贊美屍羅,然不求屍羅。于定慧解脫叁種亦如是說。

  【解說】《叁摩地王經》說:“末法時代的比丘,多數不具律儀而希求多聞,他們只是贊美屍羅,卻不尋求屍羅。其中對于禅定、智慧、解脫叁種也如此宣說。

  他們只不過看書,一邊看一邊做筆記,然後就出版一本書。書出版了一大堆,著作本身裏面沒有什麼實意,這種現在真的很多啊,這就是末法時代。印光大師那時就說了:要看古人的書,古人的書含金量高。我們現在清淨傳承的書還是可以看的,我們就是提醒大家,不是誹謗他,末法時代就是這個相。爲什麼這本書有這麼多黑體字?黑體字是出于經典原文,出于過去高僧大德的教言,這裏的黑體字就是出自宗喀巴大師的原論《菩提道次第廣論》裏的。如果益西堪布直接這麼說,你可能會想:堪布這樣講可靠嗎?這個很嚴肅啊,善知識是一切利益的源泉,不管是聞法上還是證法上,善知識都是根本的依靠,所以了達善知識的德相很重要。

  【原論】 次雲:如一類士夫,稱揚旃檀德,謂旃檀如此,香相極可愛。次有諸余人,問如所稱贊,旃檀少有耶?諸士夫此問,答彼士夫雲:我是稱贊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諸不勤瑜伽,以贊戒活命,彼等無屍羅。所余叁種亦如是說故。

  【解說】 經中又說:譬如,有一類人稱贊旃檀的功德,說旃檀如此美妙、香氣非常怡人。別人問他們:你所稱贊的旃檀,你有一些嗎?他們回答:我是靠稱贊旃檀香謀生的,自己並沒有此香。就像這樣,末法時代會出現許多不精勤修持瑜伽的人,他們只是依靠贊戒謀生,自己並不具屍羅。經中對其余禅定、智慧、解脫也如是宣說。

  佛教現在慢慢也成爲了一種社會形式,很多人覺得:進來寺廟能夠養身活命。藏傳佛教現在還好沒工資的,出家人由自己家裏供養,到師父那裏你還得自己造房子,吃也是自己的,依止師父學法還得供養師父。我們漢傳佛教爲什麼毛病多?那是以前的祖師慈悲啊,建好房子讓大家來住,一出家就住現成的吃現成的,還拿工資,慢慢慢慢形成了流弊。如果有慚愧心有道心還好,沒有的怎麼樣?就容易形成不真實的修行,依然過著他以前習氣的生活,所以佛法就開始衰退。

  佛陀時代就已經出現過這種現象,佛陀也呵斥過。有一次,大迦葉到一個地方去教化衆生,那地方的人看到出家人就關門遠遠地避開。迦葉尊者就問怎麼回事?原來這裏的出家人給信徒派任務,這個捐木料造廟,那個幫幹活造住的地方,大家苦不堪言。尊者把這事反映給佛陀,佛陀就製戒…

《《如何依止善知識》講記(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