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依止善知识》讲记(七)▪P2

  ..续本文上一页那还了得啊?以后你们的前途真是不可估量,不可估量啊。

  上个世纪广东有一个黄埔军校,那军校出来的第一第二届毕业生,几乎都成了那个社会的人才,那么我们现在的意义远远超过他们,也比他们伟大。我们女生也要好好读书,发菩提心,以后有男朋友结婚的话,好好念“定光如来”,求佛菩萨降临人间来投胎,以前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现在是我要好好修,祈请佛菩萨重抖擞,不拘一格降胎来。我给你搭平台,你好好修,以后找对象也找佛教徒,找有佛教信仰的组成佛化家庭,那你享受了,虽然是娑婆世界,享的是极乐世界的福。这个世界上人的命运很不同,命运从哪里来?都自己修的,这个大家要知道。好好地发菩提心,为这个世界,因为,不仅我们的爸爸妈妈,所有的爸爸妈妈都还处在一种黑暗无明的状态里。

  【解说】全知麦彭仁波切说:所依止者在持戒、多闻等功德方面超胜自己,如是依止才能增长善根。若依止与自己平等或不及者必要不大。《论语》也说:毋友不如己者。

  

  以后你们本事大了,去找比我更好的师父去,我不会怪你们的知道吗?就是这样的。但是目前来说,我还比较谦虚,所以我每天也在进步,而且我每天进步的速度,你们要能跟的上就算你们本事蛮大了。但是,一旦你们根器比我深,一闻百悟,一闻千悟,一悟就彻底,那你赶快哦,这世界上确确实实还有更殊胜的上师,更殊胜的善知识,我也在精勤地祈求有缘的善知识,所以你们也要这样啊。如果你亲近一个跟你差不多的,甚至比你还不如的,你还被拖后腿,那你就要马上离开。今年我们这个夏令营功德很大很大,每个人都这么增上,然后你不小心又到哪里去跑了一下,马上这个功德被染污了一半,所以平时不要乱跑。

  

  我刚出家时,师父就告诫我这个,说:“不要东打听西打听,不要东看西看,烦恼从中生。”我们学的那个《出家劝勉》里说:终日烦烦恼恼,驴年哪得悟道?有没有驴年?没有,说明悟道绝不可能。我师父告诫我的话,我现在再来讲给你们听。所以要有清净心,它是一种理智的行为,是一种需要自我保护的有取舍的。万法里面有善法有恶法,我们要有择法眼,舍恶法取善法。在娑婆世界修行好比什么?我师父用比喻告诉我说:叫垃圾堆里捡黄金,我们这个世界是黄金多还是垃圾多?(学员:垃圾多)又好比在大海中觅针。所以,你如果学佛没有善知识引导,会天然成佛吗?不会的。有些人修行崇尚自然,佛教称为天然外道,不可能了达实相的。要把我们生命里的佛性提升出来,需要很多工序,大海里要找到那根针很不容易的,所以你要有善知识的引导,入门了那就方便了,没入门之前很困难的。古时候有位庞居士,他讲:难!难!难!十担芝麻树上摊。把芝麻摊在树上怎么摊啊?是不是很难?有说不难我拿胶水粘,胶水也难啊。我也曾多次在梦中想到众生,怎么才能了知佛法的真谛呢?梦里面都痛哭流涕啊。庞居士这句话是站在众生的角度讲的,他妻子听了就说:易!易!易!百草头上祖师意。因为庞居士一家人都是开悟的,在她看来随处所见哪里不是佛法啊?

  我们学《五蕴论》,学《百法明门论》就是要了达那个意义,了达在一切法当中,什么法是染污的要舍,什么法是干净的要取。不是所有的法光等着我们,还是要我们升华的,升华起来才有智慧,有智慧才能发现佛性的真面目。不是说佛性都长得很漂亮,长得像钻石那样一闪一闪放光的,那我就可以找到了:哦唷,这是佛性,这是垃圾,不是这样的。就像外国拍电影一样的,有时候魔鬼打扮得很美,你以为他是佛性;有时候佛性恰恰是很朴素很简单,你以为他不值钱呢。

  所以要亲近善知识。我在这方面个人的损失和体会也是很多,我平时亲近善知识的机会越来越少,我现在这样子装模作样地做大家师父,其实对自己不是很好的。告诉你们这些是要大家知道配合,好好配合,要不就辜负了我的一片心意。大家都很努力那我还略有一点点功德,否则,我费了精力自己不得利益,你们也是恍兮惚兮那就糟糕了。我费精力,你们能配合,那虽然辛苦一点,虽然自己有点损害,但是为了你们我甘愿奉献,那还可以。下面引语录说明:

  【原论】如朴穷瓦云:闻诸善士史传之时,我是向上仰望于彼。又如塔乙云:我于惹珍诸耆宿所而作目标,是须一种目向上望,增上德者。

  【解说】如朴穷瓦所说:听到诸善知识的传记时,我是向上仰望他们的。又如塔乙所说:我把惹珍寺的长老上座们作为自己向上的目标。善知识必须是一种学人自己心目向上仰望的功德增上者。

  要想追随善知识,就要了解善知识的德,要多看善知识的传记,不看传记,没有办法了解善知识的德。我就提倡初学佛的人,一定要熟读释迦佛陀的本传,各种类型的关于释迦佛的传记,八大菩萨的传记,佛陀十大弟子的传记,诸大成就者的传记。那天给你们看的师公的纪录片,也算是完整地介绍师公的。你们在座的福报很大啊,以前很多人见过师公甚至也皈依,但是并不知道师公有哪些德。师父自己不会讲的,弟子们愚笨根本看不出来。我第一次见到师父我就怔住了,哇,世上还有修得这么好的尊者!还有这么好的一位圣者啊!后来我出家给他老人家当侍者,侍奉亲近他,向他学习。我跟师父那么多年了,我发现真正知道师父德性这么高的人很少,不要说在家居士,在家居士单纯,看到师父很欢喜,但是他不知道师父的功德有多深,很难知道的,出家人就更复杂了。为什么说我们是末法时代?末法时代很多事情是颠倒的,有时候不小心,出家人倒不如在家人,男的不如女的,这就是末法时代的相。我师父亲自剃度的徒弟,有的对师父也不一定生出信心,有的甚至还说师父的不是,他那么想一下罪过都无量,知道吗?甚至有的人臭味相投,在一起讲师父的过失还开心得不得了,这是很悲哀的事情。我那时候给师父做侍者,还经常扮演辩论的角色,跟师兄弟们辩论。有人就有这种业障,他没有办法看到别人的德,专门就看到别人的过失。这些人碰在一起议论别人,他不知道是犯业障还说得很开心,于是业障碰业障,以后感召无量的苦果,你说可惜不可惜。

  

  我认识师父的时候师父已经有七十岁了,你想想师父这一辈子,出家这么多年,出家六十年皇帝就要向他磕头啦,国宝级的啦,居然还有很多弟子对师父没有信心。从普陀山那几位师兄身上可以看出来,谁对师父有信心谁就有成就,其他很多很多弟子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而已,哪里谈得上什么信心,他们在干嘛也不知道,出家再久也没有用。对自己的师父都没有信心,这种人不可能有出息的,这种是大恶知道吗?这就叫染污,他是一种染污,我们学佛的人,你不小心碰到这种人会被染污,你要当心哦,这个世界的陷阱很多的。

  

  《如何依止善知识》为什么先要说善知识的相,是让你知道善知识的德,好好依止他。如果对师父生起过邪见,生起过不好的念头,三年里面还能忏悔,过了三年还不忏悔,以后就没办法忏悔掉了。如果师父已经不在了,那只有等着下地狱了,这是很严重很严重的事情啊。不要说直接讲师父的过失,甚至经典里说,对师父连眉头都不能皱一皱,这个真的很严重啊。我让大家多读传记,就是学习佛菩萨、祖师大德们怎样依止善知识的,不学习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学佛最重要的是什么?其实,学佛实践上主要就是依止师父,了解师父的功德,增上信心,然后依止学习,逐渐开发智慧,从而了知诸佛菩萨的境界。

  

  善知识作为你功德增上的对境,你要尊敬要仰视他。我今天虽然讲的是末法时代的现象,但是你们不能轻慢出家人啊?哪怕就是那样子,你们也要有恭敬心。佛教我们:末法时代,对于如法的出家人,我们要亲近,要恭敬供养。对不如法的,他不如法是他的事,因为他现的是出家相,你恭敬的心态不可无,同时你也不要亲近他,敬而远之。反过来还要忏悔自己的业障:我为什么生在这末法时代?这是我自己的果报,他的罪就是我的罪啊,所有末法的现象都是我过去造的因,这个相不是别人的是我造的,所以是我的错。你要敢于承担然后忏悔,这样也能快速消业。

  

  【原论】如是六法是自所应获得之德,诸所余者是摄他德。

  【解说】以下摄他功德,都是在说法方面安立的,因为除了说法之外,再无其他利益众生之事。

  以上六法(三学成就、教证二德、功德增上),这是作为师父的六种相,三学成就是戒定慧成就;教证二德是富教和通达诸法实意;而且自己的功德能增上,这六法是善知识自己相续中所应有的功德,其余四法则是摄受众生的功德,叫摄他功德。说法能打开众生心灵的大门,所以叫法语,法语能叩开你智慧的大门,除了说法之外,再没有其他可以真正利益众生的了,知道这个很重要啊。

  

  【原论】此亦如云:诸佛非以水洗罪,非以手除众生苦,非移自证于余者,示法性谛令解脱。若除为他说无谬道摄受而外,无有以水洗罪等事。

  

  【解说】这也如教典中所说:诸佛不是以水洗除众生的罪业,而是为众生宣说集谛;不是以手遣除众生的痛苦,而是为众生宣说苦谛;不是将自己的证悟转移给他人,而是为众生宣说灭谛——诸法寂灭;诸佛唯一是以开示法性的真谛使众生获得解脱,如是为众生宣说道谛。因此,除了为众生宣说无缪正道而摄受外,并没有以水为他人洗罪等事。

  众生的罪业从哪里来?众生的苦从哪里来?苦从苦因中来。因从哪里来?因是造业积累,因无明惑而造业感召苦果,不是佛拎了一桶水来对你说:来,我给你洗一下,你苦就没了,不是这样的。佛转**是向众生宣说四圣谛——集谛,苦谛(轮回的因果);道谛,灭谛(涅槃的因果),你了解了因,去除掉苦因,苦果就不存在了;继而向往解脱修行证悟,就能获得究竟涅槃。

  【解说】《礼记》也说:师者,教人以道之称。以道教人者为师。

  中国的文化叫文以载道,师者,授业解惑也,你看这个师多伟大啊,告诉我们道所在的称为师。我们今天在座的这么多老师,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说的话,糟糕了,我们师最多给大家修加行。我没有办法完成这个,我引你们进佛门,但是千万千万你们别把方向给人引错了。

  整理:妙高 、妙生 校对:慧照 编辑:德藏

  

《《如何依止善知识》讲记(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