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如何依止善知識》講記(七)▪P2

  ..續本文上一頁那還了得啊?以後你們的前途真是不可估量,不可估量啊。

  上個世紀廣東有一個黃埔軍校,那軍校出來的第一第二屆畢業生,幾乎都成了那個社會的人才,那麼我們現在的意義遠遠超過他們,也比他們偉大。我們女生也要好好讀書,發菩提心,以後有男朋友結婚的話,好好念“定光如來”,求佛菩薩降臨人間來投胎,以前是“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現在是我要好好修,祈請佛菩薩重抖擻,不拘一格降胎來。我給你搭平臺,你好好修,以後找對象也找佛教徒,找有佛教信仰的組成佛化家庭,那你享受了,雖然是娑婆世界,享的是極樂世界的福。這個世界上人的命運很不同,命運從哪裏來?都自己修的,這個大家要知道。好好地發菩提心,爲這個世界,因爲,不僅我們的爸爸媽媽,所有的爸爸媽媽都還處在一種黑暗無明的狀態裏。

  【解說】全知麥彭仁波切說:所依止者在持戒、多聞等功德方面超勝自己,如是依止才能增長善根。若依止與自己平等或不及者必要不大。《論語》也說:毋友不如己者。

  

  以後你們本事大了,去找比我更好的師父去,我不會怪你們的知道嗎?就是這樣的。但是目前來說,我還比較謙虛,所以我每天也在進步,而且我每天進步的速度,你們要能跟的上就算你們本事蠻大了。但是,一旦你們根器比我深,一聞百悟,一聞千悟,一悟就徹底,那你趕快哦,這世界上確確實實還有更殊勝的上師,更殊勝的善知識,我也在精勤地祈求有緣的善知識,所以你們也要這樣啊。如果你親近一個跟你差不多的,甚至比你還不如的,你還被拖後腿,那你就要馬上離開。今年我們這個夏令營功德很大很大,每個人都這麼增上,然後你不小心又到哪裏去跑了一下,馬上這個功德被染汙了一半,所以平時不要亂跑。

  

  我剛出家時,師父就告誡我這個,說:“不要東打聽西打聽,不要東看西看,煩惱從中生。”我們學的那個《出家勸勉》裏說:終日煩煩惱惱,驢年哪得悟道?有沒有驢年?沒有,說明悟道絕不可能。我師父告誡我的話,我現在再來講給你們聽。所以要有清淨心,它是一種理智的行爲,是一種需要自我保護的有取舍的。萬法裏面有善法有惡法,我們要有擇法眼,舍惡法取善法。在娑婆世界修行好比什麼?我師父用比喻告訴我說:叫垃圾堆裏撿黃金,我們這個世界是黃金多還是垃圾多?(學員:垃圾多)又好比在大海中覓針。所以,你如果學佛沒有善知識引導,會天然成佛嗎?不會的。有些人修行崇尚自然,佛教稱爲天然外道,不可能了達實相的。要把我們生命裏的佛性提升出來,需要很多工序,大海裏要找到那根針很不容易的,所以你要有善知識的引導,入門了那就方便了,沒入門之前很困難的。古時候有位龐居士,他講:難!難!難!十擔芝麻樹上攤。把芝麻攤在樹上怎麼攤啊?是不是很難?有說不難我拿膠水粘,膠水也難啊。我也曾多次在夢中想到衆生,怎麼才能了知佛法的真谛呢?夢裏面都痛哭流涕啊。龐居士這句話是站在衆生的角度講的,他妻子聽了就說:易!易!易!百草頭上祖師意。因爲龐居士一家人都是開悟的,在她看來隨處所見哪裏不是佛法啊?

  我們學《五蘊論》,學《百法明門論》就是要了達那個意義,了達在一切法當中,什麼法是染汙的要舍,什麼法是幹淨的要取。不是所有的法光等著我們,還是要我們升華的,升華起來才有智慧,有智慧才能發現佛性的真面目。不是說佛性都長得很漂亮,長得像鑽石那樣一閃一閃放光的,那我就可以找到了:哦唷,這是佛性,這是垃圾,不是這樣的。就像外國拍電影一樣的,有時候魔鬼打扮得很美,你以爲他是佛性;有時候佛性恰恰是很樸素很簡單,你以爲他不值錢呢。

  所以要親近善知識。我在這方面個人的損失和體會也是很多,我平時親近善知識的機會越來越少,我現在這樣子裝模作樣地做大家師父,其實對自己不是很好的。告訴你們這些是要大家知道配合,好好配合,要不就辜負了我的一片心意。大家都很努力那我還略有一點點功德,否則,我費了精力自己不得利益,你們也是恍兮惚兮那就糟糕了。我費精力,你們能配合,那雖然辛苦一點,雖然自己有點損害,但是爲了你們我甘願奉獻,那還可以。下面引語錄說明:

  【原論】如樸窮瓦雲:聞諸善士史傳之時,我是向上仰望于彼。又如塔乙雲:我于惹珍諸耆宿所而作目標,是須一種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解說】如樸窮瓦所說:聽到諸善知識的傳記時,我是向上仰望他們的。又如塔乙所說:我把惹珍寺的長老上座們作爲自己向上的目標。善知識必須是一種學人自己心目向上仰望的功德增上者。

  要想追隨善知識,就要了解善知識的德,要多看善知識的傳記,不看傳記,沒有辦法了解善知識的德。我就提倡初學佛的人,一定要熟讀釋迦佛陀的本傳,各種類型的關于釋迦佛的傳記,八大菩薩的傳記,佛陀十大弟子的傳記,諸大成就者的傳記。那天給你們看的師公的紀錄片,也算是完整地介紹師公的。你們在座的福報很大啊,以前很多人見過師公甚至也皈依,但是並不知道師公有哪些德。師父自己不會講的,弟子們愚笨根本看不出來。我第一次見到師父我就怔住了,哇,世上還有修得這麼好的尊者!還有這麼好的一位聖者啊!後來我出家給他老人家當侍者,侍奉親近他,向他學習。我跟師父那麼多年了,我發現真正知道師父德性這麼高的人很少,不要說在家居士,在家居士單純,看到師父很歡喜,但是他不知道師父的功德有多深,很難知道的,出家人就更複雜了。爲什麼說我們是末法時代?末法時代很多事情是顛倒的,有時候不小心,出家人倒不如在家人,男的不如女的,這就是末法時代的相。我師父親自剃度的徒弟,有的對師父也不一定生出信心,有的甚至還說師父的不是,他那麼想一下罪過都無量,知道嗎?甚至有的人臭味相投,在一起講師父的過失還開心得不得了,這是很悲哀的事情。我那時候給師父做侍者,還經常扮演辯論的角色,跟師兄弟們辯論。有人就有這種業障,他沒有辦法看到別人的德,專門就看到別人的過失。這些人碰在一起議論別人,他不知道是犯業障還說得很開心,于是業障碰業障,以後感召無量的苦果,你說可惜不可惜。

  

  我認識師父的時候師父已經有七十歲了,你想想師父這一輩子,出家這麼多年,出家六十年皇帝就要向他磕頭啦,國寶級的啦,居然還有很多弟子對師父沒有信心。從普陀山那幾位師兄身上可以看出來,誰對師父有信心誰就有成就,其他很多很多弟子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哪裏談得上什麼信心,他們在幹嘛也不知道,出家再久也沒有用。對自己的師父都沒有信心,這種人不可能有出息的,這種是大惡知道嗎?這就叫染汙,他是一種染汙,我們學佛的人,你不小心碰到這種人會被染汙,你要當心哦,這個世界的陷阱很多的。

  

  《如何依止善知識》爲什麼先要說善知識的相,是讓你知道善知識的德,好好依止他。如果對師父生起過邪見,生起過不好的念頭,叁年裏面還能忏悔,過了叁年還不忏悔,以後就沒辦法忏悔掉了。如果師父已經不在了,那只有等著下地獄了,這是很嚴重很嚴重的事情啊。不要說直接講師父的過失,甚至經典裏說,對師父連眉頭都不能皺一皺,這個真的很嚴重啊。我讓大家多讀傳記,就是學習佛菩薩、祖師大德們怎樣依止善知識的,不學習我們根本不知道這些。學佛最重要的是什麼?其實,學佛實踐上主要就是依止師父,了解師父的功德,增上信心,然後依止學習,逐漸開發智慧,從而了知諸佛菩薩的境界。

  

  善知識作爲你功德增上的對境,你要尊敬要仰視他。我今天雖然講的是末法時代的現象,但是你們不能輕慢出家人啊?哪怕就是那樣子,你們也要有恭敬心。佛教我們:末法時代,對于如法的出家人,我們要親近,要恭敬供養。對不如法的,他不如法是他的事,因爲他現的是出家相,你恭敬的心態不可無,同時你也不要親近他,敬而遠之。反過來還要忏悔自己的業障:我爲什麼生在這末法時代?這是我自己的果報,他的罪就是我的罪啊,所有末法的現象都是我過去造的因,這個相不是別人的是我造的,所以是我的錯。你要敢于承擔然後忏悔,這樣也能快速消業。

  

  【原論】如是六法是自所應獲得之德,諸所余者是攝他德。

  【解說】以下攝他功德,都是在說法方面安立的,因爲除了說法之外,再無其他利益衆生之事。

  以上六法(叁學成就、教證二德、功德增上),這是作爲師父的六種相,叁學成就是戒定慧成就;教證二德是富教和通達諸法實意;而且自己的功德能增上,這六法是善知識自己相續中所應有的功德,其余四法則是攝受衆生的功德,叫攝他功德。說法能打開衆生心靈的大門,所以叫法語,法語能叩開你智慧的大門,除了說法之外,再沒有其他可以真正利益衆生的了,知道這個很重要啊。

  

  【原論】此亦如雲: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衆生苦,非移自證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脫。若除爲他說無謬道攝受而外,無有以水洗罪等事。

  

  【解說】這也如教典中所說:諸佛不是以水洗除衆生的罪業,而是爲衆生宣說集谛;不是以手遣除衆生的痛苦,而是爲衆生宣說苦谛;不是將自己的證悟轉移給他人,而是爲衆生宣說滅谛——諸法寂滅;諸佛唯一是以開示法性的真谛使衆生獲得解脫,如是爲衆生宣說道谛。因此,除了爲衆生宣說無缪正道而攝受外,並沒有以水爲他人洗罪等事。

  衆生的罪業從哪裏來?衆生的苦從哪裏來?苦從苦因中來。因從哪裏來?因是造業積累,因無明惑而造業感召苦果,不是佛拎了一桶水來對你說:來,我給你洗一下,你苦就沒了,不是這樣的。佛轉**是向衆生宣說四聖谛——集谛,苦谛(輪回的因果);道谛,滅谛(涅槃的因果),你了解了因,去除掉苦因,苦果就不存在了;繼而向往解脫修行證悟,就能獲得究竟涅槃。

  【解說】《禮記》也說:師者,教人以道之稱。以道教人者爲師。

  中國的文化叫文以載道,師者,授業解惑也,你看這個師多偉大啊,告訴我們道所在的稱爲師。我們今天在座的這麼多老師,如果按照這個標准來說的話,糟糕了,我們師最多給大家修加行。我沒有辦法完成這個,我引你們進佛門,但是千萬千萬你們別把方向給人引錯了。

  整理:妙高 、妙生 校對:慧照 編輯:德藏

  

《《如何依止善知識》講記(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