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依止善知识》讲记(八)
传喜法师
10.7.30 首届佛教慧日夏令营
【原论】其中四法:善巧说者,谓于如何引导次第而得善巧,能将法义巧便送入所化心中。
【解说】在摄持众生的四法中,第一善巧说法者,即对于如何引导学人的次第获得善巧,而能将法义巧妙地送入所化众生的心中。
【原论】悲愍者,谓宣说法等起清静,不顾利养及恭敬等,是由慈悲等起而说,是须犹如博朵瓦告慬哦瓦云:黎摩子,任说几许法,我未曾受赞一善哉,以无众生非苦恼故。
【解说】第二悲愍者,即说法的等起清静,不考虑利养恭敬等,完全是由慈悲心推动而宣说。这必须像博朵瓦告诉慬哦瓦的那样:黎摩子,不论说多少法,我从未接受过一句善哉的赞叹,因为众生无一不是苦恼的。
第二种人,是因为悲心而宣说,他说法的目的动机,不是为了获得大家的赞叹,是因为没有一个众生不在无知的苦恼之中。
【原论】具精勤者,谓于利他勇悍刚决。
【解说】第三具精勤者,即对利他内心勇悍坚固,任何违缘困难都无法动摇,毫无怯弱、懈怠。
【原论】远离厌患者,数数宣说而无疲倦,谓能堪忍宣说苦劳。
【解说】第四远离厌患者,就是数数说法而没有疲厌,能安忍说法的劳累辛苦。《大乘庄严经论注释》中说:远离对于传法无意乐不善说,或者除了稍讲之外,平时不恒时努力宣说等。
作为一个善知识应当具足这四种相,最后一个说法无倦,一直能够在说法的当中。有人他就觉得:哎呀,这个师父怎么这么罗嗦,讲不完啊。这恰恰是师父的一个功德,说法无有疲厌。反过来说,弟子听法也不该有疲厌,这个很重要。
【原论】 丁三、中等法相分三:(前面是上等法相啊,这十种法相具足。下面讲中等法相)。一、真实 二、远离不合格者 三、宣说法相之必要
戊一、真实
【原论】博朵瓦云:三学及通达实性并悲愍心,五是主要。我阿阇黎响尊滚,既无多闻复不耐劳,虽酬谢语亦不善说,具前五德故,谁居其前悉能获益。咛敦,全无善说,虽说施愿,唯作是念:今此大众皆未解此,余无所知。然有前五故,谁近能益。
【解说】博朵瓦说:“戒定慧三学、通达真实性以及悲愍,这五种功德是主要的。我的阿阇黎响尊滚,既无多闻也不能忍耐劳苦,即使酬谢之语也不会说,但由于他具有前五种功德,因此不论是谁在他座前都能获得利益。还有一位咛敦师,丝毫不擅言辞,即便应供后为施主咒愿,听者也只是想:大家都不知他在说些什么,其余没有个了知的,但他具有前五种功德,因此谁亲近他都能获益。
是不是所有的善知识都必须这样子啊?不是,除了上等十种法相之外,退而说其次,只要具足十种里面的五种法相,也能够让亲近他的人得到利益。哪五种法相呢?三学就是戒定慧,通达实性,他不一定要知道很多很多的经教,但是他却通达如来的真实意,戒定慧三学具足,然后通达实性,对众生充满悲悯。具足这五种功德的,也算是一个非常好的师父,谁亲近这样的善知识,谁也能得到利益。他的阿阇黎响尊滚连客气话都不喜欢讲,身体或许也不是很健壮,不会做苦行或者劳作,就是嘴上的话他也不是很勤快,笨拙甚至连客气的话都不会说,人际交往他都不会,就是别人请他吃饭供养完之后,他念了一通咒愿回向,别人也不知道他咒愿啥。但是他具足了前面的五种功德,你亲近他肯定也能得利益。
这很多的,我也看到过很多。其实这也有好处,出家人念的咒,念的本尊心咒这也是一种保密,不让别人听到,我安住在法里念咒,然后给你回向就可以了。你不一定要知道,师父在念什么?念什么?我要知道一下。你供养归你供养,师父给你咒愿是师父的事情,不一定要念得你什么都听得很清楚。讲法之后回向结束了,你也不用管,你供养啊磕头啊,师父给你祝愿啊,不一定要问的那么仔细。
戊二、远离不合格者
【解说】以下先说意义,次说比喻,再说教证。
【原论】如是若于诸所学处不乐修行,唯赞学处所有美誉或其功德以谋自活者,则不堪任为善知识。
【解说】如果对诸学处不喜爱修行,只是以赞叹学处或学处的功德来谋生,则无资格担任善知识。
我先比个例子,有人说:哦,阿弥陀佛好啊,极乐世界好啊!但是阿弥陀佛是什么他不知道,极乐世界在哪也不知道。经上说: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他也不去研究千经万论。天天就阿弥陀佛好,彼岸不生不灭,无量光无量寿,彼岸好,彼岸功德大。他光是嘴上这么说,自己却不去实践,这样子他等于造成社会的一种误解。现在几乎各宗各派都是以念阿弥陀佛往生的,开悟的大善知识他叫你念阿弥陀佛,你念,你就可以往生。这个方法看似简单,于是就有人跟在后面瞎混,这跟东施效颦一样,西施病痛时捧胸蹙眉样子很美,东邻一个丑女就来效仿她,结果美不美啊?完全不是一回事。
禅宗里也有一个公案:一个弟子跟着师父,师父开悟了,别人来问: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师父就举起一个手指头,哦,对方明白了赶快磕头。每次有人来问,师父都是不说话举个手指头,别人明白了高兴得不得了,赶快磕头供养走了。有时候师父不在,别人来问:什么是佛法真谛?他也学师父样把手指头一举,别人也不知道明白不明白,磕头供养后就走了,他就很得意。师父知道了这事情,背手握了一把刀就来问他:某人来求佛法,你怎么跟他说的?他就说:我跟您学的,我伸一个手指头他就明白了。他刚一伸手指头,师父唰一刀把他的手指头砍了。哎呀流血了,痛啊痛啊。师父这时候就问他:什么是如来真实意?他又习惯地一伸手指头,一看没有手指头了,一愣,当下也开悟了。善知识叫你念阿弥陀佛是可以解脱,但有的人叫你念,有可能业障还会上你身哦,佛法真的很奥妙,所以大家要认真慎重地观察,依止善知识要看他具不具足法相,没有功德法相的不能亲近,亲近了还会堕落;跟自己德差不多的,你依止了也没什么进步;德不如自己的你要退出;只有比你德高的你才可能增上。
【原论】宛如有人赞美旃檀谋自活命,有诸欲求妙旃檀者,而问彼曰:汝有檀耶?答曰:实无。此全无义,惟虚言故。
【解说】譬如,有人靠赞美旃檀谋生,想获得旃檀的人问他: 你有旃檀吗?他答:其实没有。就像这样毫无意义,只是空话而已。所以,仅仅赞叹学处功德而不修行的人,不能成为善知识。
你说你从他那边能获得解脱吗?不能的。有的人连沉香都没见过,就说:沉香好啊,沉香好啊。他如果拿出一个沉香,像我这样拿出一个沉香,再说:沉香好啊,沉香好啊。你至少见过了,是吧?现在你见也没见过,闻也没闻过,对不对?又如果你见过有点像烂木头一样的沉香,但是烂木头就是沉香吗?烂木头一样的沉香有多少种你知道吗?听说沉香有一千多种,我只是一个大概印象。以后你看到烂木头可能要拿起来闻闻,不要去闻哦,万一狗在上面撒过尿呢?你不懂不要紧,听别人介绍也可以,所以要有人带。这个比喻是说,他自己说:沉香好啊,旃檀好啊。问他:你有旃檀吗?你有沉香吗?没有,没有有什么用啊?
【原论】《三摩地王经》云:末世诸比丘,多是无律仪,希欲求多闻,唯赞美尸罗,然不求尸罗。于定慧解脱三种亦如是说。
【解说】《三摩地王经》说:“末法时代的比丘,多数不具律仪而希求多闻,他们只是赞美尸罗,却不寻求尸罗。其中对于禅定、智慧、解脱三种也如此宣说。
他们只不过看书,一边看一边做笔记,然后就出版一本书。书出版了一大堆,著作本身里面没有什么实意,这种现在真的很多啊,这就是末法时代。印光大师那时就说了:要看古人的书,古人的书含金量高。我们现在清净传承的书还是可以看的,我们就是提醒大家,不是诽谤他,末法时代就是这个相。为什么这本书有这么多黑体字?黑体字是出于经典原文,出于过去高僧大德的教言,这里的黑体字就是出自宗喀巴大师的原论《菩提道次第广论》里的。如果益西堪布直接这么说,你可能会想:堪布这样讲可靠吗?这个很严肃啊,善知识是一切利益的源泉,不管是闻法上还是证法上,善知识都是根本的依靠,所以了达善知识的德相很重要。
【原论】 次云:如一类士夫,称扬旃檀德,谓旃檀如此,香相极可爱。次有诸余人,问如所称赞,旃檀少有耶?诸士夫此问,答彼士夫云:我是称赞香,以求自活命,非我有其香。如是末世出,诸不勤瑜伽,以赞戒活命,彼等无尸罗。所余三种亦如是说故。
【解说】 经中又说:譬如,有一类人称赞旃檀的功德,说旃檀如此美妙、香气非常怡人。别人问他们:你所称赞的旃檀,你有一些吗?他们回答:我是靠称赞旃檀香谋生的,自己并没有此香。就像这样,末法时代会出现许多不精勤修持瑜伽的人,他们只是依靠赞戒谋生,自己并不具尸罗。经中对其余禅定、智慧、解脱也如是宣说。
佛教现在慢慢也成为了一种社会形式,很多人觉得:进来寺庙能够养身活命。藏传佛教现在还好没工资的,出家人由自己家里供养,到师父那里你还得自己造房子,吃也是自己的,依止师父学法还得供养师父。我们汉传佛教为什么毛病多?那是以前的祖师慈悲啊,建好房子让大家来住,一出家就住现成的吃现成的,还拿工资,慢慢慢慢形成了流弊。如果有惭愧心有道心还好,没有的怎么样?就容易形成不真实的修行,依然过着他以前习气的生活,所以佛法就开始衰退。
佛陀时代就已经出现过这种现象,佛陀也呵斥过。有一次,大迦叶到一个地方去教化众生,那地方的人看到出家人就关门远远地避开。迦叶尊者就问怎么回事?原来这里的出家人给信徒派任务,这个捐木料造庙,那个帮干活造住的地方,大家苦不堪言。尊者把这事反映给佛陀,佛陀就制戒…
《《如何依止善知识》讲记(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