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如何依止善知识》讲记(七)

  《如何依止善知识》讲记(七)

  传喜法师

  10.7.30 首届佛教慧日夏令营

  我们先唱一遍主题歌“菩提大道”。(略)

  这个歌适合眯着眼唱,眯着眼跟着歌词内在的境界,有想象的空间,眼睛睁大了感觉反而没了,特别是最后一句心咒,唱的时候要像打坐入定一样集中心思:

  嗡 牟尼牟尼 玛哈牟拿耶 梭哈,

  嗡 牟尼牟尼 玛哈牟拿耶 梭哈,

  嗡 牟尼牟尼 玛哈牟拿耶 梭哈。

  “菩提大道”这首歌,这次你们是得真传啊,这首歌学好了,以后走到哪唱到哪,那些无形众生就高兴死了。上次汶川地震我做了一首歌“送你入莲光”,那天我唱到一半不唱了,一个弟子对我说:师父,不行,不行,一定要唱完啊。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这个歌一唱,那些众生都来了,送他们入莲光了。如果唱到一半不唱了,这些众生还在,我就走不动了,一定要唱完才行啊。哦,原来是这样。“菩提大道”这首歌最后一句的加持力特别大,你走到哪里如果害怕汗毛竖竖的,你就祈祷三宝,或者你就唱这首歌,就可以做超度。

  我们佛弟子看到蚂蚁、小鸟、小狗等小动物,可不可以给他们皈依呀?(学员:可以)给它们作皈依,念七宝如来,给它们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今对佛前求忏悔,今对三宝求忏悔,一切罪障皆忏悔。

  嗡班札萨垛吽!嗡班札萨垛吽!嗡班札萨垛吽!

  然后再念四宏四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嗡嘛呢叭咪吽!

  每个人都可以这么做的,到哪个地方都可以念往生咒,阿弥陀佛,然后,唱这首歌:我送你入莲光,佛陀的家莲池碧波荡漾,那清凉永恒的光,甜蜜温暖又慈祥。我送你入莲光,佛陀的家,莲池碧波荡漾,那清凉永恒的光,甜蜜温暖又慈祥,甜蜜温暖又慈祥。

  就好像小孩子被你哄睡着了一样,娑婆的苦就熄灭了,就把他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好不好?(学员:好)把它学会哦,师父总共就做了这么两首歌,一首“送你入莲光”,现在这首“菩提大道”,把它学会啊,网站上都有。今天等于是交代任务给你们了,知道吗?这是亲自传承给你们啊。前面那个歌词有时节因缘,唱的时候要有因缘,但后面这首什么时间都可以唱,永远可以唱。

  前面那首你们还记得完整的歌词吗?

  我看到一只手,握成的拳像一朵含苞的莲,那不是花丛中的手,砖块瓦砾废墟中,紧紧地握着一支笔,在死亡面前亦不放弃,你本来是我们的希望,却用生命指引我方向。

  你看,本来这些孩子都是我们的希望,但是在死亡的那一刻,他们还紧紧地握着手中的笔,我们也要有这种精神啊。

  无论怎么样,我们都要谨记自己是佛的弟子,你只要记得想起佛菩萨就没有问题。但是,佛菩萨是什么呢?我们在没有灾难的时候要了解一些,菩萨是六度万行功德庄严,佛是三大阿僧祗劫功德圆满。作为佛弟子我们要深入地跟着佛学,不给佛脸上抹黑,佛那么高尚那么圆满,我这个佛弟子千万不能给佛抹黑。如果你给佛的脸上抹黑,丢佛的脸那恶大了,这是戒大恶,这个要保证。进而修善给佛脸上争光,给别人看了,像今天上午你们回答的一样,别人看到佛弟子都这么高尚,嗯不错,这样的人就叫佛弟子呀,那我也愿意做这样的佛弟子,我也愿意做这样的人。这样的人走到哪里都给人以希望,给人生命带来温暖。所以,送你入莲光,这个里面也有一种警策,提醒我们佛弟子要有正念。所以,从灾难中也能得到一种启示启发:一方面是对他的悲悯,一方面是对我们的警策,你用生命来指引我方向,教导我们怎么做,你虽然不在了,但是我们应当正确地活下去,有信念地活下去。

  继续学习《如何依止善知识》前面讲了善知识具足的相,善知识至少要有戒,有定,有慧,除了这个之外还要有教,而且教富,有丰富的佛教知识,善达实性而且开悟了,通达如来真实之意。也就是说,相续中要有三学修证的功德,还要广泛深入地了解理论通达圣教,具足教法和证法的一切功德。下面我们继续读:

  

  【原论】言教富者,谓于三藏等成就多闻。善知识敦巴云:言大乘尊重者谓是须一:若讲说时,能令发生无量知解;若行持时,于后圣教能成何益,当时能有何种义利。

  【解说】所谓教富,就是对三藏等经典成就了多闻。善知识种敦巴说:所谓的大乘上师,必须是一种说法时,能令弟子产生无量知解;若依其教言行持时,对于未来圣教接近隐没时能成办何种利益,当时对初学者能有何种利益,比如持戒、取舍因果等,就宣说此种法。

  【原论】达实性者是殊胜慧学,是谓通达法无我性,或以现证真实为正。此若无者,说由教理通达亦成。

  

  【解说】所谓通达真实性,即殊胜慧学——通达法无我空性,或者以现证真实为主。如果没有证悟的智慧,通过教理通达真实性也可以。为了简别上文“观察抉择真实义所生起的慧学”,此处特别说是殊胜慧学,即证悟的智慧。

  【原论】如是虽能具足教证,若较学者或劣或等犹非圆足,故须一种德增上者。

  

  【解说】为什么还需要有功德增上呢?善知识虽然具足了教证功德,但如果自己功德较学者低劣或与学者相等则仍不圆满,因此还需要一种功德比自己增上的上师。

  

  这是什么意思呢,虽然这个善知识,在证法上还没有证得法无我空性,但是他能通达教理也行,不过他通达教理的程度与学生相比,或者相等,甚至还要差些,那样的话也是不圆满的,至少他还要有一个特点,就是德,至少德要超过弟子,这样弟子依止他,才会对生命有所增上。

  

  【原论】《亲友集》中作如是说:诸人依劣当退失,依平等者平然住,依尊胜者获尊胜,故应亲近胜自者。所有具最胜,戒近静慧尊,若亲近是师,较尊胜尤胜。

  

  【解说】《亲友集》中说:依止低劣者,自己原有的功德将会退失;依止相等者,便会平然而住不得进步;依止尊胜者,才能获得殊胜的功德。因此,应当亲近功德胜过自己的善知识,若能亲近具足戒定慧等殊胜功德的尊长,则将比尊胜更为殊胜。”

  

  这段文字里面有一个比较法,佛陀涅槃前,最后一个遗嘱告诉我们,通过比较可以了解。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佛在《遗教经》(四十二章经)里就用过这个递增比较的方法:

  供养一百个恶人,不如供养一个善人;

  供养一千个善人,不如供养一个受持三皈五戒的人;

  供养一万个受持三皈五戒的人,不如供养一个出家比丘;

  供养一百万个比丘,不如供养一个初果须陀洹;

  供养一千万个初果须陀洹,不如供养一个二果斯陀含;

  供养一万万个二果斯陀含,不如供养一个三果阿那含;

  供养一百万万个三果阿那含,不如供养一个四果阿罗汉;

  供养一千万万个四果阿罗汉,不如供养十方诸佛;

  供养一万万万十方诸佛,不如供养一个无心道人。

  这个你们能理解吗?其实,天下所有的东西都有道理的,富贵有富贵的道理,贫穷有贫穷的道理。当一个人通过这个来反省自我而修德,深信因果来戒恶修善的时候,这个人的命运马上就转变了。这个我们从《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就可以看出来,俞净意公每年年底都要向灶神爷烧那个表,希望从灶神爷这边上达天庭,改变自己的命运。特别是他到了中晚年的时候,每年上表都是牢骚满腹:我这个人知书达理,也做了那么多好事,为什么我的命这么苦?借来一点碎银子要去买一只鸡回来过年,结果碎银子还被人偷了。想到家里几个小孩地震震死,瘟疫瘟死,丢掉的丢掉,走失的走失,老伴哭瞎了双眼,女儿还是一个傻子。唉,连个过年的饭菜都没有,算了吧,这把年纪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想去自杀结果还被人救了,死又死不掉,只好坐在那边哭。别人看他可怜,送给他一篮子菜让他回家过年,就在这时候他遇到灶神显灵了。灶神给他开示说:你今天的如是种种,哪样不是你自己造成的?一样一样给他摆出来,这时他才开始反省自己。那个片子你们有没有看过?(学员:看过)没有看过的要去看,然后把那个片子多多去送人,这就叫做好事。

  

  佛教现在做出来的那个动画片,《地藏菩萨的故事》可以刻出来多送人,那你功德大了,你要做好事,最好的莫过于把佛法送给别人。有的佛教片他不一定接受,送《俞净意公遇灶神记》他可以接受,或者送《袁了凡》他也能接受。袁了凡也是在家人信因果的一个代表。算命的把他命运算出来很准,他很信,后来通过他的修行改变了命运。一个《袁了凡》,一个《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些道理都非常好,非常好。我以前刚出家的时候,我那个朝山袋里装满了这些结缘品,出去的时候一路上发。汽车上别人来跟我攀谈,我就很客气的跟他讲,完了我还跟他说:我送你一本书,他很高兴。你送给他要制造这个因缘,冷不丁的送人一本书,别人还以为是发广告呢,不要不要。你要先跟他聊,聊的他很开心再送给他书,他还说:谢谢你,师父!很高兴的接受了。

  

  菩萨把脸培养得庄严让别人看了舒服,是为了弘扬佛法,为了给别人佛法,不是长得顺眼让别人生嫉妒生贪欲。你发心好,命运马上改变,你做的事让天地善神喜欢,天地善神就会护持你。现在这个时代是什么?善神在哭泣,我们的老祖先哪,我们五千年的文明断层了,祭祀中断,家家户户的这个祭祀中断,这是一个鬼神埋怨,祖先幽怨,善神哭泣的时代,你知道吗?所以你能反省一点点,这个人的功德就很大,不得了。我们今天在座的不管男生女生,你在这里学过了,你把这些思想记住了,决定回去做一个好人,不单对阳间的众生,连阴间的你都能照顾到,每天念佛回向他们,给这些小众生皈依回向,读诵大乘经典等等为这个世界,…

《《如何依止善知识》讲记(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